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100新浪潮丨她用苎麻和竹子,编织了一个可感知的东方宇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1:02 1

摘要:从巴黎到上海,艺术家黄婉冰的个展“生动 Shēng Dòng”近日在上海曲园开展,再度成为艺术季的焦点。从《河图》《洛书》《易经》等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万物起源中汲取灵感,黄婉冰通过对天然苎麻材料的创意使用,在空间中编织出一件又一件图形精玄妙又充满当代性的作品

“生动 Shēng Dòng”黄婉冰个展近日在曲园揭幕

从巴黎到上海,艺术家黄婉冰的个展“生动 Shēng Dòng”近日在上海曲园开展,再度成为艺术季的焦点。从《河图》《洛书》《易经》等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万物起源中汲取灵感,黄婉冰通过对天然苎麻材料的创意使用,在空间中编织出一件又一件图形精玄妙又充满当代性的作品。

展览一层展出了《混沌的熵减》《四象》

《八荒》《盈虚》等系列的作品

“从‘盈虚’到‘象绘’,再到这次的展览‘生动’,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生命的能量究竟如何在形与无形之间流动?‘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原本用来形容绘画中生命的呼吸与精神的流转,而我更希望在当代语境下,通过空间与材料去让这种‘气’的存在被直接感知——让生命力在看似静止的空间中继续生成。”她说。

展览二层

此次的展览,集结了黄婉冰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另有三件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品。展览空间分为三层,一层从《混沌的熵减》《四象》到《八荒》《盈虚》等系列的作品,展现了天地初开,遂生万物的状态。二层的《七始》《万象》《爻》等系列作品,代表着无穷尽的演化。

大型装置作品《三始》(Tri-Origin)是此次的重磅新作

而位于三层的大型装置作品《三始》(Tri-Origin)则是黄婉冰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代表着一种“从有向无”的回归。以曲园的建筑与光影传递出的呼吸感为灵感,作品由黄婉冰与工作室的同事马明月和林丹娜在开展前通宵现场创作搭建完成。《三始》象征宇宙初生的原点,代表着混沌、分化与生成三个阶段。作品由苎麻与竹骨交织构成,三座塔形装置如三股能量在空间中缓慢共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生成。“塔尖的球体就像眼睛,这件作品其实也表达了睁开眼的瞬间,我对世界的第一印象。”

从《三始》的细节中可以感受到呼吸感

“《三始》并非静止的结构,而是一种‘气’的形态——一种可被呼吸的时间。它回应着曲园的建筑秩序与光线,也回应了我对‘生’与‘气’的理解。”黄婉冰希望观众走进展览时,不只是观看作品,而是进入一种被气包裹的安静。当身体的呼吸与空间的节奏叠合时,“生动”不再是一个主题,而是一种真实的体验:生命在此刻被重新感知与展开。

“八荒”系列,黄婉冰作品的结构逻辑来自

她长期研究的《易经》《河图》《洛书》,

天与人之间的循环关系是她创作的哲学基础

黄婉冰对宇宙与万物起源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那是一种很直觉的好奇——关于“万物从何而生”,以及“气”如何成为世界最初的语言。但真正形成系统性的思考,是她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留学的那几年。“那段时间让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所谓‘东方’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盈虚》系列,该系列作品近日被英国V&A博物馆收藏

西方哲学更倾向于从中心出发、建立结构;而东方思想,尤其是《易经》和《河图洛书》,讲的是流动、关系与生成。它相信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平衡中存在的,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生成的两个面。“这种‘非对立的世界观’,成为我创作的出发点。”

《混沌的熵减》造型宛若一分为二的蛋卵

比如,她的早期作品,入围LOEWE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决赛的参赛作品《混沌的熵减》整体形态宛若一分为二的蛋卵,让人想到“蛋生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混沌的熵减》系列包含三个部分,第一件作品使用通体马尾毛表现散乱的流动性,第二件作品通过密集捆束的麻绳珍珠呈现出秩序的稳定状态,过渡到第三件作品内部,在由苎麻夏布编织的三维结构中形成最为平和的无尽延伸。

《混沌的熵减》系列之二、三内部细节,摄影:张之洲

“我喜欢《易经》里那种‘生生不息’的态度。它不是强调秩序,而是强调流动;不是强调结果,而是强调生成。这一点和我使用苎麻、竹子、纸浆等自然材料的方式非常接近——我并不是在塑造固定的形,而是在为‘气的显现’创造条件。”

在《三始》这件作品中,黄婉冰就试图让这种“生成的哲学”具象化。作品象征宇宙的三重起源——混沌、分化与生成,也可以理解为“气的三种形态”。三座塔形装置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渗透,像能量在空间中不断循环。

“对我来说,这种结构既是宇宙的模型,也是生命的模型。”黄婉冰说,“可以说,《三始》并不是我去表现一个宇宙起源的神话,而是一次‘气的实验’。我想让观众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空间与自身呼吸之间的那种共振。那一刻,哲学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被身体感知的存在。”

《爻》系列

“感知”始终是黄婉冰创作的核心。“我并不希望观众只是‘观看’作品,而是让他们在空间中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那种感受是身体性的、直接的,不依赖语言或知识背景。”为此,她花了巨大的功夫让这种“感受”可以被实现。在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概念以及空间的结构上,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被普遍感知的节奏。这其中,对材料的研究亦成为了她作品的重要部分。

作品创作过程,摄影:Luqing Cao

2022年,黄婉冰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的苎麻工艺。那一年,她第一次真正走进传统手工织造的现场,看见纤维如何从植物变为线,再从线成为织物。那个过程让她强烈地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时间与生命的语言。

《四象》系列细节

传统手工艺的力量在于“时间性”。“当我与苎麻、竹子、纸浆这些自然材料共处时,时间的存在是可被看见的。材料会因为湿度、光线、温度而缓慢地改变形态,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它们提醒我,所谓‘恒久’并不是对形的固化,而是对变化的接纳。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编织、每一次光影的移动,都是时间在作品中的显影。”

《盈虚》系列

织造的重复并非机械性的,而是一种身体性的修行——通过手的节奏,时间在物中被显现。这让黄婉冰认定,创作的意义不在于“定型”,而在于“共生”。作品、材料、空间与时间之间始终在对话,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呼吸的系统。

黄婉冰坦言在创作中始终努力放下“创作者”的控制欲,让材料自己去显现它的意志和性格。她利用创作的多样形态对苎麻进行解构,比如传统上生产苎麻夏布,理应包括绩纱与织布两大工序,她却拆解了夏布从纱线到本布的处理过程,将苎麻被反复撕片、卷缕的纤维质感作为特质,打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朴素感。

在黄婉冰看来,当代艺术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不是概念的更新,而是感知的复位。非遗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形式或文化身份的延续,它更像是一种“感知的校正”。“它重新连接了被遗忘的部分——人与物的关系、手的智慧、时间的节奏。这些看似古老的经验,其实正在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当代语言,一种更有呼吸、更有灵魂的‘生成之道’。”

“生动 Shēng Dòng”黄婉冰个展

2025年11月13日至12月10日

上海市建国西路56弄曲园20号

黄婉冰的作品为你带来了哪些灵感?传统东方文化如何成为所有人都能共鸣的感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摄影丨朱润资

文丨LX

编辑丨徐露梅

设计丨Ringo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东方100新浪潮丨黄锐:织踩在脚下的“八卦”,用抽象几何解构《易经》的密码

东方100新浪潮|他将“炼金术”用于玻璃,创造灵性的水墨世界

来源:家居廊ELLEDEC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