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竞争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为平台经营者设定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引,及时回应社会期待。
号称史上最长的2025年“双十一”刚刚落下帷幕,期间出现的“二选一”风波,再度抛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电商竞争底线究竟在哪里?
不过,在监管部门靶向施策、从严执法的高压整治态势下,这一幕或将成为历史。
11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竞争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为平台经营者设定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引,及时回应社会期待。
《指引》共五章38条内容,明确平台经营者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反垄断合规管理工作,同时,还紧扣行业特点,对互联网平台新型垄断风险作出了8项具体的风险示例,包括平台间算法共谋、组织帮助平台内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平台不公平高价、平台低于成本销售、封禁屏蔽、“二选一”行为、“全网最低价”和平台差别待遇等,为平台经营者加强反垄断合规管理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指导建议。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大促自10月7日便燃起战火。然而自10月下旬以来,一系列关于京东“干涉商家跨平台经营”“成立巡查组巡查抖音直播间”等相关热搜词条持续发酵,引爆全网舆论。
据媒体报道,“双十一”期间,京东向商家提出价格约束,要求品牌在其平台必须保持最低价,在抖音等平台直播时不得发放优惠券、标注“优惠”字样,甚至禁止提及“更便宜”等表述,违者将面临百万至千万量级的罚款。为了确保这些要求落地,京东还专门成立巡查团队,严查同一商家在京东之外平台的价格体系。
同期,网上还传出美的集团被京东罚款500万元的“罚单截图”。尽管美的第一时间辟谣,但随着更多网图的传出,以及涉事各方陆续下场回应,围绕着京东是否存在强迫商家“二选一”的问题,不断展开交锋,舆论风波升级。
京东内部人士称,京东这种做法是确保销量大的平台价格具有竞争力,让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到合适的价格,这种主动比价本质是为消费者构筑价格防护墙。京东还否认存在“二选一”。
抖音电商内部人士则认为,京东的回应,恰恰证实了其主动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自主经营权这一事实。此外,京东还以巨额罚款为威胁,禁止家居家电商家参与抖音电商的平台营销活动,无疑已构成了“二选一”。
双方各执一词,该事件至今尚无论断,不过也再度揭开了平台与平台、平台与商家之间的长期博弈。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2023年“双十一”期间,京东也曾以“受害者”身份指控对手平台类似“二选一”行为。而事实上,平台涉嫌“二选一”并非偶然,这也早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开出高达182.28亿元巨额罚单,要求其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二选一”行为破坏了互联网平台经济公平的竞争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但其在法律适用上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其界定标准在市场上也存在分歧。而随着此次“罗生门”事件的爆发,监管部门也再度作出迅速反应。
11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为支持和引导平台经营者有效防范反垄断合规风险,健全反垄断合规管理机制,保护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近日研究起草了《指引》,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共五章38条,主要包括总则、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合规保障机制、附则等内容,及时回应社会期待,为平台经营者设定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引。
从具体内容看,《指引》注重增强反垄断合规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平台经济行业特点、经营模式、竞争规律等,及时总结反垄断监管执法经验,提出8个场景中的新型垄断风险,引导平台经营者加强平台规则审查和算法筛查,构建全链条合规管理制度,针对性、穿透式做好反垄断合规管理工作。
其中,针对“二选一”的风险示例,《指引》明确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没有正当理由,强迫交易相对人在该平台经营者和其他竞争性平台经营者间作出选择,并通过惩罚性措施或者激励性措施保障实施前述“二选一”行为,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依据《指引》加强反垄断合规,有助于优化竞争生态,集中创新力量,赢得更多青睐。在当下动态性较强的市场环境中,合规经营已成为企业赢得各方认可的关键“通行证”。同时,符合国际反垄断标准的合规企业,能更顺利地进入海外市场、拓展国际版图。
责编:ZB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