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引擎,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产业的“集聚区”、强链补链的“根据地”。“十四五”以来,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改革赋能、服务创优,在产业集群培育、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至2024年,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3.2%,占全市比重从15.6%提升至20.1%;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18%。今年1至9月,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增速山西省第一,其中阳泉市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在山西省“1+11”转型综改示范区中增速排名第一,以实打实的发展成果书写了提质增效的奋进篇章。项目为王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日前,在即将投运的山西云峰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调试。山西云峰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承载10000P的澎湃算力,进一步提升优质人工智能算力资源供给能力,整合形成“存储—调度—开发—应用”的全链条智能引擎。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十四五”期间,阳泉市开发区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出台全市开发区项目管理制度,加强签而未落、落而未投、投未见效项目动态跟踪调度,持续开展“三未”项目攻坚行动。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加强项目谋划,动态储备项目,提升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实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2020至2024年,全市开发区净增“四上”企业15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7家。各开发区结合自身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客观条件,重点打造新质生产力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其中,阳泉市高新区围绕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打造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锂钠电池、钙基新材料产业成链发展;阳泉市平定经开区全力推进新能源电池小镇建设,已聚集5家负极材料企业,产能20万吨;阳泉市盂县经开区以固废综合利用、新型耐火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目前正积极布局发展绿色铝全产业链。今年以来,各开发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截至目前,阳泉市高新区24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83.3%,晋东智算中心完成厂房改造并迎来第二批设备进场,未来智算中心一标段具备交付条件,高硅氧玻璃纤维及制品项目进入基础施工阶段;阳泉市平定经开区16个在库项目中,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山西谦源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2-氯-5-氯甲基吡啶项目已投产;阳泉市盂县经开区27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新建年产50万吨土壤调理剂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创新 激发发展内生活力赵宇姝出生于1990年,是一名工商管理硕士。2020年,她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阳泉市高新区产业经济部。仅一年时间,她便以科技创新中心副职的身份推动2家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升级为省级平台。今年初,她走上了产业经济部负责人的岗位。近3年来,阳泉市高新区引进了80余名研究生,如今,他们已走上了各部门的重要岗位。“十四五”以来,阳泉市开发区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制度,通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阳泉市印发支持开发区提质增效若干措施,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强化服务和要素保障力度、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五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举措,赋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阳泉市积极推动开发区深化“管运分离”改革,全部成立了归属开发区的平台公司。各开发区管委会依法依规行使赋予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等管理权限,对所辖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投融资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尤其是阳泉市高新区重塑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了“6个集团公司+N个专业公司”的国企架构,实现了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营”的转变。其中,数科集团推动山西省首个“资产入表+产品登记”案例落地,数据价值化迈出关键一步;开源公司成立了全市首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构建了“30亿元母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雁阵格局。同时,阳泉市全力推动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阳泉市开发区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使负极材料、高硅氧玻璃纤维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优质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以前办理经营许可证需要在多个窗口间来回跑,现在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省事多了。”日前,市民李先生在阳泉市高新区政务大厅办理食品经营许可业务时,感受到了“无差别受理综窗”全新服务模式带来的便利。阳泉市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设置2个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和1个统一出证窗口,承接261项行政审批事项,真正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同时,在功能优化上精准发力,重点打造预审服务、涉企服务、项目会客厅三大特色服务区域,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阳泉市高新区“培育‘泉新服务·直通助企’服务品牌,构建完善服务链条经验”还入选了山西省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经验交流汇编》。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经营主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阳泉市向开发区持续赋权,提升“区内事区内办”水平,向阳泉市高新区赋权省级事项58项、市级事项3735项,分别向阳泉市平定、阳泉市盂县经开区赋权县级事项58项、51项。同时,全市开发区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区域节能、环境影响、洪水影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等省定7项区域评价,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出让,还组建了107人的领办代办员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今年1至10月,全市开发区实行“承诺制”项目数量82个,领办代办事项数量246件,出让“标准地”6宗1194亩,实现了“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扩展。全市开发区还强化要素保障,为项目“保驾护航”。在土地供应上,全市开发区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保障开发区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在资金支持上,新增基金招商项目2个,通过产业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在人才服务上,持续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为项目运营提供智力支撑。此外,全市开发区强化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确保项目“引得来、建得快、留得住”。目前,全市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已建成52.8万平方米,计划新建34.06万平方米。下一步,全市开发区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在规上工业增加值、项目投产达效、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开发区力量”。来源丨阳泉日报摘要: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引擎,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产业的“集聚区”、强链补链的“根据地”。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