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所称“臭名远播”的大学,毕业证毫无含金量,学生务必避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02:47 1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啊,教育都挺有名气的省,在网上经常被人调侃成“苏大强”,这昵称也说明大家知道它很强。省简称叫做“苏”,省会是南京,它的地盘不小,全部面积大概有10.72万平方公里,全省水上占了差不多百分之十七,大部分地形都是平原,绝大部分地方海拔不到五十米,二零

春生四月

教育那些事

江苏是一个经济啊,教育都挺有名气的省,在网上经常被人调侃成“苏大强”,这昵称也说明大家知道它很强。省简称叫做“苏”,省会是南京,它的地盘不小,全部面积大概有10.72万平方公里,全省水上占了差不多百分之十七,大部分地形都是平原,绝大部分地方海拔不到五十米,二零二四年的时候,这个地方的生产总值快要达到一万三千七百零八亿元,这些数字表明这里经济发展得很结实。 经济强盛,教育投入才有保障,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省里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不少,文中提到属于“985/211”的大概有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师大、南理工、南航、苏大、江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大等等都在这个名单上。优秀高校吸引来大量高分考生,也为本地和全国输送人才。

当院校数量多、 名字多,招生渠道多的时候,家长和考生就得学会分辨。江苏的确有很多值得信赖的高校;市面上也存在一些打着高校旗号但没有国家承认资格的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会故意把校名弄得很像正规大学的名字,利用相似的名字来吸引学生。最近省内被大家认为必须警惕的几所学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接下来把这些学校列出来,并说明为什么需要警惕它们,在填志愿或者报名时一定要注意核实清楚:

第一所要避开的名字叫“南京中山大学”,这个名称和全国知名的中山大学非常相似,真正的中山大学位于广东广州,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综合性大学,也是985、211这些重点工程的一部分,还参加过不少国家级的人才计划,它最早创建于1924年,跟孙中山有点关系,曾经使用过国立广东大学这样的名字,在1926年的时候改成了现在的这个名字,并且之后又经历了多次迁校合并。 学校体量大,有好几个校区和校园,附属医院也很多,设了几十个学院上百个本科专业,在全国高校里名列前茅。这所历史悠久的中山大学被国家承认,而所谓的南京中山大学没有隶属关系,也不在国家教育部门正规院校名录中,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真正的中山大学,报考前一定要查清楚办学资质。

第二个容易被混淆的名字是南京工商大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京的北京工商大学。实际上真正的北京工商大学是在海淀区,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干部学校的演变和轻化工、商学院系的发展,在1999年经过合并才有了现在的学校,早年间就有硕士授予权,并且在2018年开始有博士授予权。虽然不是985/211,但是财经类的专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地处首都的优势也使得它更容易被人知晓。 对比北京工商大学,南京工商大学只是名字上有相同点,并无历史、资质以及隶属上的关系。家长和同学在看到“工商大学”这种词眼时不要仅仅凭借名称来判断学校的级别和质量,建议通过教育部门官方途径核实学校是否在学籍系统与高校名单中。

第三个需要警惕的校名是“江苏经济贸易大学”,它的名称看上去像是借用了几所北京知名财经院校的名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或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属于重点创建的高校,曾经参加过211工程,并且参与了双一流建设;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双非”大学里也被认为是比较有实力的一类本科院校。但是实际上,江苏经济贸易大学并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些正规学校之一,这类名字相似的情况比较容易引起混淆。像这样把诸如“经济”、“贸易”、“大学”等关键词组合起来形成的名称,很多没有正式资质开办学校的单位都会利用它来吸引生源。考生碰到此类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查询教育部学籍系统、各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招生信息以及该校官网公布的办学资质证书来进行辨别真假。

第四个被点名的名字是“南京科技学院”,这个名称与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江苏科技大学”很接近,江苏科技大学属于省里重点扶持的公办本科大学,教育部对它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给出过良好或者优秀这样的评价,并且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历过多次改名、搬迁和合并过程,从最初的职业学校慢慢变成船舶工业学院,后来又改为现在的名字—江苏科技大学,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有所发展。 2010年代,学校在省级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获得支持,在一些大学排名中也排得上号。和江苏科技大学相比,南京科技学院只是借用了“科技”、“学院”之类的词汇而已,跟真正的省内高水平学校混为一谈,而且也没有国家认可的办学资格。地理位置靠近省会或者城区往往是这些机构吸引学生的方式之一,但是地段好并不能代替办学资质与教学资源。

这四所被点名要避开的学校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名字跟那些有名气的大学很像,容易让一般家长和学生受骗上当,在国家名单里找不到这些学校的身影,办学资格不充分或者根本没有经过官方批准。这种做法在民间俗称“碰瓷”,就是用类似的名字搭便车借用正规高校的名声,由于招生宣传还有信息传播途径繁杂,有些学生家庭会在判断时被表面现象蒙蔽,最后踏入不受承认的教学场所,得到的证书不能通过正常手段验证就业或者升学的时候。有个别情况是学生花时间花钱却没有换来相应学历的认可,这对学生本人以及家里来说算得上实际损失。

遇到这种情况时,关键在于怎么核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录里查找办学许可信息,高校的办学资质、办学历史、授予学位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官方认可之类的资料都能在官方渠道上找到,招生方面的消息可以同省教育考试院公开发布的本科与高职招录目录做对比,在学校官网要看有没有明确标明的办学许可号,还要看能否在当地乃至国家层面的教育系统中查到相应记录,对于那些历史悠久且知名度较高的大学来说,可以在院校介绍部分看到较为完整的成长历程、学科分布状况、教师团队构成及其科研成果等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在无资质机构那里,如果家长或者学生存在疑惑之处可以直接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咨询或联系相关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求证。

对比真实的院校和所谓的“仿冒”院校,不只是名字的区别。正规的大学有明确的办学体系、稳定的教学资源、学位授予权以及历年的毕业生学籍记录,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方面都有数据可查,并且可以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而那些只是名称相似却没有资质的单位,则不具备上述条件。简单来说就是:在报考学校之前做好核实工作是保护自己权利的第一步,无论是填报高校志愿还是单独咨询或者报名都要注意,不要只看校名和宣传语,官方资质、招生资格、学位授予权等等都是判断依据。

再提一个现实背景,江苏是教育资源比较密集的省份,一方面高分学生多,另一方面院校信息量大。好学校的吸引力和高校名头的社会认知,被不法或不规范办学主体利用的情况,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并非只有在江苏才有此类现象出现。社会各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加强对高校名录宣传以及招生市场的监管力度,帮助考生及家长提升识别能力。

面对命题季和填志愿的时间节点,家长与学生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学校是否在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名单内;是否有学位授予权及办学许可证;学籍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能否查到往届学生的相关信息;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毕业生去向等公开的数据信息。对于一些名字容易混淆的院校,保持警觉性,主动联系官方机构求证,并且不要因为名称相似而发生误判情况出现针对已经标注为“未被国家承认”的机构要了解清楚其学历所面临的就业或升学方面的限制问题。

回到“春生四月”,这个时候对于考生而言,是关键期。生长的季节值得期待,但选择学校的慎重也应放在心上。江苏的教育总体质量和数量在国内都是处于前列位置的,找到合适的高校意味着长久的利益收获。辨别虚假或者仿冒机构是每个家庭必须掌握的小知识,在文中提及到的四个以相似名称误导报考者院校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不妨写下你的看法以及核实的经历来提醒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