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斯克与“投资知己”巴伦的倾情对话:技术领域最终比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加速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1:41 1

摘要:与一般路演不同,他与创始人罗恩·巴伦(Ron Baron)的对谈更像老友复盘:三年前收购Twitter(X)最艰难的时刻,巴伦主动致电出资力挺;估值当日下调七成,他仍选择“站在身边”。

埃隆·马斯克在11月14日的巴伦资本年度会议上,做了一场连线交流。

与一般路演不同,他与创始人罗恩·巴伦(Ron Baron)的对谈更像老友复盘:三年前收购Twitter(X)最艰难的时刻,巴伦主动致电出资力挺;估值当日下调七成,他仍选择“站在身边”。

正因这种逆风里的相互成就,马斯克在这场交流中真情流露:真正的朋友,是身处低谷、四面楚歌时依然支持你的人。

罗恩·巴伦对中国投资人而言是一个低调但传奇的名字。他在1982年创立巴伦资本,如今管理资产约452亿美元(截至2025年10月),以“耐心持有、与卓越企业家共成长”著称。

旗舰产品Baron Partners Fund自1992年以来年化约15%,显著跑赢基准,这种跨周期的稳定超额,本质是对企业家与技术路径的深度研究与长期陪伴。

罗恩最知名的一笔,是2014到2016年期间在特斯拉大手笔加仓约4亿美元;此后波动剧烈,他个人一股未卖,账面收益累计约80亿美元。

即便今年他披露为客户账户适度减持,他仍对马斯克的股票给出10年2500美元的长期目标,并坦言自己净资产中约四成与特斯拉绑定。

他在接受CNBC贝姬采访时说,“我这辈子都不打算卖掉特斯拉或SpaceX的股票。”因为“别人投资的是科技产业,我们投资的是科技人才——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工程师!”

也因此,本场对话中,罗恩的提问与追问格外“懂马斯克”:不仅谈Grok 5、xAI与“银河百科全书”的开源愿景,也问到最“硬”的地方——AI5推理芯片、是否自建巨型晶圆厂、以及FSD在真实世界的安全性数据与推广策略。

马斯克谈到AI的竞争,还说到,“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我认为主要看三件事:我们能不能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才;我们能不能部署最多的AI硬件;我们能不能在GPU运算资源的上线速度上遥遥领先。”

看过马斯克面对媒体、公众的很多访谈对话,各种状态都有,这一场是非常让人沉浸的交流,松弛、真诚且无所不谈。

罗恩则是怀着一贯的老者的沉静、严谨与智慧。

一个用资本的耐心托举长期价值,一个用工程的执念拓展人类边界。两人的相互成就,本身就是这场对话最动人之处。

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精译整理分享给大家。Enjoy it~~

未来全球机器人总量可能最终达到300到400亿台

巴伦 我有个最想问的问题。我在跟助理讲起Optimus项目的产能规划时,说到我们明年计划生产一百万台,再往后是一千万、一亿,甚至十亿台。

她听完就问我:“那这些机器人都去哪儿?人行道上还能站得下吗?你们是不是要专门给它们建通道?这是不是你创办Boring Company的真正原因?让机器人在地下穿行?还是让它们飞在天上?”

马斯克 其实啊,你是可以把全人类都装进一座城市的。Optimus的体型很小、密度又高。

所以想象一下,全地球80亿人,如果只是站着,全都能挤在纽约市一层楼的面积上。

我们小时候也玩过一个游戏,比如坐飞机时开玩笑说要往下丢个水球,但你根本砸不中人,因为下面实在太空了。

不过我上初中时真干过,结果还真打中了人(笑)。所以,凯特琳(我的助理),别担心,空间绝对够用。

巴伦 你提到Optimus的功能会非常强大。但当机器人什么都能做了,人类还剩下什么?在那个充满丰裕的未来里,我们除了“活着”,还有什么角色?

