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简单”,陶喆却太不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2:22 1

摘要:一些不太熟悉他的人这才发现,《小镇姑娘》《流沙》《爱很简单》《黑色柳丁》……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原来都出自他手。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零零后,他们或许是因为刷抽象视频认识了陶喆,或许是因为自己偶像的偶像是陶喆,于是开始去听他的音乐,继而,爱上了他的音乐。

是的,陶喆“翻红”了。

一些不太熟悉他的人这才发现,《小镇姑娘》《流沙》《爱很简单》《黑色柳丁》……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原来都出自他手。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零零后,他们或许是因为刷抽象视频认识了陶喆,或许是因为自己偶像的偶像是陶喆,于是开始去听他的音乐,继而,爱上了他的音乐。

陶喆在鲁豫的节目里坦言,他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开始走红的时候,这批年轻人很多都还没有出生,可是他们却去听他的演唱会、翻唱他的作品,让他在近花甲之时开启了事业第二春。

作为RB教父

1997年,华语乐坛出现了一张底色全部为克莱因蓝的专辑,封面上歌手的样貌不清,只打着专辑名和歌手名「陶喆」。这个陌生名字里的「喆」字,当时台湾很多电脑输入法还打不出来,只能以「陶吉吉」代替。一开始大家以为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新人出了一张平庸的唱片,注定会湮没在风格千篇一律的唱片行里。未曾想到,专辑的第一轨是飞机起飞的引擎声,而随着这引擎声的出现,象征着华语RB被带向了全新的高度,此后二十多年来无人能超越。

《David Tao》诞生的时期,RB(节奏布鲁斯)作为流行音乐的重要风格,在西方已经流行了几十年。这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早期的美国黑人音乐形式,融合了非洲音乐、福音音乐、布鲁斯和爵士乐,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强烈的节奏和灵活的歌唱风格为特质的音乐形式,是摇滚乐、放克、嘻哈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其实陶喆之前华语乐坛已有RB或Soul元素的作品,像杜德伟、李玟、林忆莲,但都只算浅尝辄止,歌曲总体仍偏向港式流行歌的逻辑。《David Tao》则是一张完全以RB为母语的专辑,鼓点、贝斯走向、合成器音色、和声堆叠完全源自美国90年代RB制作思路,第一次把RB作为完整的语法带入华语流行音乐体系。

不过陶喆的影响力远不止RB本身。在当时,他是极少数能够一手包办词曲创作、编曲、制作及演唱的全能音乐人,带动了整整一代音乐人(周杰伦、方大同、王力宏)向“唱作一体”的方向发展。可以说,「RB教父」这个名头,他当之无愧。

陶喆并没有直接挪用西方的黑人音乐,而是让中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调与灵魂。他以节奏、和声与唱腔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华语RB体系,赋予这种音乐混血而生、却自信独特的文化身份。

说到这里,还是得回到音乐本身。那些让人一听就知道是“陶喆制造”的东西,其实由精密的细节搭建而成:诸如一个鼓点如何处理,一层和声如何叠加,甚至一个音用什么气息去转折。拆 解来看,他的歌曲之所以耐听,正是因为骨架都极其讲究。

《飞机场的10:30》是陶喆的第一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他在自己的音乐频道里说,这首歌意义非凡,是他的首个成熟作品。歌曲由一声呼吸开启,随后人声哼唱很自然地驱动音乐行进,鼓的拍点落得很轻,用极松的groove慢慢展开。陶喆很爱用边鼓制造节奏,听起来很脆,加上优美的风琴和管弦乐,成功营造出又轻松又抒情的RB风味。

他的真假音转换、即兴演绎和滑音,让人惊讶于原来唱歌可以这样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如此富有弹性。 比如唱到“我以为走下去是种默契”突然从真音换成了假音,并用假音唱完了副歌“Baby Baby Baby”部分,很像一个人在心碎、不舍、恳求时,说话会哽咽,会重复,会语无伦次。带着假音的转音,让情绪有了厚度和细节。

《普通朋友》把陶氏唱腔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我无法只是普通朋友”这一句里,“我无法只是”声音沉稳,像是强撑着镇定地说话,到了“普通朋友”四个字,他忽然提气,把声音推向更亮,“朋友”二字轻轻破成假声,情绪终于溢出。接着那句“感情已那么深,叫我怎么能放手”情绪更加饱满,唱腔也随之强化。短短两句,陶喆通过真声与气感假音的快速切换,在极简编曲的衬托下,人声中的每一次气息颤抖、每一次音色明暗转换,都在这个空间里被无限放大。

