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年前拿蓝宝石当打火石,50年后靠它年入百亿,潍坊昌乐把最土的资源玩成最硬的饭碗。
50年前拿蓝宝石当打火石,50年后靠它年入百亿,潍坊昌乐把最土的资源玩成最硬的饭碗。
很多人以为资源型城市只有两条路:矿挖完就穷,或者矿越挖越贵。
昌乐偏不走这两条路。
1974年,村民捡到的第一块50克拉蓝石头,只换了两包烟。
今天,同样大小的石头能换县城一套房。
差距不在石头,在人怎么折腾。
火山喷发留下的矿床确实厚,几十亿克拉储量听着吓人。
可昌乐人没走“挖完就跑”的老路。
矿还在,但重心早变了:把一块石头拆成三份卖,原石只占一份,剩下两份是技术和吆喝。
技术那份被梦金园攥在手里。
0.7毫米的金管里装弹簧扣,国外大牌排队下订单。
一个扣子不到一克,利润却顶得上两克黄金。
国际标准的制定名单里第一次出现县城企业名字,靠的不是矿,是把小零件做成不可替代的零件。
吆喝那份更猛。
宝石城890家店同时开播,主播嗓子沙哑也舍不得停。
一场直播两千人围观,成交按秒算。
过去货只能堆在柜台等顾客,现在手机一举,黑龙江的买家和海南的买家一起抢。
质检、物流、售后全在楼里转,不出院门就把钱分了。
数据更直观:一年80吨黄金、1000万克拉彩宝在这里被切成戒指、耳钉、手串,5000多个家庭靠它吃饭。
挖矿的人越来越少,做直播、修图、写脚本的人越来越多。
矿没枯竭,人先升级。
有人担心:直播风口过了怎么办?
昌乐早留好后手。
设计学院在本地开了分校,毕业直接进工厂,白天画图纸,晚上上播讲设计,把审美也变成生产线。
石头还是那块石头,被加上草图、故事、证书,价格翻十倍,买家还觉得自己赚到。
更隐蔽的一条线是回收。
旧金首饰运回来,熔了再打,一天能吞两吨。
金价涨跌跟他们关系越来越小,反正赚的是加工费,稳赚不赔的买卖。
资源城市最怕价格波动,昌乐直接把波动变成流水单。
对比一下同类县城就明白差距。
隔壁县也有宝石矿,却坚持卖原石,行情好一年吃三年,行情差立马断粮。
昌乐把石头拆成产业网,任何一环掉链子,其余环还能转。
风险被切成碎片,机会被拼成版图。
最打动人的地方是:这里没人再提“老天爷赏饭吃”。
年轻人回村,开口就是“流量”“转化率”。
大爷大妈都会补光、调滤镜,拍视频比城里人还溜。
资源红利变成技能红利,谁还担心矿挖完?
手艺长在手上,走到哪吃到哪。
如果你正守着一片矿山、一片果园、一片老厂房,觉得日子越来越窄,看看昌乐就能懂:真正的枯竭从来不是资源,而是停止折腾。
把最便宜的东西拆成最贵的过程,石头也能当金饭碗用。
来源:大气豆花bidf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