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这只是短期波动,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技术面的小感冒”,这是美国金融系统多年积累的一场深层次病灶正在“透表而出”。
11月13日美股忽然遭遇一场罕见的“三杀”:股市大跌、债市收益率反涨、美元指数走弱。
有人说这只是短期波动,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技术面的小感冒”,这是美国金融系统多年积累的一场深层次病灶正在“透表而出”。
美股泡沫是真要破了,过去一年美国靠着AI概念,把纳指推得像坐火箭一样往上飙,2023年纳斯达克年内涨幅一度超过35%。
为什么涨?
不是因为盈利,而是因为想象力,AI概念股市盈率一个比一个夸张。
英伟达、AMD、英特尔这些AI龙头,远期市盈率早都飙到70倍以上,靠的不是财报,而是一句“人工智能是未来”。
但到年底了,请问这些企业到底赚了多少钱?
现实是冷酷的,盈利没兑现,资本投入倒是持续飙涨,这时候只要一点利率预期的风吹草动,高估值就是最脆弱的火药桶,正是这一步引爆了11月13日那场三杀。
这幕幕崩盘剧并没有突发黑天鹅带节奏,而是几个结构性毒瘤,一个个暴露出来。
第一,大背景是“政策真空”。
美联储到现在根本没决策下一步该怎么办,放水?不敢;加息?也不敢。
更尴尬的是有决策也没有数据支撑,今年美国政府停摆直接造成核心数据“真空”,到现在为止包括10月CPI、非农数据通通没影。
白宫自己都承认某些数据“可能永远不会恢复”,连经济数据都没了,美联储拿什么根据制定货币政策?
所以这不是常规“加息预期上调”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美国的政策可信度被市场狠狠质疑了一遍。
第二,利率信号被集体翻脸。
在市场憧憬12月降息时,美联储官员开了一桌冷水局。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穆萨莱姆说:降息空间“非常有限”;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表示应维持“限制性”利率;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甚至直接放话:不建议短期放松政策。
曾经大家期待70%概率会在12月降息,现在一下子跌到50%左右。
市场失去了锚,恐慌情绪上升也就不奇怪。
第三,市场预期全面反转,不仅股市抛售,美债也没逃掉,这才是真正诡异的“三杀”。
资本市场已经不觉得美债能避险,而是怀疑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路径到底还能不能稳,就是连“避险资产”的脸都被撕了。
我们再看科技股本身,数据触目惊心。
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暴跌2.29%,一个月来最惨的一天;英特尔暴跌5.23%;台积电ADR也跌了2.9%;特斯拉因电池问题直接暴砍6.64%。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七巨头”,现在只有Meta侥幸微涨,其余全军覆没。
市场风格明显从“超配科技”向“涌向防御”全面切换,这场下跌不仅是技术面回调,更是估值和兴趣的双重转向。
过去美国科技股能大涨,是AI叙事统一市场情绪,现在这条魔法线正在断裂。
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生产力红利根本还没交作业,企业投入了海量的资本做AI布局,但到现在在财报里出现的产出寥寥。
盈利能力、现金流都站不住脚,一旦市场利率预期反转,这些高估值就瞬间变脸,全是泡影。
那未来走势怎么判断?
如果后续公布的数据,真的显示通胀受控、就业降温,那市场可能会重新感受到宽松希望,泡沫暂时不会破,还能撑几步。
但如果数据公布继续推迟,或者显示通胀反复顽固、政治僵局未解,那就是彻底动摇投资者信心。
美股的高估值逻辑根基将被打断,更棘手的是美国现在没人能给出有效指引,连美联储都公开承认,自己“很难决定是否12月降息”。
一方面怕高利率拖垮经济,另一方面也害怕贸然转鸽被打脸,这是一种“信用松动期”最危险的窗口。
那么中国该怎么看这场金融地震?
这是警示,也是窗口,警示在于美国泡沫一旦破裂,全球风险偏好同步下调,流动性收紧将冲击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中国市场也难独善其身,尤其要警惕资金外流和短期波动。
但机遇也在这里。
如果这次真的发生科技板块深度洗牌,大量外资和投行对AI、半导体领域重新估值,那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就有机会突破海外技术围墙;加速自主创新布局;利用调整周期追赶产业节奏。
大环境动荡期,恰恰是产业换道超车的最佳时机,关键是我们要稳,把握住这次属于自己的节奏。
美国这轮AI炒作不是创世纪的革命,而是一次资本盛宴。
如果说科技泡沫注定破,那也得分是“有产出”的创新,还是“靠情绪”的炒作。
现在这场三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答案,情绪不会永远涨,总要还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沐南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