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忻口会战,阎锡山掏空家底,9个炮兵团、8个步兵师、1个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05:25 1

摘要:”——这句像街坊嚼舌根的话,最近被山西省档案馆一叠发黄的调拨单坐实:1937年10月,忻口炮声最烈的时候,他让人把太原兵工厂里能拆的钨钢钻头、炮闩、甚至半条山炮生产线,连夜塞进卡车,沿着汾河往吕梁山里跑。

“阎锡山把老本押上去了,却悄悄把锅灶先搬走了。

”——这句像街坊嚼舌根的话,最近被山西省档案馆一叠发黄的调拨单坐实:1937年10月,忻口炮声最烈的时候,他让人把太原兵工厂里能拆的钨钢钻头、炮闩、甚至半条山炮生产线,连夜塞进卡车,沿着汾河往吕梁山里跑。

碛口古镇如今还躺着一门“晋造十八年式山炮”,炮管上磕痕累累,像老农额头的抬头纹,谁摸一把都能蹭下铁锈味的汗碱。

过去课本里写他“孤注一掷”,现在看,更像一个抠门地主:正面把九炮兵团、八万晋绥军往4.7公里的窄口子里填,背面把家当往山洞里藏。

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守得住,忻口就是门槛;守不住,山西还能留口气。

日军那边也翻了账。

防卫省去年扒拉出战时日志,忻口伤亡从“三千”直接改写成“七千八”,七成挨的是晋绥军的炮。

数字一涨,日本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再骂“支那兵火力弱”。

更尴尬的是,八路军115师在背后拆铁路拆到上瘾,47次爆破把娘子关内外铁轨拧成麻花,第五师团炮弹运不上来,前线步兵每天只能领五发,气得板垣征四郎在日记里写“补给之难,甚于支那山岳”。

最惨烈的当然是炮。

新挖出的原平地下指挥部,一麻袋一麻袋“太原兵工厂1936”弹壳,含钨量高到让隔壁理工大学的教授眼红——当年晋绥军拿的是穿甲弹,打在人身上一穿两个眼,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炮管打到通红,炮兵拿棉衣蘸水往上捂,呲啦一声白雾,像给铁炮洗澡。

纪念馆新收的家书里,二等兵张培礼写“每日三百发,炮管红如烙铁”,字迹被血渍糊了一半,后人念到这句都忍不住摸一摸自家烧水壶,仿佛能听见铁皮的呻吟。

过去说忻口挡了鬼子二十一天,新测绘一量,实际三十八天。

三十八天什么概念?

武汉把机器、文物、学生、甚至故宫石狮子都装船西迁,多跑出一千里。

阎锡山拿山西的骨头,给全国换了半口喘息,自己却落下“撤退将军”的骂名。

历史有时候像村口那口老钟,表面锈迹斑斑,敲一下才发现里面还颤着余音。

忻口输了,晋绥军被打残,山西还是丢了,可他把时间硬生生掰下来一块,让后面的人能把机器、孩子、甚至戏班子的锣鼓,通通塞进长江的船舱。

今天再看,他那些偷偷摸摸的“转移”一点也不丢人——一个省主席,先想着别让工厂落在日本人手里,再想着别让士兵白死,最后才想着自己的脸。

脸确实丢光了,可山西的煤、铁、炮、甚至做炮弹的钨钢钻头,都还在中国人手里。

所以别急着给他贴“军阀”“守财奴”的标签。1937年的山西,遍地都是“再议山河”的绝望,他选了最笨、最费命、也最留余地的一招:先打,再把根偷偷往土里埋深一寸。

炮弹炸完的焦土上,后来长出麦苗,麦苗再长成树林,树林边上如今通了高铁。

列车呼啸过忻口峡谷,乘客刷着手机,很少有人知道,窗外那道窄窄的山口,曾经有人用三十八天的炮火,给整个国家换来一次深呼吸。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