马斯克 这正是一个核心问题,当机器人什么都会做,人类要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

其实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启示。哪怕机器比人类厉害,人类还是愿意参与很多事情,比如体育比赛,比如下棋。

拿象棋来说。现在的计算机已经强到,你手机里随便装个离线AI程序,都能轻松击败世界冠军卡尔森(Magnus Carlsen)。可你看,象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欢迎。

所以,机器厉害,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没价值了。

我们做很多事,并不是因为我们最擅长,而是因为我们喜欢。

嗯,说回Optimus。你看到它能做的那些事,也许会想:全球才80亿人,我们为什么要造一亿个,甚至几百亿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要干嘛去?

其实也不会一夜之间造出那么多,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我相信,最终我们确实会拥有数十亿个人形机器人。

换个角度想:谁不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R2D2或C-3PO(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角色)?而且还是更聪明、更实用的版本。

一个能帮你照顾孩子、遛狗、买菜、陪你聊天,在你需要时还能保护你的“好搭子”机器人,这不是挺棒的吗?

而在工业领域,这类机器人也会大规模应用来生产商品。

粗略估算,工业场景里每个人类大概对应三到四台机器人。所以全球机器人总量最终可能会达到300到400亿台。

巴伦 三四百亿台机器人,听起来真的不少啊!像日本的KUKA(库卡)这种做工业机器人的公司,一台机器人就要五万、十万,甚至十五万美元。

而你说Optimus的目标价格是两万美元一台。那前提是不是得先做到年产一百万台,接着上一千万台,才能把成本压到这个水平?这种定价,普通人负担得起吗?是租赁制,还是直接购买?是企业买了以后运营,我们再从中收分成?我们现在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了吗?

马斯克 我目前的粗略估算是,当Optimus年产量能稳定在一百万台以后,再花大概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单台制造成本(也就是材料加人工)控制在两万到三万美元之间(按当前币值算)。

这个数字我觉得是比较稳妥的。

“六百万美元先生”正在走进现实

巴伦 听起来跟你做汽车时很像。特斯拉不是也会把每一个零件成本都拆解清楚吗?有时候供应商报价太高,你们就干脆自己造。做机器人是不是也一样?它们总比汽车简单多了吧?还是我理解错了?

马斯克 也不能这么说。实际上,最复杂的部分就是“手”。

巴伦 手?你是说手臂?

马斯克 准确来说,是手掌和前臂。一只手就包含大约50个执行器。

巴伦 执行器是指马达、齿轮组、电源模块这类组合,对吧?

马斯克 对。每个Optimus机器人大概有100个执行器,再加上一堆传感器。整体复杂度其实相当高。

巴伦 那为什么“手”会这么复杂?

马斯克 因为你要实现真正的灵巧操作,机器人的手就必须具备跟人类手一样的敏感度、精准度和自由度。

像我们觉得很简单的动作,比如拿螺丝刀、拧个扳手,甚至穿针引线、弹吉他……这些背后都需要极高的精细控制。

这也是我们提出“可持续丰裕”这个新目标的原因之一。这是对之前“加速可持续能源转型”目标的升级。

因为能源那一块,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而接下来的任务,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丰裕生活,而且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摧毁野地生态的前提下完成的。

巴伦 但那也引出一个问题,怎么分配资源?如果一个人想住我房子,他是不是可以直接进来就住了?

马斯克 呃……你家房子确实挺不错的,我能理解大家想来(笑)。

但说真的,未来机器人是可以为任何人建房子的。只要你不执着于必须住在某个特定位置,它甚至可以为你建一座城堡。

巴伦 所以你坚持让“手”这么复杂,是为了实现这种精密能力?

马斯克 没错。比如外科手术、各种高精度医疗操作,未来Optimus都可以胜任。

想象一下,每个人都能拥有顶级外科医生级别的照护服务,真正地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

Optimus的手部精度会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手,能完成很多人类医生也难以操作的复杂医疗任务。关键是,这会对所有人开放。

大家经常说要消除贫困、普及优质医疗……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技术路径。而且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更多好医生,因为这是稀缺资源,不是下订单就能搞定的。

但机器人可以在工厂里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巴伦 我记得一两年前我发给你一篇《巴伦周刊》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基金经理,当时33岁,是位残奥选手。但他感染了食肉菌,失去了双腿。他在采访里说:“有没有可能让我摆脱轮椅?”

