摘要:“办公室的吐槽群,到底是情绪宣泄的‘树洞’,还是引火烧身的‘雷区’?”这个问题,最近成了上海职场人热议的焦点。起因是一起看似普通的劳动纠纷:28岁的刘女士在部门私密吐槽群里,附和了几句关于领导的调侃,不料聊天记录被泄露,领导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随后她被公司以
“办公室的吐槽群,到底是情绪宣泄的‘树洞’,还是引火烧身的‘雷区’?”这个问题,最近成了上海职场人热议的焦点。起因是一起看似普通的劳动纠纷:28岁的刘女士在部门私密吐槽群里,附和了几句关于领导的调侃,不料聊天记录被泄露,领导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随后她被公司以“损害声誉”为由开除。刘女士不服,将公司告上法庭,索要10万余元赔偿金。从仲裁败诉到法院判决,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职场中言论自由与规章制度的复杂博弈,也给无数职场人敲响了警钟。
2024年3月的一个周五傍晚,上海青浦区某互联网公司的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每周一次的部门例会接近尾声,部门总监张磊却突然话锋一转,拿起手机重重地拍在桌上:“今天,我要给大家念点‘好东西’,看看我们部门的‘小仙女’们,背地里都在说些什么。”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的二十多名员工瞬间愣住,坐在后排的刘女士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吐槽群的“秘密”:13人的小群,藏不住的情绪
刘女士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线下网点运营,加班是家常便饭。“从2023年10月开始,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十点,周末也经常被叫来开会,没有加班费,连调休都很难申请。”刘女士回忆,长期的高压工作让部门里的女同事们怨声载道,为了方便交流,去年11月,同事李娜建了一个名为“延误小仙女们”的微信群,群成员都是部门里的13名女员工,没有领导,也没有其他部门的人。
这个微信群,成了她们宣泄情绪的“秘密基地”。每天下班后,群里就热闹起来,大家吐槽难搞的客户、繁琐的流程,偶尔也会聊到部门总监张磊。“张总监平时管理很严格,说话也比较直接,大家私下里对他意见不小。”刘女士说,2024年2月的一天,有同事在群里提起“听说张总监和市场部的一个女生走得很近”,这个话题立刻引发了热议。
聊天记录显示,2月18日晚,同事李娜率先发言:“你们有没有觉得张总监对市场部的小王特别关照?上次晋升,明明我们部门的业绩更好,名额却给了小王。”另一位同事接着说:“我也听说了,好像他们俩经常一起加班到很晚。”就在这时,刘女士回复道:“难怪他最近总以‘网点需要整改’为由让我们加班,原来自己‘彩旗飘飘’啊。”随后,她又补充了一句:“平时没看到他这么抠吗?部门团建都舍不得去好一点的地方,对别人倒是很大方。”还有同事接话:“真希望这些网点全部倒闭,我们就能轻松点了。”
刘女士说,当时只是觉得“大家都在聊,自己随口搭了一句”,完全没把这当回事。“群里都是熟人,而且我们一直默认这个群是私密的,没人会往外传。”她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闲聊,会在一周后引发轩然大波。
泄露聊天记录的,是群里的新员工赵萌。“赵萌刚入职一个月,可能是想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就把群里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了她的直属上司,结果上司又转发给了张总监。”刘女士得知后,气得浑身发抖,“我们找过赵萌,她哭着说不是故意的,只是觉得这些话不太合适,想提醒领导注意影响。”但此时,聊天记录已经传到了张总监手中,一切都晚了。
3月10日的部门例会上,张总监当着所有人的面,一字一句地念出了群里的聊天记录,尤其是刘女士说的“彩旗飘飘”“网点全部倒闭”等言论,被反复提及。“张总监念的时候,脸色铁青,声音都在发抖。”在场的同事回忆,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女士身上,“她当时脸都白了,头埋得很低,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会议结束后,刘女士被张总监叫到了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要造谣,是不是对他有意见。”刘女士急忙解释,自己只是随口附和,没有造谣的意思,但张总监根本不听,“他说我不仅损害了他的名誉,还影响了公司的形象。”三天后,刘女士收到了公司的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恶意攻击他人,损害公司及他人声誉,情节恶劣”。
法庭上的博弈:13人的群,算不算“公共场合”?
