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岭脚下的稻田翻涌金浪,汉中盆地的收割机在田垄间繁忙穿梭;农旅融合的观光廊道上,游客们举起手机,将柿子丰收的图景装进镜头;田间果园里,电商直播的乡音正将苹果、猕猴桃送往千里之外……金秋时节,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在三秦大地上铺展。
秦岭脚下的稻田翻涌金浪,汉中盆地的收割机在田垄间繁忙穿梭;农旅融合的观光廊道上,游客们举起手机,将柿子丰收的图景装进镜头;田间果园里,电商直播的乡音正将苹果、猕猴桃送往千里之外……金秋时节,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在三秦大地上铺展。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要求,陕西省以持续严抓、久久为功的劲头,坚持精准施策,深化标本兼治,让乡村振兴资金成为激活产业、赋能乡村的“源头活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继脱贫攻坚后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明确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都要坚决扛起这个政治责任,纪检监察机关也要把以强有力政治监督护航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使命。
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党的二十大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此前连续3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部署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力求在国家重大战略中主动发挥作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年初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被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成为5个全国性专项整治项目之一。
“聚焦‘资金’,等于直接抓住了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七寸’。”陕西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从以往查处案件情况看,乡村振兴领域存在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问题,指向的都是资金,因干部作风漂浮、不严不实而影响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成效的也不在少数。“瞄准资金监管,能够精准打击、高效治理,意味着乡村振兴领域的正风反腐正从扫除面上的问题向深挖根子上的隐患转变。”
对陕西省而言,做好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在陕南秦巴山区、陕北白于山区等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资金是防返贫、强“造血”的关键支撑,严格监管能够确保各类帮扶资金精准、足额、及时直达项目和群众;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中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维修、种粮补贴等资金能否到位,直接关系粮食稳产保供与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从工作的延续性角度看,今年开展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与去年启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共同构成了规范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的“双轮驱动”,有助于形成“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的良性循环。把两个专项整治统筹起来,让作为“血液”的乡村振兴资金顺畅地流向支持整个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面”上,才能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持久活力。“专项整治就是要推动把每一分乡村振兴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中央的好政策。”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谈道。
扛牢责任,在大局下行动。陕西在全省建立“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的工作体系,明确由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履行专项整治“双牵头”责任,充分发挥工作专班“指挥部”“战斗队”作用,并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协同配合,加强与发改、审计等部门协调对接、定期会商。市、县则参照省级做法,组建专班、建立机制,以攻坚姿态全力打好“攻坚战”。
柞水县将“小木耳”发展成乡村振兴“大产业”,图为金米村村民在金米智慧农业产业园采摘金木耳。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大、涉及领域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很容易变成一般地抓、泛泛地抓。从何下手?“我们一方面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确保无缝衔接、一贯到底,另一方面也坚持从省情出发,以‘小切口、大纵深’分级分类整治突出问题。”省专项整治专班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以深入调研为基础,联系实际、科学统筹,最终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这6个小切口。
全面摸清乡村振兴资金底数是开展专项整治的基础。围绕资金数量(有多少)、权责主体(归谁管)、执行机制(怎么管)和管理规范(怎么用)等情况,全省以6个小切口为“线头”,将“自上而下”摸排梳理与“自下而上”对账核实相结合,坚持“纪、审、财”联动,努力做到“项目清、金额清、流向清”。截至9月,累计排查近三年中央预算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省级农业专项和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等资金合计938亿元,发现审核把关不严、骗取套取补贴、迟拨滞拨等各类问题线索1964个、涉及资金25.83亿元。在此基础上,结合巡视、审计、纪检监察查出的问题,省专项整治专班清单式建账、销号式下账,目前已完成整改1491个、涉及资金20.78亿元。
党委政府盯着责任抓、纪委监委盯着线索查、职能部门盯着问题改,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监管责任齐发力,不仅浮在面上的问题得以解决,一些影响范围广、复杂程度深、长期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也迎来了根治契机。比如不少地方反映存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错发漏发问题,除去基层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原因,很多是由于无法认定哪些是耕地造成的。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协同省自然资源厅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一套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工作贯通、数据共享,从根源上解决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不精准等问题。同时,综合运用历史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土地确权等数据交叉比对,对性质变更、设施占用及长期撂荒的耕地坚决核减,对已完成复垦的撂荒地重新纳入补贴范畴。截至6月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已基本发放到位,较上年度提前了五六个月完成。
制度管长远,机制提效能。在狠抓问题整改的同时,陕西还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建立健全立项评审、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度规范和整改整治成效评估机制,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1+N”政策体系,印发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清单,逐步构建起乡村振兴资金全链条监管机制。
加强乡村振兴资金监管,不是要把资金管死,恰恰相反,是为了疏通堵点、破除梗阻,让资金流得更“快”、用得更“活”、效益更“高”。坚持把“查改治”一体推进与办好民生实事相结合,陕西省在专项整治中推动各地加强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监管,让乡村振兴资金摆脱“躺平沉睡”的尴尬,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处、民生改善的急需处。
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一些地方在推动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用起来”上下功夫。在岐山县京当镇,依托24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投入,原先废弃的房屋“华丽转身”为占地3778平方米的镇农资服务中心,不仅满足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需求,而且为入股的9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就业岗位。
还有一些地方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资金使用模式,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联动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关系。镇巴县长岭镇将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资源资金资产整合起来,搭建起镇级投融资平台,建成九阵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村集体经济+镇级投资平台+园区+职业经理人”的运营模式抱团发展,不仅带动全镇5000亩中药材种植、3000亩蔬菜种植,而且给村集体带来稳定分红,助农增收200万元以上;宝鸡市金台区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带动龙头企业用好衔接资金及产业强镇资金1157万元,将小面皮“擀”出“大市场”,556户1653人通过入股土地、资金等方式实现保底收入,10个村集体经济均获得2.5万余元年收益……
针对此前因涉农资金直接给企业使用导致最后资产归属掰扯不清的问题,一些地方在此次专项整治中明确,所有的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都确权到村集体,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建立联农带农关系,确保资金安全。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非遗产业园建设为例,8个村投入800万元共建良顺藤编、制衣厂厂房,12个村共投入1490万元建设研创中心,资产均归村集体所有,通过租赁承包实现稳定分红。“你问我现在挣多少钱?我跟你说,我家的楼房都是我编出来的!”在良顺藤编打工的村民汤秀梅自豪地说。家门口就业,让很多和汤秀梅一样的村民过上了“9个月编椅子挣钱,2个月务农种田,1个月走亲戚过年”的幸福生活。
既管好资金安全“底线”,又放开搞活“上限”,乡村振兴资金正在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益。“我们将持续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化专项整治,不负党中央的嘱托和群众的期盼。”陕西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