你当时回答说:“可以,再过三四年,我们就能给他装上Optimus的身体,再用脑机芯片把他的思维连接上去,他就能像普通人一样跳舞、唱歌、走路、跑步。”

现在这方面有进展了吗?

马斯克 是的。这其实是两家公司的协作成果:Neuralink和特斯拉。

Neuralink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现在有超过10位病人完成了植入。这些人原本无法移动手脚,有些甚至是“完全锁定”状态,就像霍金那样。

但现在,他们已经可以沟通了,速度几乎能达到我们现在这样对话的水平。

这真的非常酷,而且进展还在加速。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让Neuralink接收来自大脑运动皮层的信号,同时反馈给躯体感觉皮层。

所以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双腿,我们就能给他装上Optimus的双腿。

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是在实现那个科幻剧里的“六百万美元先生”。你看过那部剧吗?

(聪投注:《六百万美元先生》(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是1970年代美国经典科幻剧,讲述一位前宇航员在坠机重伤后,被政府以六百万美元投入打造为仿生特工:他拥有机械增强的手臂、双腿与眼睛,力大无穷、奔跑如风、视力惊人,成为执行秘密任务的高科技人类。这一角色启发了后来的仿生人文化想象,也成为马斯克口中的类比对象,用脑机接口+机器人义体,让瘫痪者重新站起、甚至跑得比普通人还快。)

巴伦 当然!

马斯克 我也看过,我觉得那剧真的很棒。

我们现在真的可以为某些人打造出类似“六百万美元先生”的高科技义体能力,甚至成本连六百万都不到。

毕竟在那个年代,六百万美元是个天文数字,可放到今天……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了。

现在呢?可能六万美元就能做到类似的事情。而且还是真实可用的。

我们可以通过Neuralink采集大脑发出的“动腿”指令,直接传输给Optimus的机器人双腿。这人就真的能跑得比正常人类还快。

这就像是现实版的“六百万美元先生”。

关于X以及巴伦对其的投资往事

巴伦 这实在太激动人心了,简直像是科幻照进现实!

好,我们换个话题,聊聊X.AI吧。三年前你来的时候,你刚刚买下,或者正要买下Twitter(现在改名为X)。那时候你可没少被批评。

马斯克 对,我记得……被骂惨了。(笑)

巴伦 你当时在台上还开玩笑说,已经有太多人想杀你了,不想再招惹新仇家了。

马斯克 确实是这样。

巴伦 当时你买Twitter,报价是420亿美元。你在筹资。我主动打电话给你,是我找的你,可不是你来拉投资。我对你说,我想投1亿美元:6000万来自我们基金,4000万我自己投。

你听了还挺意外:“真的假的?”我说:“真的。”你又问:“真的吗?”我还是说:“真的。”

你当时告诉我,这笔投资大概能翻一倍。我说,“那希望如此。”但在我心里,你已经在特斯拉帮我们赚了80亿美元。如果连你下一步做什么我都不支持,那才说不过去。

所以我们投了。结果刚打款到账那天,估值直接被下调了70%。

马斯克 (笑)哇……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真的,你是我真正信任的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就是在我最艰难、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还有人选择站在我身边。你就是那样的朋友!罗恩。

(全场掌声)

巴伦 谢谢你。不过这个故事还没完,后面更精彩。

我们那笔1亿美元,账面上从1亿变成了3000万。但大概过了一年,突然开始有对冲基金联系我,这些家伙总是能提前知道些不该知道的事情。

他们说,“我想按你买入价买下你手上的股份。”我说:“我还是等等吧。”

所以我一直没卖。

然后你把Twitter改名成了X,全面调整了业务结构。不只是社交平台,你把它整合成了一个超级社交网络。

突然之间,我们拥有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引擎:6亿人每天在线对话、互动、创作内容。

