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腔戏迷擂台赛:戏迷梦燃,秦韵激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2:02 1

摘要:近日,“戏迷争锋 擂响三秦”2025西安市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总决赛在陕西省西安人民剧院举行,从层层选拔中突围的13名“擂主”展开较量,为历时6个月的百姓戏曲盛会画上圆满句号。

中国文化报记者 秦毅

近日,“戏迷争锋 擂响三秦”2025西安市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总决赛在陕西省西安人民剧院举行,从层层选拔中突围的13名“擂主”展开较量,为历时6个月的百姓戏曲盛会画上圆满句号。

从基层海选到市级复赛,西安13个区县1100多个社区的近400万名群众参与其中,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6岁稚童,呈现“戏在民间”的盛况。这场秦腔戏迷擂台赛,“擂”出全城热忱的秘诀是什么?

打破界限,多元场景吸引年轻受众

板胡一响,宽音大嗓,锣鼓喧天。秦腔戏迷擂台赛系列活动自今年5月启幕以来,采用“文联统筹、区县组织、社区选拔”的三级联动模式,组织开展千余场赛事,让深藏民间的秦腔艺术人才崭露头角。

“没想到我这个老太太能来到这么大的舞台上。”看着台下为自己鼓掌的上千名观众,67岁的王惠娟开心地说。

“平时科研压力大,看秦腔、听秦腔是我调节生活的好方式。高兴了唱几句,不高兴了吼几声——秦腔,就是我的生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陈建刚说。

“秦腔的根在民间。擂台赛让广大爱好者从旁观者变为积极参与的主角,是对秦腔生态的培育,我认为这次大赛正当其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副团长张涛说。

秦腔戏迷擂台赛打破了传统戏曲“台上演、台下看”的界限。在这里,舞台属于每一位热爱秦腔的普通人,他们换上戏服、走上舞台,用本真的声音演绎心中的秦腔。在这里,人人皆是主角。

“喜欢秦腔就跟喜欢看音乐会、看电影是一样的。好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而是缺少一次走近秦腔的机会。”陈建刚说,本次活动是秦腔艺术的又一次纳新。

擂台赛不仅是选手的竞技场,更是全民共享的艺术盛宴。活动期间,主办方策划“名家走基层”“优秀唱将志愿行”“选手名家面对面”“选手名家同台演”等活动,将“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文化舞台搭进社区、乡村、校园,让群众成为文化惠民的受益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同步推出“选手风采展”“名家点评课”等短视频栏目,传播秦腔之美。

此外,大赛联合多家单位举办“千人吼秦腔 共筑非遗魂”戏迷共唱活动,并推出“秦腔+音乐”“秦腔+文旅”“秦腔+赛事”等跨界玩法。《永宁》《秦声》等秦腔歌曲涌现,让秦腔艺术收获了满满的“年轻流量”。决赛直播线上观看量超百万,其中4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30%,充分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下的强大吸引力与蓬勃生命力。

协力扶持,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我上台一看,台下坐着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给咱当评委、做点评和助唱。这比赛真是把戏迷捧在了掌心上。”大赛复赛现场,61岁的孙小军激动地说。

为了给百姓唱将助兴,来自专业院团的演员当起“绿叶”。决赛现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东桥、侯红琴、齐爱云、惠敏莉、张涛五位秦腔名家,不仅从唱腔韵味、台风仪态、情感表达等维度对选手进行专业评判,还在献演环节携手带来精彩的戏曲联唱。名家联袂表演,让线上、线下观众过足戏瘾。

“各级相关部门给予擂台赛很大的支持,并和文旅活动融为一体。”西安市剧协副主席、本届擂台赛复赛与决赛总导演何红星表示,初赛期间,长安区在长安公园搭起擂台,红红火火的比赛持续了几个月;高陵区赛事现场人山人海,戏迷互动活跃;周至等地在公园、广场、街办、社区开展密集赛事,各有重点,各具特色。

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新锋说:“赛事在全城掀起秦腔热潮,不仅印证了秦腔艺术扎根群众的深厚底蕴,更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守护根与魂,方能让千年文脉薪火永续;唱响情与韵,方能让秦腔艺术深入人心;融通古与今,方能让老腔新唱焕彩‘出圈’。”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