陶喆的和声编排也很值得一提。比如《爱,很简单》里,副歌部分的“I love you”就采用了稳固而经典的和声走向。其实把“我爱你”写成副歌段落并不好处理,因为表达太常见,很容易落入俗套。但歌名恰好叫「爱很简单」,放在这里刚好契合了这种不弯弯绕绕、直接真诚的情感表达。我们会发现,转音不见了,“I love you”在一层轻盈但饱满的和声烘托下,显得真挚、柔和,又很笃定。

而当陶喆把“人声即乐器”的理念推到极致,就成了阿卡贝拉作品——不用任何乐器,将人声作为一支完整的乐队来使用。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是他改编自台湾经典民谣《望春风》。

陶喆的《望春风》被周杰伦夸赞了很多年,说它是中国风与RB的结合得最好的一首歌。 整首歌用低声充当贝斯,用口气音模仿鼓点,用中高声线堆叠出声墙,听起来余韵悠长。几年后,他用同样的阿卡贝拉手法重新演绎了《夜来香》,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纯粹人声的编织下,既保留了旧上海的摇曳风情,又充盈着具有律动感的现代气息。

RB之外的陶喆

如果仅从RB的视角去理解陶喆的音乐,其实是一种窄化。 他自己也说,最爱摇滚,最喜欢的音乐人是披头士。 事实上,从第二张专辑《I'm OK》开始,他就已在不断拓宽风格的边界,尝试了摇滚、Funk、乡村音乐、嘻哈等。

《找自己》是《I'm OK》中的第一首歌。陶喆意识到“华人不喜欢乡村音乐,觉得很奇怪”,于是想要做一首华人会喜欢的Country Pop。这首歌其实很贴合陶喆当时的心境:《David Tao》获得成功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他陷入迷茫,希望通过新专辑来找到自己。因此《找自己》便被设定为《I'm OK》的开场曲。

陶喆想在前奏勾勒出暴雨来袭时的情境。该怎么做呢?他使用了风铃、雷雨音效和曼陀林。风铃和雷雨声制造大雨倾盆的场景,而曼陀林的音色清脆、没有太多残响,听起来闷热干燥,像一个人在辽阔的公路上独自行走,周围充斥着热浪和尘土。加上全曲几乎没有复杂的旋律转折,也没有RB式的转音或花腔,配合稳步前行的节奏感,让整首歌非常干净和透亮。这正是乡村音乐最鲜明的象征。

《找自己》呈现了“小我”的迷茫,而《黑色柳丁》则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社会。这首歌源于911事件,当时陶喆人在加州,他看到新闻后深受震撼,开始思考人类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决定创作出一首暗黑气质的摇滚作品。

《黑色柳丁》以粗粝的摇滚质地,重现了现代都市疏离、无法沟通的压抑感。此外,其他音乐风格他同样游刃有余。《讨厌红楼梦》加入了Funk元素,直接把曹雪芹的名著变成了一场节奏欢快的男女攻防战。这种大胆颠覆的姿态特别“陶喆”,本来“玩音乐”就应该“玩”起来,而Funk本身就具有轻松与幽默特质,恰好与趣味改编的路径相契合。

《Susan说》将京剧《苏三起解》的经典唱段无缝接入现代RB旋律,完美地将戏曲的婉转唱腔与RB的转音融合为一体,让人几乎觉得这两种音乐类型天生就携带者同一基因。而那首甜蜜的婚礼金曲《今天你要嫁给我》,贯穿始终的民谣吉他和弦与清脆的康加鼓,轻松营造出了婚礼现场的幸福氛围。

纵观陶喆的音乐版图,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将他推上神坛的RB,还是他肆意挥洒的摇滚、放克与乡村,都只是他表达内在「Soul Power」的不同方向罢了。 看他的自媒体频道,常常会被他庞大的听歌量和广阔的音乐知识所震撼。 我想,如果要找出一个贯穿他创作始终的理念,那就是“不被风格定义,而是去定义风格”。

最后想开个脑洞,回答一下那个被网友问了无数次的问题——“为什么陶喆的现场总是那么抽象?”我想,或许他只是被RB的特质传染了吧(笑)。 RB讲究「即兴」和「感觉」,当他唱到动情处,灵魂直接进入心流状态,理性暂时下线,音乐本能接管了一切。 我们在台下看着他“乱转”“乱飙”,觉得特别离谱搞笑,而在他的情绪世界里,那旋律其实是成立的,是与音乐之间自然的对话。

这就是陶喆最可爱的地方:他比听众更相信音乐本身的直觉。在这个一切都被修饰得太整齐的时代,他还保留着那份笨拙的真诚。就像他唱的那样:“爱,很简单。”好的音乐,又何尝不是呢?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