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昊(化名)走进肿瘤科时,没人看得出他是癌症患者。36岁的他,个子高高,平时锻炼,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去年体检,胃部隐痛以为是胃炎,没想到竟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
王昊(化名)走进肿瘤科时,没人看得出他是癌症患者。36岁的他,个子高高,平时锻炼,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去年体检,胃部隐痛以为是胃炎,没想到竟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
医生建议化疗,王昊刚开始充满希望,却迎来了一段艰难的抗癌路,恶心、呕吐、脱发,体力日渐差,病情却没见转好。
短短一年后,他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妻子甚至疑惑:“是不是化疗没选对?为啥反而加速了病情?”
其实,化疗并非所有癌症都适用。有些癌症类型未必能从化疗中真正获益,错误“盲化疗”,不但增加痛苦,还可能错失更合适的治疗方式。
那么,到底哪些癌症要慎用化疗?又该怎么科学选择?接下来,我们一起理清真相,避开“治癌误区”,数据与权威说话,尤其是第4类癌症,你绝对会意外!
传统观念里,化疗仿佛“治癌通用钥匙”,其实每个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能否有效、是否有副作用,差异非常大。
根据中国癌症基金会2023年发布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约有44%的中晚期癌症患者首选化疗,其中一半以上未获得生存期真正延长。
为什么化疗对部分癌症有效,对另一部分却“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
肿瘤细胞敏感度不同。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增殖活跃、分裂快,化疗药物能更有效杀伤。
肿瘤部位与分期不同。某些癌早期没转移,手术比化疗效果好;晚期或全身播散时化疗才显示一定价值。
个体差异。同样的化疗方案,有人受益,有人副作用大于正效益。
正因如此,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在内的多地权威指南,都强调“分型、分期、个体化”。盲目化疗,不仅拖累病情,还会将患者推入“虚弱-反复住院-治疗无效”的恶性循环。
化疗不是万能钥匙,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提示,以下五类癌症不建议“首选化疗”,甚至部分情形应禁用:
甲状腺癌(分化型):数据表明,甲状腺乳头状或滤泡状癌总体5年生存率高达94%,手术+放射碘治疗优于化疗。大剂量化疗副作用远高于获益,反而增加并发症风险。
肾癌(尤其透明细胞癌):临床数据显示,肾癌对主流化疗药物“天然耐药”,5年内生存率基本不因化疗显著提升。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才是主流。
肝癌(原发性):中国肝癌诊疗规范中,早中期以手术或介入为主,单纯化疗疗效有限且副作用重。部分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受损,反致病情恶化。
黑色素瘤(皮肤/黏膜型):近五年多项研究证实,化疗对黑色素瘤有效率低于20%,绝大多数患者不敏感。针对生物标志物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有效率可提升至34-55%不等。
前列腺癌(激素敏感期):90%以上的早中期前列腺癌,对化疗反应差。世界泌尿协会指南建议,优先考虑激素阻断和手术,化疗更适合激素抵抗晚期,只在极个别情况下用作过渡。
这些癌症患者“错误化疗”的结局,往往是病情无改善、生活质量水平骤降。例如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的回顾性数据中,甲状腺癌使用化疗的患者,术后三年内死亡率上升16.8%,而标准手术/放碘组仅为6.1%。
很多患者家属以为“化疗不死癌细胞只会磨损身体”,其实严重副作用才是真正拖垮“抗癌之意志”。北京肿瘤医院权威数据显示:
82%的化疗患者在第2-3周期后出现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其中体重下降>5%者,死亡率升高18%。
56%的人产生中度到重度贫血、免疫力下降,易继发感染。
32%患者因恶心、呕吐影响营养吸收,难以坚持完疗程。
24%的人一度思考“放弃治疗”,家庭与精神压力急剧上升。
“副作用不是最大问题”,一位肿瘤医生指出,“选错了疗法才是最可惜的。”对于上述五类癌症,许多人只盯着化疗,错过了个性化诊疗的机会。
肿瘤治疗不是选套餐。权威指南和临床大数据都建议:
明确病理分型。每一种癌症的治疗路线不同;及时复查基因/分子标志物。靶向、免疫有时更佳;多学科(MDT)会诊。集结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等专家意见;关注营养、心理、康复全流程。良好状态是治疗基石;适时拒绝“盲化疗”。问明“有无分子靶向可能”再决定。
如果是上述五类癌症,新发/术后/不可手术者,建议让主治医生为你解读完整诊疗方案,多问“化疗有没有证据真的能延长生存?”不要着急开药、追新药,科学决策最重要。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202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中国肿瘤临床治疗指南(最新版)》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年第30卷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