这不是数字层面的数据,是物理层级的真实世界行为数据。

然后你用这些数据来训练自己的大模型——Grok。而其他公司没有这些数据,他们只有干巴巴的互联网爬虫结果。而你有的是人类最真实、实时的社交行为数据。

接下来,要训练AI模型,我们就需要更大的算力中心。你真动手去造了。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你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个数据中心,规模是其他所有公司的四倍。

别人用的是2.5万颗CPU,你直接用上了10万颗GPU,性能直接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接下来还要继续建,目标是做到几百个这种级别的数据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投了3.5亿美元,现在这笔投资的估值已经达到7亿美元。

你参与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

别人投资的是科技产业,我们投资的是科技人才——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工程师!

我想追问一个问题:你当初买下Twitter(现在叫X)是不是就是看中了它的数据?那时候你已经预见到今天这些发展了吗?

马斯克 其实没有。我买Twitter不是为了数据,而是因为我觉得它当时对文明产生了负面影响,它正在推动一些“反文明”的东西。

说白了,我觉得那时的Twitter已经被极左势力主导了。也许他们自己并不这么看,但在我看来,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旧金山-伯克利式”极端政治倾向,在美国已经是最靠左的那一派了。

结果是,它不再是一个鼓励辩论的公共广场。很多持右派观点的人被封号,甚至包括当时在任的总统,这种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维护言论自由的平台。

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如果人们连表达不同观点的自由都没有,那他们就不可能获取真实、多元的信息;没有信息,就没法做出理性判断。这个时候所谓的民主,也就不再是真正的民主了。

我收购Twitter的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它回归中立。

而且我得澄清,我们并没有打压左翼声音,也没有封杀他们的发言权。我们只是希望这个平台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声音,让它成为一个理性交流的空间,而不是仇恨的温床。

所以我一直说,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根本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写进了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

因为建国之初,人们就是从那些一旦发声就会被处死或监禁的国家逃出来的。而今天,这样的事还在世界很多地方发生,甚至包括像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文明层级的系统性风险,而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必须有人去做的事。如果美国都撑不住了,那做生意还有什么意义?美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支柱,它要是倒了,其他一切也就崩了。

技术领域最终比拼的是加速度

巴伦 你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就是ChatGPT背后的那家公司。当初你们以非营利组织的方式创立它,是为了守住一些你认为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价值,比如言论自由、安全性等等。

但后来你们分道扬镳。你是出资人,但掌控权被另一位创始人拿走了。即便他希望你留下,你还是选择了离开,而且还拒绝了股份。

现在ChatGPT估值超过5000亿美元,你却什么都没留下。但显然,你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些事的。如果你只是为钱着想,根本不会在那个时候离开OpenAI。

而现在你创办了X.AI和Grok模型,重新启程,目标是完成你当初赋予OpenAI的使命。

那你现在凭什么认为,X.AI能真正做出差异?是靠数据优势?还是算力资源?你提出的“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马斯克 说到OpenAI,我当初会创办它,是因为我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曾经讨论过很多AI的话题。他曾是我非常亲近的朋友,但我发现他对AI潜在的危险完全不在意。

真正让我警觉的,是有一次在我生日派对上,他当着很多人面叫我“物种主义者”,意思是我太偏袒人类,不够关心人工智能。

这句话真的让我很不安。我当时心想:“拉里,你到底是哪边的?你听起来更像是在为计算机说话,但你应该站在人类这边才对啊。”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得有人出来牵制谷歌。因为拉里显然不在乎人类会不会被机器取代。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就想,要做一个“谷歌的反面”:非营利、开源。这也是OpenAI这个名字中“Open”的含义。

我投入了全部启动资金,完成了种子轮和A轮融资,亲自招募了团队,比如伊利亚(IliaSutskever,OpenAI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科学家),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他们。

我甚至还帮他们和微软建立联系,让微软Azure免费为他们提供训练算力。

而我自己从未寻求任何经济回报。后来他们想给我股份,我也拒绝了,因为我认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发放股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所以我彻底放弃了所有权。

后来,我创办了X.AI。确实起步比别人晚,我们到现在也就两年半时间。

但我对自己的技术能力还是有信心的(虽然听起来有点自夸),而且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AI团队。

技术领域最终比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加速度。赢的人,一定是那个跑得最快的。

巴伦 所以我们在做的,跟别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事。别的团队还停留在数据层面、模型层面,而我们已经进入了物理维度——动作、视觉、实时反馈,这些都是他们碰不到的。另外我们还有真实世界的实时数据。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出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我们有机会领先吗?

