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郊农田免费捡菜,萝卜红薯随便挖”——社交平台上的这类帖子,近期让不少人动了心。照片里,塞满后备厢的白菜萝卜透着“收获的喜悦”,评论区清一色的“求地址”留言,博主则用“先关注,私信发”的模板吊足胃口。可这场看似划算的“田园打野”,实则可能踩上法律的雷区,有人
“京郊农田免费捡菜,萝卜红薯随便挖”——社交平台上的这类帖子,近期让不少人动了心。照片里,塞满后备厢的白菜萝卜透着“收获的喜悦”,评论区清一色的“求地址”留言,博主则用“先关注,私信发”的模板吊足胃口。可这场看似划算的“田园打野”,实则可能踩上法律的雷区,有人已因此被警方行政拘留。
记者循着博主提供的线索,来到北京大兴机场附近的三处“捡菜点”一探究竟。第一处萝卜地早已光秃秃,第二处红薯地聚集着举着工具的大人孩子,因可挖的红薯所剩无几,众人又匆匆转场。最热闹的是第三处黄豆地,数十人弯腰捡拾地里的遗留黄豆,场面堪比“集体劳作”。
但这份“热闹”并未得到种植户的认可。附近村庄的村干部明确表示,从未组织过“免费捡菜”活动,这些信息既非村委会发布,也不是种植户授权。“即便田地收割完毕,也得等种植户说‘不要了’才能捡,哪能自己说拿就拿。”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关键,可现实中,不少人听信网上忽悠,不仅捡遗留作物,还动起了未收割的菜和粮食,逼得种植户不得不报警。
有人觉得“没人要的烂菜值不了几个钱,捡回去还能避免浪费”,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不久前,大兴区安定镇就发生过一起典型案例:于某听说“山药免费捡”,未经核实就带着同伴去田间挖掘。面对种植户的反复劝阻,两人置若罔闻,最终因盗窃被依法行政拘留。在他们看来的“小便宜”,早已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警方的提醒揭开了事件的核心:社交平台上不少“免费捡菜”帖子,都是未经核实的不实信息。依据民法典,种植户通过承包经营获得的农作物,无论是否收割、是否有残留,所有权都明确归属种植户。只有当种植户通过村委会告知、现场明示等方式明确放弃所有权,这些作物才成为可合法捡拾的无主物。
随意“捡菜”的代价远比想象中严重。未经允许擅自进入田间捡拾,轻则要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若是聚众哄抢且数额较大,还可能触犯聚众哄抢罪,面临刑事处罚。而那些发布虚假消息的博主,若导致种植户受损,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要是引发众人哄抢扰乱公共秩序,还会受到行政处罚。
更让种植户头疼的是,大量“捡菜者”的涌入,不仅侵犯了劳动成果,还带来了一系列麻烦。菜地周边频频堵车,吃喝产生的垃圾遍地都是,有人甚至为了抢“好地块”发生争执。原本宁静的农田,成了部分人肆意妄为的“乐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想要体验田间乐趣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守住法律和道德的边界。若真对捡遗留作物感兴趣,最稳妥的方式是到现场核实,提前征得种植户同意。与其轻信网上的不实信息,冒着违法风险“打野”,不如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农产品,既踏实又能真正帮助农户。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但“流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乐趣”更不能建立在侵犯他人权益的基础上。那些为了涨粉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的博主,终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盲目跟风的参与者,也该擦亮眼睛,别让一时的贪念,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