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南极发全员信引争议!员工:你在南极潇洒,而我还在加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1:56 1

摘要:南极时间11月16日清晨,俞敏洪站在南极大陆上,用“冰川闪烁光芒”的景致开篇,以企鹅在极寒中相互依偎的意象,寄语全体员工“抱团坚守、共迎挑战”。

新东方32周年庆的节点,一封来自南极的全员信,让俞敏洪的“情怀表达”意外陷入舆论漩涡。

南极时间11月16日清晨,俞敏洪站在南极大陆上,用“冰川闪烁光芒”的景致开篇,以企鹅在极寒中相互依偎的意象,寄语全体员工“抱团坚守、共迎挑战”。

然而这份看似温情的期许,却撞上了员工的现实窘境——“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在工位改续费方案”的吐槽,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戳破了职场中老板与员工的共情壁垒。

公允地说,俞敏洪对员工的底色在行业中并不算差,甚至还挺好。

“双减”政策引发教培行业地震时,无数机构卷款跑路、拖欠薪资,将员工推向失业与维权的绝境。

而俞敏洪选择体面收尾,不仅留足善后资金结清薪酬,更妥善安置离职员工,甚至把闲置的课桌椅捐赠给乡村学校。这份担当在当时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让许多员工对他保留着基本认可。

从企业责任的维度看,他确实比不少只顾自身利益的同行多了份温度,这是不能被争议掩盖的事实。

但为何“有温度”的老板,会遭遇如此真实的吐槽?要知道,这并非年会舞台上员工配合演出的戏谑,而是基层心声的直接爆发。

有教育板块员工直言,纪念日当天上完课连夜加班做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细致描述“只觉得讽刺”;更有员工调侃“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暗指老板的“远方”与自己的“现场”判若两地。

网友统计发现,这封公开信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却对员工的加班压力、业绩焦虑鲜有提及,这种视角偏差,正是共情断裂的核心症结。

这种断裂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商业领域的普遍现象。

曾凭“为发烧而生”的情怀圈粉无数的雷军,如今也难再用相似话术打动消费者;当首富们谈论“小目标”时,普通人更关心房贷与生计。

本质上,无论是员工还是消费者,认知都已从“情怀感召”转向“现实关切”。俞敏洪在南极感悟“坚守的意义”时,一线员工正盯着续课率KPI熬夜,在深夜地铁里回复家长消息,连周末都被工作挤占。这种“你看极昼阳光,我看工作红点”的巨大反差,让“企鹅抱团”的比喻显得格外空洞。

这场风波更像一记警钟:情怀营销若脱离现实土壤,终将遭遇反噬。

受众正在成长,他们经历过现实打磨后,早已不再轻信“画饼式抒情”,更渴望被看见真实处境、获得实在回报。新一代职场人拒绝“用辛苦成全老板的诗和远方”,他们更看重足额薪酬、合理休息与职业尊严——这些具体的关怀,远比“共赴未来”的口号更有说服力。就像网友直言的:

“少点南极的鸡汤,多点工资卡的进账,才是最好的激励。”

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而非单向的价值灌输。俞敏洪的本意或许是传递信心,但忽略了自身场景与员工处境的割裂,让情怀沦为“凡尔赛式表达”。

这警示所有管理者:做内部沟通或品牌宣传时,不能只站在自身视角感动,更要俯身看见对方的困境。

少一些自我感动的抒情,多一些解决问题的行动;

少一些遥远的意象,多一些贴近现实的关怀。

唯有让情怀落地为看得见的保障,让激励匹配对等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双向奔赴,避免让“坚守”的号召,变成脱离现实的空泛回响。

来源:评论员王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