马斯克 如果你从“这是不是好生意”的角度看,其实不用太担心。

哪怕我们只是AI产业中的一个小玩家,只要产品真的有效,哪怕只是提升10%的社会效率,那就已经足够支撑一家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未来,像我们这样的AI企业会有很多。每一家只要落地得当,都可以支撑起一个经济体。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我认为,主要看三件事:

我们能不能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才;

我们能不能部署最多的AI硬件;

我们能不能在GPU运算资源的上线速度上遥遥领先。

而在这三点上,我们已经有明确的优势。就连英伟达CEO黄仁勋都公开表示,他对我们构建Colossus数据中心的速度感到震惊。

巴伦 黄仁勋还说,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做到你做的那件事。

马斯克 他确实这么说了(笑),真的很感激,这真是莫大的褒奖。

巴伦 你刚才说的这些,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你真的是人类吗?

马斯克 我其实一直跟人说我是外星人,但没人信我。(笑)

不过我可是有官方证明的。当年我拿美国绿卡的时候,上面写的是“Alien Registration”(移民登记,也可以做“外星人登记”,马斯克的土味幽默,哈哈),美国政府自己写的,只是还得登记一下而已。

不过说正经的,我确实具备一些现在在美国已经非常稀缺的能力,尤其是真的把硬件落地做出来。

你看看二战以来,美国最成功的制造类企业是什么?我认为,特斯拉和SpaceX毫无疑问在其中。

AI公司成功有三个关键因素

巴伦 我们聊聊Grok吧。你一直在强调“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路径,这和传统AI公司只在数字维度里计算“谁会买什么”完全不同,是吗?

马斯克 也不能说完全不同,有些方向是交集的,有些确实不一样。

如果你问,一家AI公司能不能成功,我认为关键取决于三件事:

第一,人才,能不能吸引最聪明的人;第二,硬件能力,能不能部署最多的AI硬件;第三,独特数据,有没有别人没有的数据。

在硬件方面,我们已经证明X.AI是目前最强的之一。连黄仁勋都公开说,他对我们构建Colossus数据中心的速度感到震惊。

在数据方面,我们拥有X平台的全量实时数据,这可能是全球最优质的实时人类对话数据源,而且数量庞大、更新速度极快。

这三个要素我们都掌握了,而且我脑子里还有太多想法,多到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你可以期待,我们接下来会走出“棋盘之外”的棋,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

目前我们推出的Grok 4 Heavy就已经非常强大。它能同时生成多个代理角色,相当于一个小型学习小组,大家并行思考,最后综合得出结论。

最重要的是,它会不断自我优化。

而现在,我们正在训练Grok 5,我相信它将成为全世界最聪明的AI模型,而且在各项维度上都将领先。

巴伦 Grok 5?

马斯克 对,Grok 5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真的有可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虽然成功的概率可能还不高,我估计大概是10%,但这已经是“非零的机会”了。在这之前,我从没真正相信过AGI离我们那么近。

而这款模型不仅聪明,还非常快。我们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新名字:银河百科全书。

这是致敬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和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他们的作品里都提到过这个概念。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源的知识总库,对人类知识进行精炼、整合,向所有人开放。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访问它、使用它,甚至训练你自己的模型。

但这不仅仅是地球人的工具。我们想让它遍布整个太阳系,送上月球、送去火星、送到外太空。这会是现代版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而那个古老图书馆被焚毁,曾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我们希望这一次,不再重演那个悲剧。要把人类文明“刻在石头上”,当然不是字面意义的石头,而是一种超级稳定的存储介质。

即便未来世界遭遇最极端的风险,也总有某个文明、某个模拟,可以重拾我们的故事,再次点燃文明之光。

巴伦 那Grok 5到底有什么技术上的突破?为什么你会突然觉得AGI的实现有了10%的可能性?是参数更大了?数据更强了?训练方法更先进了?