拿着解除通知书,刘女士觉得既委屈又愤怒。“我承认自己的话有不当之处,但也不至于被开除吧?”她认为,自己只是在小范围内闲聊,没有主动传播,事态扩大是因为聊天记录被泄露,责任不在自己。2024年4月,刘女士向青浦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0万余元,但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她的申请,认为公司的解除行为合法。
不服仲裁结果的刘女士,随即向青浦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24年7月,该案在青浦区法院开庭审理,原被告双方围绕“刘女士的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展开了激烈辩论。
公司方的代理律师认为,刘女士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公司规定。“首先,13人的微信群属于公共场合,并非刘女士所说的‘私密空间’。”律师表示,微信群成员虽然都是部门同事,但彼此之间存在工作关系,并非纯粹的私人社交,“在这样的场合发布诽谤他人的言论,很容易引发传播,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公司方指出,刘女士的言论存在明显的恶意。“‘彩旗飘飘’这种说法,是对领导私生活的恶意揣测和诽谤,严重损害了张总监的个人名誉;‘网点全部倒闭’则是对公司业务的恶意攻击,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律师还提交了公司的《员工手册》,其中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损害公司或他人声誉的,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刘女士的行为完全符合手册中的解除条件,公司的做法合法合规。”
面对公司的指控,刘女士的代理律师逐一进行了反驳。“13人的微信群,成员固定且都是熟人,没有对外传播的渠道,属于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不能等同于公共场合。”律师表示,从聊天记录来看,刘女士并非话题的发起者,只是在他人发言后进行附和,主观恶意较小。“她的言论虽然不当,但本质上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没有故意捏造事实,也没有主动传播,不属于‘情节恶劣’。”
律师还强调,事态的扩大化与刘女士无关。“聊天记录是被其他群成员泄露的,刘女士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任何过错。张总监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聊天记录,才导致言论的传播范围扩大,这个责任应该由泄露者和张总监承担,而不是刘女士。”
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刘女士提交了微信群的成员列表、聊天记录截图、同事的证言等证据。多位同事在证言中表示,“延误小仙女们”群是大家用来宣泄情绪的地方,平时都会注意保护群内信息,没人想到会被泄露。张总监在庭审中也承认,自己是通过下属转发才得知聊天记录的,并非刘女士主动传播。
法院的判决:开除过于严苛,公司属违法解除
经过审理,青浦区法院于2024年9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判令公司支付刘女士赔偿金10万余元。法院在判决书中,对案件的争议焦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于“13人的微信群是否属于公共场合”的问题,法院认为,判断一个社交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合,关键在于其开放性和传播性。“该微信群成员固定,且均为部门内部同事,没有对外公开,不具有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属性,因此不属于公共场合,而是相对封闭的私人社交空间。”法院指出,在这样的空间内发言,虽然也需要注意言行,但与在公共场合发布言论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
对于“刘女士的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法院认为,刘女士在微信群中参与涉及他人隐私的讨论,发表不当言论,确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她并非话题的发起者,只是被动附和,且言论内容属于同事间的闲聊调侃,并非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法院表示,从言论的传播范围来看,聊天记录原本仅在13人范围内传播,不具有大范围扩散的可能,“事态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其他群成员泄露信息以及张总监在公司大会上公开宣读导致的,并非刘女士的行为直接引发。”
法院特别强调,用人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处罚时,应当遵循“限度原则”。“《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严重违反’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行为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公司秩序等。”法院认为,刘女士的行为虽然不当,但并未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也没有严重扰乱公司的正常运营,“公司在可以采取警告、罚款、降职等替代性处罚措施的情况下,直接解除劳动合同,处罚过于严苛,不符合法律规定。”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刘女士激动得哭了。“这半年来,我每天都睡不好觉,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也担心官司输了。”她说,这场纠纷让她深刻认识到,职场吐槽也要有底线,“以后再也不会在群里乱说话了,有问题会通过正规渠道和领导沟通。”
公司方则表示,对判决结果不服,将考虑提起上诉。“我们认为,员工的言行应当符合职业规范,在工作场合及相关社交空间中,都不应该发布损害公司和领导声誉的言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今后将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同时也会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言论不当的处罚标准。”
职场言论的边界:吐槽有底线,沟通需理性
刘女士的案件,在职场人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谁还没有个职场吐槽群啊?这下真的不敢乱说话了。”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白领陈小姐,看到新闻后立刻清理了自己所在的吐槽群聊天记录,“我们群里也经常聊领导的八卦,现在想想真的很危险。”
北京市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长期从事劳动纠纷案件的代理工作,他表示,近年来类似的职场言论纠纷越来越多。“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员工的言论范围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很多人觉得在私人微信群里说话很安全,却忽略了信息泄露的风险。”王律师提醒,职场中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并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他指出,职场人在发表言论时,需要把握三个底线:一是不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像‘彩旗飘飘’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揣测,就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二是不损害公司利益,“‘网点全部倒闭’这种言论,虽然是气话,但如果被竞争对手利用,可能会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三是不泄露公司机密,“很多人会在吐槽群里讨论工作内容,不小心就会泄露商业秘密”。
那么,职场人遇到工作不满时,该如何正确宣泄情绪呢?王律师建议,首先可以通过内部沟通渠道解决,“比如和领导一对一沟通,或者通过公司的意见箱、员工座谈会等方式反映问题”。如果沟通无效,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比如公司强制加班不给加班费,这是违法行为,劳动部门会依法处理”。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需要反思管理方式。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职场研究专家李教授表示,员工吐槽的背后,往往是对工作压力、管理方式的不满。“如果公司能够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员工的合理诉求,员工自然不会通过吐槽群来宣泄情绪。”李教授认为,用人单位在处理员工言论问题时,应当保持理性和宽容,“对于轻微的言论不当,应该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职场沟通问题。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就建立了“总经理下午茶”制度,每月邀请10名员工和总经理面对面交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自从有了这个制度,员工的吐槽少了很多,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良好的工作关系,需要员工和企业共同维护,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双赢。”
2024年10月,刘女士找到了新的工作。入职第一天,她就主动和新领导沟通了自己的工作预期和职业规划。“新公司的氛围很好,领导鼓励我们有问题直接提,不用藏着掖着。”刘女士说,她再也没有加入过任何职场吐槽群,“有不满就直接沟通,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夕阳下,刘女士走出新公司的大楼,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这场因吐槽引发的纠纷,像一场深刻的职场课,让她明白了言论的边界,也让她学会了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更多的职场人来说,这个案例更是一个警示:职场不是“法外之地”,吐槽要有底线,沟通需要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夏津资讯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