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一位89岁的李奶奶,2024年底在视频号刷了不少关于长寿、子女福报的内容。
武汉一位89岁的李奶奶,2024年底在视频号刷了不少关于长寿、子女福报的内容。
之后她搜“老人如何躲灾”,平台就一个劲推“活太久克子孙”“自杀挡灾”的视频。
这些视频她看了又看,停留时间最长。
2025年3月,李奶奶的儿子遇车祸、女儿生意亏了。
她立马认定是自己“克”的,深夜吞了两瓶降压药。
家属赶紧送医抢救,可她还是没撑过一个月。
后来家人翻她手机,同类视频占了浏览记录的87%,评论区还有“老不死的拖累后代”这种恶毒话。
这事儿听着让人揪心。
本来想怪老人太迷信,但后来发现,背后全是短视频平台的精准算计。
现在不光年轻人刷短视频上瘾,老年人早就成了重灾区。
他们通宵刷视频、信虚假信息、花养老钱买无用产品,甚至和家人反目,比网瘾少年还让人操心。
刷短视频能危及生命,李奶奶不是个例。
有网友说,他外婆看了类似极端视频后喝了农药,幸好发现得早,洗胃后才脱险。
这些短视频里的极端思想,专门挑老年人爱操心、重亲情的特点,用情绪化的语言反复洗脑,很容易让人走极端。
除了要命的风险,身体健康也被短视频耗得厉害。
2025年春节,武汉62岁的陈阿姨连续一周躲被窝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
结果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差点就瞎了。
小时候我们多看会儿电视都被爸妈念叨伤眼睛,现在他们反倒成了“熬夜冠军”。
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有组数据,老年群体每个月平均上网129小时,其中短视频占了35.1%,是所有应用里用时最长的。
长时间盯着手机,高血压、颈椎病、神经衰弱这些毛病,在老人身上越来越常见。
医院的数据显示,因为刷视频引发的老年慢性病就诊量,每年都在涨。
身体受折磨还不够,钱包也被短视频盯着不放。
2024年,中国中老年保健品线上市场规模就有1080亿元。
短视频里那些穿白大褂的“专家”,讲着虚假的康复案例,诱导老人买高价保健品。
监管部门抽检过,60%的这类保健品都非法加了西药成分,生产成本连售价的5%都不到。
江苏有位普奶奶,花899元买了个防辐射手机壳,其实成本才20元。
这种智商税产品,老年人冲动消费占比超七成。
还有“国宝帮”,在短视频里卖假文物,说能升值,不少老人信以为真,花大价钱“捡漏”,最后血本无归。
河南一个直播间,靠虚构回收藏品的剧本,一个月就骗了老人3.5万元。
有人说老人沉迷短视频是因为子女陪伴不够,这话有点道理,但不全对。
中国老龄协会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孤独感发生率达43%,短视频确实能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成了“精神布洛芬”。
但更关键的是,平台的套路专门针对老人设计,就算子女陪伴再多,也难抵算法的精准投喂。
老年人思维能力下降,复杂的逻辑和证据他们理解不了,就喜欢简单直接、带情绪的内容。
短视频刚好抓住这点,把“活太久克子孙”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反复说、用情绪烘托,老人很容易就信了。
而且平台算法会记下老人的偏好,反复推同类内容,让他们困在信息茧房里,以为自己的想法被所有人认同。
平台还故意设计成瘾机制。
无限滚动、自动播放,不用动手就能一直看。
还有看视频给红包的活动,一天赚一两块钱,老人觉得划算,就越刷越上瘾。
这些功能都是针对人性弱点设计的,别说老人,年轻人都容易陷进去,更何况是缺乏抵抗力的老人。
更过分的是,平台还在挑动代际矛盾。
很多老人有大家长思维,不爱听子女的劝。
子女一反对刷视频,老人就觉得权威被挑战了。
这时候平台就推“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的内容,让老人觉得视频才是自己的盟友,对子女越来越不满,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僵。
还有个关键问题,老年人信息素养不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达标率才31.2%。
他们分不清AI合成、演员扮演的专家,也看不懂剪辑造假。
短视频里用“白大褂+动画”的形式呈现内容,看着比子女说的抽象道理更权威,老人自然更愿意信。
如此看来,老年人沉迷短视频,不是他们糊涂,而是个人认知特点、平台套路设计、社会支持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凑到了一起。
子女能做的,就是多和老人沟通,帮他们设置屏蔽词,提醒他们别乱花钱。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就像老话讲的,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
短视频平台也该有点社会责任,不能把老人当成待宰的羔羊。
现在未成年人有防沉迷系统,老年人同样需要。
监管部门也该加强力度,整治针对老人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内容。
毕竟,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该被短视频的套路毁掉。
希望有一天,短视频能真正成为老年人丰富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收割他们健康和钱包的利器。
让老人们能安心刷视频,不用怕被骗、不用怕伤身,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
来源:Bigshot大腕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