马斯克 几个关键进展:

首先,Grok 5是我所知范围内,参数量最多的模型之一。达到6万亿参数,而Grok 3和4都是3万亿参数架构。

其次,它的“智能密度”大幅提升。也就是说,每GB存储承载的“智能量”、每万亿次计算所承载的意识能力,都更高了。这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指标。

我们的训练方式也显著进化。这次使用的数据质量是使命级别的,真正是为达成目标而精挑细选。

还有,Grok 5是原生多模态模型。它不仅能处理文本,还能理解图像、音频、视频,并具备强大的工具使用能力,甚至能创造新工具来辅助学习和思考。

它的视觉系统将极其先进,最重要的是,它将具备实时视频理解能力。这对实现AGI至关重要。

人类可以理解实时视觉场景,但大多数AI还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通用智能。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秘密配方……这就不方便在公开场合讲了(笑)。不能把所有秘密都说出来嘛。

但我可以说的是:Grok 5会给人一种“它似乎有意识”的感觉。当然,它还没有意识,但你会感觉它像是有意识。

太阳能AI卫星会成为运行成本最低的能源方式

巴伦 但如果Grok 5超过Grok 4,而Grok 4又胜于Grok 3,那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是会持续不断?我们会不会看到所谓的2倍知觉、5倍知觉、10倍100万倍知觉的演化?

马斯克 会的,知觉会继续增长。

而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我们到底会走多远?这可能是一条几乎无法想象的路径。

我们已经看到了通往那里的道路,而且它延伸得非常远,远得几乎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边界。

我们计划每年向太空发射大约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这会成为未来运行大规模AI系统成本最低的能源方式。

给个参照吧:美国全国平均用电负载约为460吉瓦。也就是说,我们发射的这些卫星,总功率约相当于美国用电总量的四分之一。

巴伦 你是说,相当于给美国整个国家增加了25%的电力供给?

马斯克 是的,而且我们已经有完整的计划来实现这件事。接下来,这个项目会变得非常疯狂。

巴伦 宇宙中据说有一万亿颗类地行星。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38亿年前,而地球诞生只有40多亿年。换句话说,还有很多星球,拥有氧气、氢、碳、硅这些生命要素,理论上也可能诞生过生命。地球上的生命已经经历过四次灭绝,那其他星球上也可能经历过类似过程……

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存在那种碳基+金属基的“半人半机器”外星文明?

马斯克 我当然希望知道。我做很多事的起点其实就是好奇心。

我想弄清楚: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标准物理学对宇宙起源的解释真的可靠吗?“热寂”会是宇宙的终点吗?有没有外星文明?我们是否有机会与它们交流?我们是不是还遗漏了那些本该问却还未被提出的根本性问题?

这就是我行动的动力所在:拓展意识,深入理解宇宙的本质。

AI5芯片将是特斯拉未来的核心

巴伦 那我们从宇宙拉回现实,再说说特斯拉。你曾经说过,特斯拉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是“让一件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更便宜”。当初我们投资你的时候,你就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造车的机器,而是制造那台造车的机器。

换句话说,你15年前就已经在研究“机器的机器”,今天我们终于看到成果了。现在特斯拉平均每35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你还说这个速度可以进一步压缩到10秒、甚至5秒。这是真的吗?

