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着的五星红旗,真会恍惚以为置身东京新宿,但谁能想到在上海有4万名来自日本的常住者呢?
这些带着“扎根”目的的异乡人,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时候,他们就这样聚集在一起,正在悄悄改写上海部分区域的文化底色与社会结构。
据上海市政府2025年5月披露数据,长宁区已聚集约1500家日资企业,这直接带动常住日本人数量持续攀升,目前上海整体常住日本人规模已接近4万。
在古北片区的名都居民区,外籍居民占比高达43%,其中日本人占比超六成,与虹桥、金桥共同形成三大聚居带,构成独特的“日式生活圈”。
除此之外,便利的交通是吸引日本人定居的关键因素。
东京羽田至上海虹桥的航班每天密集起降18班,早班机8点从东京起飞,10点就能抵达上海办公室,往返机票常年维持在2000元左右。
这种“朝发夕归”的通勤效率,让不少日企高管实现“东京安家、上海工作”的双城生活。
而且,上海还有着成熟的日式生活。
古北新世纪广场内,近百米长的连廊两侧密集分布着30余家日料店,从刺身专门店到相扑火锅店,大多是经营超20年的老店,成为在沪日本人的“美食秘密基地”。
周边超市设有“日本直运区”,从北海道牛奶到静冈蜜瓜一应俱全,部分物业甚至配备日语专属管家,三甲医院也常年驻有日语翻译。
这种“无需说中文也能生活”的便利,让不少日本家庭打消了定居顾虑。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聚居带来的最直接影响。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古北片区的租金,2015年至2025年十年间,古北壹号、御翠豪庭等小区的两居室租金从每月8000元涨到2.2万元,溢价幅度超过30%,且房源优先租给日本家庭。
家住古北新城的张阿姨对此深有体会,2023年她的房租到期,房东直接涨了5000元,明确说“有日本租客愿意出这个价”,无奈之下她只能搬到10公里外的普陀区。
这种租金挤压下,不少老住户陆续搬离,古北核心区域的部分小区日籍居民占比已超70%,逐渐形成“纯日籍社区”。
社区服务也开始向日式倾斜,古北某知名物业在2024年的招聘启事里,明确要求“所有员工必须通过日语N2考试”,甚至社区通知也采用中日双语标注。
更受关注的是上海日本人学校,这所位于虹桥路的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校门常年紧闭,非本校人员禁止入内。
据曾在该校工作的中国籍教职工透露,教材全部从日本本土空运而来,内容从不对外公开,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日式教育体系内学习,毕业后90%以上返回日本就业。
这种“闭环式教育”引发不少争议,有学者指出,其信息不透明可能存在情报收集的潜在风险。
而且,在文化层面也存在着冲突,今年上海古北樱花节上,有几名中国年轻人穿着和服在樱花树下拍照,视频被传到社交平台后迅速发酵。
支持者认为“穿和服是个人审美,樱花也是世界文化符号”,反对者则表示“在曾受日本侵略的土地上,穿着和服拍照是对历史的漠视”。
这些现象并非孤立存在,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相关争议的升温,单纯的文化或民生议题,正逐渐与国家安全层面的考量交织在一起。
2024年以来,日本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
并加速推进修宪扩军,新增防卫预算达GDP的2%,其军事扩张动向与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叠加,让周边国家不得不保持警惕。
对于上海这样日本人聚居规模较大的城市,探索针对性的防范思路显得尤为必要。
入境审查环节可考虑强化背景筛查。
有建议提出,对申请长期居留的日本籍人士,尤其是曾在日本军方、情报机构任职或从事敏感技术研究的人员,可实施“穿透式审查”,要求提供近五年详细工作经历证明及无敏感行为承诺。
参考部分城市的出入境管理经验,敏感人员的居留申请可适当延长审查周期,增加面审环节,从源头做好风险过滤,这一建议目前仍在调研讨论阶段。
社区管理层面不妨探索深度介入模式。
有社区治理专家建议,古北等聚居区可尝试推行“中外居民融合治理建议方案”,在保留日语服务便利的同时,明确中文为公示信息的主导语言。
针对上海日本人学校的管理,有教育领域人士提出,可建议其定期提交教材目录备案,并开放少量公开课供教育专家旁听,增强教育透明度,相关建议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此外,组建“涉外安全信息员”队伍的想法也在探讨中,计划由社区民警、网格员和本地居民组成,重点关注聚居区异常人员流动与活动。
文化传播与经济监管领域也有相应建议方向。
文旅部门可考虑对涉外文化活动加强引导,建议活动举办方提前报备内容,确保符合历史事实,严禁出现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表述,比如在樱花节等活动中融入抗战历史教育环节。
日资企业监管方面,有行业监管建议提出,对涉及数据处理的日企可探索“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要求汽车、电子等敏感行业日企不得随意传输境内收集的生产、用户数据。
这些思路并非指向“排外”,而是在开放包容与安全防范间寻求平衡的建议。
正常的国际交流值得鼓励,但当聚居区规模与外部政治环境叠加产生潜在风险时,探索建立清晰的规则红线与动态监测机制,不失为维护城市安全与文化主权的前瞻性思考。
来源:未央史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