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航母之路,走得稳健但时间尚短。三艘常规动力航母,福建舰也快正式入列了,追赶的脚步是快,可数量上的差距,明晃晃摆在那儿,谁也不能睁眼说瞎话。
中美日内瓦会谈的达成,使关税战暂告一段落。
虽然中美暂时呈“一片祥和”之态,但反复无常的特朗普依旧不能令人掉以轻心。
在未来两国较量中,军事实力仍然是重中之重,当中美战机相遇,究竟谁更胜一筹?
对此,美国智库给出了答案:美军与解放军相比,有无法量化的优势……
提起中美军事家底,航母这块硬骨头最先被拎出来。美国海军那十一艘核动力航母,个顶个的海上巨无霸,确实家底厚实,全球溜达,谁都得掂量掂量。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航母之路,走得稳健但时间尚短。三艘常规动力航母,福建舰也快正式入列了,追赶的脚步是快,可数量上的差距,明晃晃摆在那儿,谁也不能睁眼说瞎话。
天上飞的也一样。美军F-22、F-35这些隐形鹰隼,铺天盖地,F-35更是装备了几百架,构成了空中打击的核心力量。我们的歼-20,作为争气机,也在加速列装,数量噌噌往上涨,这势头不容小觑。但要说跟美军现有的五代机总量掰手腕,那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赶。
再看陆地上的铁疙瘩坦克、天上各种型号的作战飞机,还有水里头的驱逐舰、神出鬼没的核潜艇,美军的存货和技术积累,确实是一道高墙。解放军在这些方面进步神速,装备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成绩斐然。
但在大型运输机这块,像运-20和伊尔-76,对比美军的C-17“环球霸王”、C-5“银河”,我们的“战略快递”队伍,还得再多添些壮丁。
不过,账真能这么算吗?一堆铁疙瘩就能定输赢?那可未必。战争打到最后,拼的还是人。解放军常备兵力超过二百万,妥妥的规模优势。
美军则维持在一百四十万上下,也是一支精悍的力量。但这背后,更关键的是动员能力。
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那儿,加上我们这套行之有效的兵役和动员机制,真到了非常时期,哗啦啦就能拉起一支合格的队伍。这种潜力,在那种需要不断填人、拼消耗的持久战里,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任何只看装备清单的人,都容易忽略。
光看数量,容易被表面现象迷了眼。现代战争,技术迭代快得吓人,往往能搞出“四两拨千斤”的非对称效果。
解放军这些年憋出来的一些“撒手锏”,比如大家都在聊的东风-21D、东风-26这类打航母的弹道导弹,还有那速度快到没朋友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它们往那一摆,就是对传统海上大佬的公开叫板,明摆着要换个玩法。
同时,中国打造的立体防空网,从“红旗”系列这些能打几百公里外的远程导弹,到家门口的近防系统,再加上预警机、电子战飞机这些“眼睛”和“耳朵”帮忙,目标就是在特定区域内,织一张让对手的飞机轻易不敢闯的天罗地网。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思路,挺有意思。
具体到单件装备,也有些值得说道说道的地方。比如中国海军新一代的055型万吨大驱,那雷达、那火力、那一体化设计,不少行家都觉得,比起美国海军现在挑大梁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某些方面甚至有点后来居上的意思。
“阿利·伯克”虽然改了又改,但毕竟底子是几十年前的设计了。五代机这边,中国的歼-20是重型隐身战斗机,块头大、飞得远、带的弹多。
美军的F-35主要是中型多用途,各有各的定位。如果隐身和雷达航电水平不差一个时代,那歼-20这种重型机在航程、作战半径和挂弹量上的优势,关键时刻可能就是扭转战局的胜负手。
更抢眼的是舰载电磁弹射技术。我们的福建舰,还有传说中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都用上了这玩意儿,看公开的消息,测试挺顺利。
反倒是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最早吃螃蟹,结果电磁弹射系统服役初期磕磕绊绊,可靠性和效率问题折腾了好一阵,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这种关键技术点上的“弯道超车”,给整个力量对比又添了不少变数。
当然,美军的技术家底还是厚。F-35生产线虽然偶尔传出零件跟不上的新闻,但庞大的机队和持续升级计划摆在那儿,威慑力实打实的。
只是,有些老旧军舰等着退役,下一代主力装备,比如那个NGAD六代机项目,也传出过因为太贵、进度慢要调整的消息,可见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把镜头再拉远点,看看体系对抗和实战效能,更能摸到现代战争的脉搏。解放军这几年特别强调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搞了不少接近实战的演习。比如之前中俄联合军演,一个合成营,靠着高度信息化的指挥和火力系统,短时间就把传统机械化部队打懵了。
那种99A坦克、04A步战车往前冲,天上有无人机盯着、红箭-10反坦克导弹指哪打哪,武装直升机随时火力覆盖的场面,简直就是“陆战元宇宙”,对传统打法那是降维打击。
再看美军,实战经验全球第一,单兵装备也顶尖,但在新的安全挑战面前,也不是刀枪不入。就说“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在红海跟胡塞武装磨叽了那么久,居然好几次被无人机和导弹骚扰,最后不得不撤走。
这事儿挺说明问题,就算是顶级海上平台,碰上那种低成本、玩阴的非对称攻击,也挺头疼。
俄乌战场那边,乌克兰拿着西方给的先进武器和情报,跟俄军打消耗战,还是压力山大。这也让人琢磨,那些高度依赖技术优势的打法,在复杂战场上到底能撑多久。
解放军在西太平洋下大力气搞的那个“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核心就是不让潜在对手在咱家门口随便撒野。这套体系越来越完善,已经成了美国军方做兵棋推演时,头疼得不行的关键因素。
有些外媒报道,五角大楼内部搞了好几次推演,结果发现在西太冲突的设想里,美军想达成目标越来越难,甚至有些推演里,得把还在实验室里或者只存在于PPT上的“未来装备”都算上,才能勉强“惨胜”。这场景,多少有点讽刺,也说明力量天平确实在悄悄变化。
说到底,武器装备再牛,也得有国家实力和意志撑腰。现代战争,早就不只是军队之间的单挑,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掰手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这名头不是白给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动员能力,关键时刻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想想疫情那会儿,口罩日产量从几百万干到上亿,这种“按钮一按,民转军”的潜力,要是用在军工生产上,填补装备缺口、保障战争消耗的能力,谁敢小看?这种“全国一盘棋”的体制,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相比之下,美国工业基础也强,但在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和大规模快速转产上,这几年似乎也遇到点麻烦。F-35生产线时不时缺零件,庞大机队的维护成本高得吓人,这些都对其持续的战力输出构成了考验。
军队的指挥体系和官兵的战斗意志,更是不能忽视。解放军历来强调“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高度集中的指挥和官兵那种豁得出去的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美军的军事行动,则要受国会预算、军工复合体游说、国内政治等一堆因素牵制,效率和决策统一性上,有时候可能就没那么顺溜。
从战略文化上看,中国一向说的是和平发展,“不称霸”,但也明明白白告诉你,必须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底气和“能战方能止战”的实力。
美国呢,长期以来习惯了当老大,全球到处伸手,这种“霸权惯性”既消耗战略资源,也败了不少国际人品。
结语在这场较量中,谁能更好地看清未来,谁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谁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本质,谁才可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站得更稳。至于最后的天平怎么摆,历史这本大书,还在一页一页地翻呢。
来源:如梦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