马斯克 我确实看到了实现5秒一辆车下线的可能性。

其实想象一下就知道,这并不快。一辆车大概不到5米长,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也是一秒一米。所以,5秒一辆车,就像汽车自己“从生产线走出来”一样,不会让人觉得疯狂或危险。

打个比方:如果你每周全天候24小时开工,一周就是1万分钟。哪怕你每分钟只造10台车,也能实现每周10万辆车的产能。

巴伦 可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你能做到?是不是因为别的车厂根本不在乎?还是说,在传统公司里,一个人提出了新方法,如果失败了就会被炒鱿鱼;而即使成功了,也只是多了堆工作、没人感谢?如果一个新想法失败了没人兜底,那就没人敢冒险。

你为什么能持续改进产品?为什么别人不行?比如说中国企业,他们确实很擅长模仿,有时候第一次模仿甚至比我们还做得好。

福特的高管就说过,中国企业其实是从我们这里学去的。今天他们做得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我们的肯定。但问题是:为什么他们没能做到你们的程度?为什么其他人不这样干?

马斯克 大多数公司更偏好渐进式的改进。他们的高管只想每年做出5%的提升,顶多10%,而不是去冒失败的风险推动一次颠覆。

但我个人完全不怕冒大风险。

我也会用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待在工厂里,我就在想:这个工厂的“体积效率”到底是多少?也就是说,如果把整个工厂当成一个个立方米空间,那有多少比例的空间是在做有用的事?

结果是,比例出奇地低。

还有一个问题是:零部件和整车在工厂内的移动效率太低了。很多时候是因为装配工作本身很慢,比如装刹车灯、装座椅这些。

所以我提出一个思路:把工厂当成芯片一样来优化。就像在芯片上布线那样,我们也可以减少路径、提高密度、加快时钟频率。目标就是让整个工厂运行更紧凑、更高效。

巴伦 听说你说过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把自己当成一个bit(比特),如果我是比特,我想怎么移动?”我觉得这个视角很独特。

马斯克 对,我确实说过。如果我是一个比特,或者一个原子,我会问自己:“我现在的路径合理吗?有意义吗?”如果不合理,那它就值得优化。

同样的,如果一个零件在工厂里的移动路线没有意义,那就必须改掉它。

巴伦 你曾说你周末都在搞芯片。具体是在搞什么?怎么个搞法?

马斯克 一般是周六,但最近这几周连周日也搭上了。

我们正在开发下一代AI5芯片,这颗芯片将是我们未来的核心,它决定着整个特斯拉的命运。

AI5将用于我们下一代全自动驾驶汽车,也会用在Optimus人形机器人上。

老实说,这个项目原本陷入了困境,设计目标非常激进,但进展不顺,而且没有明确的成功路径。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叫Dojo的项目,虽然情况还行,但想和英伟达竞争还远远不够。

所以我干脆把两个项目合并成一个,全力推进AI5。我知道我们还会用英伟达来做训练,但AI5是专门为推理端设计的芯片,目标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

我们的目标,是让AI5的推理性能达到英伟达芯片的2到3倍,而成本只有其十分之一。

你能想象吗?性能翻倍,成本十分之一。这些性能和成本指标都极其关键。

为了让这个项目走上正轨,我个人投入了巨大精力。现在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完整地看见这颗芯片的物理布局,整个布线和结构图,就像在脑子里点燃了。

准备自己建一座“巨型晶圆厂”

巴伦 但说到芯片制造,你曾提过一个很激进的想法,我们可能得自己建一座“巨型晶圆厂”。但这听起来太疯狂了,不应该是找台积电或三星这样的行业巨头合作吗?他们毕竟是专家,一座晶圆厂的投资动辄就是200亿、300亿,甚至400亿美元。

我们真的要从零开始自己干?人从哪来?人才从哪来?

马斯克 首先,我非常尊重台积电和三星。我们在特斯拉和SpaceX都跟他们合作过,他们都是一流公司。

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快地帮我们生产AI芯片,把产能拉到极致,他们能做多少我们就用多少。

但现实是:他们的速度还不够快。

我问过他们:“从零开始建一座晶圆厂,到真正投产得多久?”他们回答:“五年。”

五年?在我这儿,五年几乎等于无限远。

我做事的节奏是:一年定目标,两年内实现,三年以后就已经看不清楚了。

等五年?不现实。

当然,如果他们能改变节奏,愿意在我们需要的时间内,每年帮我们产出1000亿、甚至2000亿颗AI芯片,那当然最好。但目前,他们做不到。

巴伦 那他们为什么不主动加速?我们明明是下游需求方,有大量芯片自用,为什么他们不想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马斯克 其实他们已经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了。

