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全球滨海论坛的聚光灯下,广西钦州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这片位于中国南部的滨海区域,以卓有成效的海湾生态治理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
修复后的金鼓江孔雀湾。中交城市投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有限公司供图
9月,全球滨海论坛的聚光灯下,广西钦州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这片位于中国南部的滨海区域,以卓有成效的海湾生态治理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
今年以来,广西海洋生态修复行动屡受国际瞩目:6月,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上,钦州犀丽湾作为全球唯一入选的海岸修复优秀案例赢得赞誉;9月,防城港西湾与钦州孔雀湾携手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种子基金重点项目。
“钦州样本”何以持续吸引世界目光?“广西经验”又凭什么赢得广泛认同?答案深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铺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实践路径中。这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发展与保护之路,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滨海治理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碧海银沙:从蚀岸之痛到“生态客厅”
10月的犀丽湾,海天一色,云浪相拥。家长带着孩子踏浪拾贝,串串脚印在沙滩上一路蜿蜒。
犀丽湾位于钦州三娘湾管理区内,2.8公里长的砂质岸线不仅是消波减浪的天然屏障,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赖以栖息的家园。千百年来,渔舟唱晚,村落绵延,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诗篇。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这片海湾曾一度褪去光彩。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前些年的犀丽湾实在难言“美丽”——海岸线节节后退,滩涂急剧萎缩,近岸水质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随之下降,渔民们撒下的网越来越密,捞上来的鱼却越来越少。
保护,迫在眉睫!2019年起,钦州市启动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将其纳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重点项目。拆违建、清淤杂,建植被、投礁体……受伤的海岸迎来转机。2022年度钦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秉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节约集约、融合发展的理念,在犀利湾打造了集沙滩、护坡、防护林于一体的海岸防护体系,修复后的沙滩与岸上挺立的马尾松、摇曳的椰林等植被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显著提升了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
“稳沙固滩的关键,是这200米长的拦沙坝。”顺着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驻犀丽湾生态减灾修复工程部经理刘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平整的海湾上延伸出一条笔直的沙坝,这条新建的拦沙坝如同一把“生态锁”,通过改善湾内水动力环境,有效限制泥沙沿岸输移,将新补充的沙料牢牢锁在湾内。
曾经触目惊心的蚀岸之痛,正在被系统性的治理抚平。一组监测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见证:近岸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沙滩沙质优良率大幅提升至95%,海洋生物种类从修复前的37种增至89种,一度消失的中华白海豚也重新游回这片海域。
在犀丽湾的修复实践中,中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共同算好“眼前账”与“长远账”。近两年来,犀丽湾年均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周边渔村也纷纷转型为旅游目的地,生态“颜值”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价值”。广西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管邹涛告诉记者,目前犀利湾民宿已扩建至43间,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状况。
蓝碳生金:红树林里的“绿色银行”
面朝大海,向绿而生。钦州市金鼓江畔,一片曾经因围垦、采砂而“伤痕累累”的海湾——孔雀湾,如今正重现水清滩净、万鸟翔集的生动画卷。
孔雀湾地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核心区,曾是生态治理的难点痛点。受围海养殖、挖砂采石与工业开发影响,沿岸上百公顷的红树林大面积退化,岸线破碎、水质下滑,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2020年,随着钦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一场针对金鼓江岸线的生态修复攻坚战全面打响。项目总投资2.1亿元,岸滩整治、红树林修复、鸟类栖息地保护、水质净化等六大指标协同推进,为孔雀湾开出一剂系统性治理的“良方”。
修复之路,并非坦途。红树林对潮汐节律要求严苛,“长期浸泡或完全缺水都无法存活,加上近海土壤盐度高等因素,种得下、活不成是最大难题。”中交城市投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人刘明晋说。面对困难,项目团队联合科研机构创新育栽养护一体化模式,通过自建育苗基地、优选本地树种,将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并借助松木桩消浪技术,成功破解外海种植瓶颈。
漫步金鼓江畔,记者看到,新移栽的红树林间巧妙布设着引水工槽。“这些工槽能在低潮位时及时排出海水,让树根‘呼吸’。”刘明晋介绍,经过2~3年的精心培育,这些“海洋卫士”已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可抵御台风与浪潮侵袭。
随着养殖塘“退场”和红树林重新“登场”,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在这里发生。
孔雀湾一期工程累计拆除养殖围堤4.3公里,退围还海38公顷,退养还湿并恢复红树林90.12公顷,超额完成国家指标。放眼望去,蓝天之下,绿潮涌动,招潮蟹在根系间穿梭,白鹭在枝头驻足。依托自治区大数据局的智慧监测系统,红树林的生长获得了全天候的精准守护。
生态“流量”带来了发展“增量”,项目创新采用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凭借企业信用获得4.8亿元的政策性贷款,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区域土地价值从每亩90万元跃升至245万元。随着路网贯通、配套日趋完善,北部湾大学中马校区项目于今年东博会期间签约落户,一幅产城融合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红树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更一步步转化为经济价值。据刘明晋介绍,这些“滩涂上的绿色存款”年均可产生碳汇价值约345万元。2023年9月,500吨蓝碳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完成广西首宗蓝碳交易,成果用于抵消首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论坛的碳排放,助力广西实现“零碳办会”。
如今,生态修复仍在接力。距离金鼓江不远,玉垌根江一带正加紧施工,通过收集海沙抬升滩面,为红树林营造更适宜的生长基床。全市560多公里海岸线上,一曲新时代的海洋牧歌正伴着潮起潮落,在这片焕发新生的蓝色田野上悠扬传唱。
守护未来:陆海统筹的持久之功
海洋覆盖地球约71%的表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命脉。2024年,钦州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展现出蔚蓝经济的蓬勃动能。在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图景中,如何实现生态修复与长远发展的平衡,成为一道关键课题。
走进钦州市海洋局海域动态监管中心,一张视频监控位置图清晰标示着海岸沿线重点区域的“电子眼”。中心主任陆明华轻点鼠标,实时画面跃然屏上——这套覆盖全市海岸线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系统,可即时识别非法捕捞、违规用海等行为,并联动执法队伍快速响应,构筑起陆海联动、精准防控的数字防线。
生态修复,不仅是发展观念与经济模式的深刻革新,更关乎社会共识的凝聚。犀丽湾附近的大环村,由北部湾大学研究生凌乙荣创办的海洋主题咖啡馆,成为传播生态保护理念的小小驿站。“海洋保护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凌乙荣说,通过举办公益课堂、生态讲解等活动,她希望更多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汇聚起守护蓝色家园的涓涓力量。
海洋生态修复的深层目标,是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重获生机,这需要科学规划与分阶段推进,更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陈旭阳介绍,当前海岸生态修复遵循全面统筹、系统修复、分类施策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实施差异化修复策略,例如对红树林、海草床等受损严重区域开展人工补植,对轻微退化区域则采取保护为主、自然恢复的方式。
“修复工作不只关注单一物种或局部生境,更注重从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推进整体修复。在实施过程中,也需注重修复区域与周边人文社会和景观环境的协调融合,力求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效。”陈旭阳表示,期待各方能更加重视并协同加强生态修复的前期投入,开展扎实的本底调查与科学规划,为广西打造可持续的蓝色生态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海洋生态修复是一场需要时间、耐心与智慧的漫长旅程,它呼唤完善的制度、科学的方法与系统精准的评估,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定力。“钦州样本”以其生动的实践印证了:唯有人与海和谐共处,方能绘就可持续发展的蔚蓝未来。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