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全国产业高地!黔东南州林下中药材激活生态增收新动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05:06 1

摘要:“每天采收400公斤鲜叶,按订单价每斤30元计算,一天就能有2.4万元收入。”望着长势喜人的淫羊藿,剑河县太拥镇柳落村党支部书记刘再祥满是喜悦,去年,该村首批栽下的300亩淫羊藿今年迎来盛产期,预计全年可产鲜叶一万多斤,总产值突破30万元。

“每天采收400公斤鲜叶,按订单价每斤30元计算,一天就能有2.4万元收入。”望着长势喜人的淫羊藿,剑河县太拥镇柳落村党支部书记刘再祥满是喜悦,去年,该村首批栽下的300亩淫羊藿今年迎来盛产期,预计全年可产鲜叶一万多斤,总产值突破30万元。

这是黔东南州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林下中药材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为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依托丰富森林资源,以“一县一业”为抓手,推动林下经济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一县一业”布局下,不同县(市)根据自身禀赋培育特色产业。锦屏县凭借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采用“林下野生抚育”模式发展淫羊藿种植,产品远销安徽、河南等中药材市场,供不应求。黎平县利用湿润多雨的气候优势,建成12个标准化林菌种植基地,香菇、木耳、竹荪等食用菌年产量超1.5万吨,林菌产业便成了当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

“采平菇不辛苦,工资稳定还能顾家。”在黎平县中潮镇食用菌产业园,口团村村民石昌霞从2021年8月起就在此务工,从生产菌棒、接种、菌棒上架、摘菇都参与其中,像她这样因林菌产业受益的农户全县有2000余户。

平菇既是食用珍品,又是重要的药用菌,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为此,黎平县引进福建企业在当地食用菌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发展平菇。目前,企业除了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将鲜菇销售到全国各地外,还利用四个烤房全天24小时烘烤,将烘烤的鲜菇远销到日本、东欧等国家。

“今年销量和价格都比往年更好。”基地负责人陈胜告诉记者,黎平气候和生态适宜种植平菇,因此长出来的平菇品质非常好“一百万棒平菇,每棒可收获四斤,预计能收四百万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每斤三块钱,全年产值预计能达1200万元。”

为激活林下中药材产业潜力,黔东南州以“国储林+”“国有林场+”等多元融合模式,力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全州各地正逐步从林菌、林鸡等传统产业,向天麻、黄精等高附加值中药材转型;其中,剑河县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整合3万亩林地资源,引入药业龙头企业,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天麻、黄精种植,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不仅如此,黔东南州还重点打造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建成2000亩天麻基地,推广“林下仿野生”技术年产鲜天麻1500吨,成了全省天麻主产区,并通过规范种植技术与绿色防控措施,不断筑牢中药材品质根基。

产业要长远,品牌是关键。台江县通过建成3500亩标准化基地,年加工黄精干品500吨、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并注册“苗岭黄精”地理标志商标助推“黔药”出山出海。而凯里市正规划建设的林下中药材产业园已引进8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黔东南州以林下中药材产业为纽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州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90.42万亩;2024年产量28万吨,产值超4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州林下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3%。

“目前,全州林下中药材产业已带动5万余农户增收,部分县中药材相关产值年均增长超15%。”黔东南州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黔东南州将持续整合政策、资金、技术资源,推动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林下中药材产地和示范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