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保险机构的数据安全管控平台,究竟该怎么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1:35 1

摘要:过去几年,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建设像是在“不断赶路”。监管条例更新得越来越快,业务数字化也越来越深,而真正让银行、保险公司 IT & 安全团队头疼的,其实从来不是“买哪个产品”,而是如何在现有复杂架构与有限资源下,把分散的安全能力串成一个能落地、能运营、能稳定跑

过去几年,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建设像是在“不断赶路”。监管条例更新得越来越快,业务数字化也越来越深,而真正让银行、保险公司 IT & 安全团队头疼的,其实从来不是“买哪个产品”,而是如何在现有复杂架构与有限资源下,把分散的安全能力串成一个能落地、能运营、能稳定跑起来的平台体系

如今,每一家银行或保险机构多多少少都在用数据安全产品:分类分级、脱敏、访问控制、数据库审计、数据水印、API 安全……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工具有很多,平台却很少。能力有不少,可真正串不起来。堆功能容易,做体系最难。

所以,在如今这个阶段,选型的关键已经不再是“买什么功能点”,而是:

选一个能真正支撑金融机构从“局部合规”走向“全域数据访问安全治理”的平台架构。

01

金融机构真正的难点,不是功能缺,而是“治理断层”

过去的银行、保险机构在做数据安全时通常会遇到三类典型问题:

① 数据资产看不见:

数据源太多,敏感数据分布太散,更新速度快。分类分级做一遍很容易,但维持“持续准确”极难。

② 访问路径控制不住:

数据库一个体系、API 一个体系、文件共享又是另一个体系——安全点多、链路长、系统老,想统一访问控制非常困难。

③ 合规动作多,但落地碎片化:

敏感数据保护、数据脱敏、对外接口管控、第三方接入审计……每张监管清单都能对标能力,但真正串联到业务场景里就很费劲。

换句话说,不是能力没有,而是能力之间没有“统一大脑”。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开始真正提“数据访问安全平台(Data Access Security Layer)”的原因。

02

选平台,不要再看“功能清单”了

真正该看的,是底层方法论与架构能力

很多评估材料喜欢罗列几十个功能点:识别多少字段、支持多少数据库、能不能水印、有没有脱敏算子……这些固然重要,但在银行、保险机构的复杂架构里,真正决定一个平台能否长期用、能否支撑体系化建设的,是模型+架构+运营三个能力:

① 模型:是否基于“数据访问安全”方法论,而非单点工具?

简单说就是:

是否有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是否能把数据库、API、文件、报表等不同访问方式统一到一套安全模型里是否能形成“敏感数据 → 数据流转 → 访问行为 → 风险监控” 的闭环

能做到这点的厂商不多,因为这不是功能,而是架构哲学。

② 架构:是否支持“无侵入、可平滑叠加”

金融机构的系统环境复杂,任何需要大规模改造才能落地的产品,本质都不适合银行与保险机构。

一个优秀的数据安全平台应该:

不用改造业务系统即可落地(无论是访问控制、审计还是动态脱敏)能在不影响业务性能的情况下进行数据访问治理能支持数据库 + API + 文件等多类型数据通道的统一接入能与现有 IAM、日志平台、数据中台等系统做无损融合

越是大型金融企业,越看重这个能力。

③ 运营:能否把“能力”变成“长期可运营的体系”?

当金融机构进入数字化深水区后,数据安全已经不再是“一次性工程”,而变成了:

分类分级要持续维护脱敏规则要按业务变化更新第三方访问要持续审计API 要持续监控风险新业务上线要有默认安全策略

这意味着,平台本身必须具备:

自动化识别与持续更新数据画像策略自动下发与统一管理风险事件统一监测、响应、溯源支撑安全运营团队的看板、工单、流程协同

这类能力往往比“功能点本身”更决定产品好不好用。

03

在这套标准下,哪些厂商值得关注?

目前国内能真正按照“数据访问安全平台”视角做产品的厂商其实不多。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原点安全

很多金融机构在做选型时会发现:同样是“数据安全平台”,不同厂商的产品差异非常大。原点安全的差异化在于:它确实是从架构层就以“数据访问安全层”为核心去构建产品,而不是在堆功能。

下面结合行业的选型标准,讲讲为什么不少银行/保险机构在近两年会选择原点安全。

04

为什么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选择原点安全?

① 提供“无侵入”的统一访问安全层,适配老系统与复杂架构

原点安全的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uDSP)可以:

不改业务系统,直接对数据库访问实施动态脱敏、细粒度访问控制、行为审计同时接入API、文件传输、ETL、数据中台等多种访问路径用同一套策略体系完成治理

对于银行和保险这种“系统多、历史久”的行业来说,落地门槛大幅降低。

② 敏感数据画像自动化程度高,分类分级不再是“一次性工程”

很多机构的痛点是:分类分级上线后,半年就过时了。

原点安全的平台支持:

自动化数据源发现持续敏感字段识别行业模板(金融专用)开箱即用全局敏感数据目录自动关联访问路径

更重要的是:敏感数据一旦变化,策略也能实时更新,形成真正的“动态治理”。

③ API 数据安全是强项:实时监测风险、风控式阻断

在金融科技化背景下,API 已成核心通道。原点安全在 API 数据安全方面属于行业领先路线:

API 资产识别、数据流追踪异常访问监测(爆破、越权、敏感数据泄露趋势)串接阻断 / 旁路监测两种模式可选风险评分、溯源、报表化运营能力强

很多银行在做对外 API、互联网金融接口、外包人员操作接口管控时都会优先评估这一能力。

④ 真正形成“数据访问安全运营”,不是堆一堆功能点

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访问安全运营体系包含治理流程、策略体系、风险运营、报表体系能帮助金融机构形成“数据安全制度化 + 平台化 + 持续运营化”的能力

05

结语:

平台的价值,不是功能多,而是能让金融机构把“数据安全”变成一种能力

能不能统一治理数据访问?能不能适配老系统?能不能支撑安全运营?能不能真正降低合规压力?

在这套标准下,原点安全这类深度聚焦“数据访问安全层”的厂商,自然会在金融行业里脱颖而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