我们用的晶圆厂包括:台湾的台积电,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韩国的三星,德州的三星。

这四家fab都在为我们服务。

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确实已经在全力以赴。但我必须说,他们还没遇到过真正有生死紧迫感的客户。

所以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建一座“超大晶圆厂”;要么接受现实:未来Optimus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产量,将被芯片供应能力所限制。

巴伦 显然你不会接受第二种。

马斯克 对,我接受不了。(笑)

FSD模式的安全性是人类驾驶的4倍以上

巴伦 我们聊聊FSD(完全自动驾驶)。你最近说过:在真正确信 FSD可行之前,不会扩大产能造车。那你现在已经确信了吗?

马斯克 是的,我现在完全确信。

巴伦 我们确实看到重大突破。你也说过,其实很多用户已经购买了FSD,但根本没用过,甚至一次都没点开。

马斯克 对,这种情况比你想得还要普遍。

巴伦 这简直太魔幻了。

马斯克 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每位用户必须现场演示FSD系统,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目前,特斯拉FSD模式下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100亿英里。数据很清晰,在FSD模式下,安全性是人类驾驶的4倍以上。

所以,我们现在强烈建议客户至少体验一次,了解这套系统怎么用,怎么启用。不是为了推销,而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巴伦 也就是说,这套系统并不是程序员写死的“if-else”,不是遇到一辆消防车拖着滑板车就死机的那种。而是AI真正理解周围场景,对吧?

马斯克 完全正确。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核心在于AI软件的进化能力,而不是硬件。

目前我们自研的AI芯片(由三星代工),在无人监督状态下已经能达到人类驾驶安全性的2-3倍。将来当AI5芯片投入使用,我们有信心做到10倍的安全性提升。

这是一项非常深刻的技术进步。我强烈建议大家亲自去试试FSD系统。

去任何一家特斯拉门店,他们都会演示。这不是秘密,而是值得每个人体验的东西。

巴伦你们要注意了,如果你试过FSD,就会想买一辆车(笑)。

马斯克 对,你应该试试。

愿景:拓展意识,深入理解宇宙的本质

巴伦 你做这些事,不是为了买游艇、买海景别墅。你是因为相信人类的未来值得守护。所以当年拉里·佩奇说你是“物种主义者”,我觉得他说得没错。

马斯克 对,我确实是坚定的人类阵营支持者,我从不避讳。(笑)

巴伦 说到底,将来你是拥有1万亿美元净资产,还是4000亿美元,这对你来说根本不重要。那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你希望人们记住你的什么?

马斯克 我关心的,是能不能继续引导这些公司往正确方向走,所以我必须保留一定的控股权。

从个人消费层面看,其实我没有什么奢侈资产。没有度假屋,没有私人游艇。我现在在奥斯汀有一套中等规模的房子。

哦对,我还应该提一下,在Starbase(星舰发射基地)我还有一间超小的房子。

巴伦 我见过那间房子,真的非常小。

马斯克 是啊,我有些朋友来看我,看到那房子都以为我在开玩笑。

我说:“没有开玩笑,这是真的。”那是我花8000美元买的房子。我自己动手装修改造过,前面铺了人工草坪,还围了一个小白色栅栏。

但回到正题。就像我之前说的,哪怕AI和机器人可以满足人类所有的物质需求,人类依然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在一种理想的未来场景里,AI可能会面临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已经帮人类完成了所有任务,那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它可能真的会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

但整体来看,我想做的事很简单:扩大意识的边界,让意识的范围和密度在未来不断拓展。

我希望我们像《星际迷航》那样,去到人类从未踏足的星系,探索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也许还可以研究那些已经灭绝的文明遗迹,理解他们的历史与世界观。

总之,我想理解宇宙。

巴伦 谢谢你今天的到来。谢谢你为我,为我们的股东,还有为人类所做的一切。

马斯克 谢谢,这是我的荣幸。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关鹤九

责编:艾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