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高考地理中的冷凉经济、产业经济地理现象变化的分析思路

B站影视 2024-12-12 10:33 3

摘要:冷凉经济是指在中国西部冷凉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经济状态结合了绿色消费的世界潮流,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曲东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被认为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

“冷凉经济”是指在高海拔、高纬度等冷凉气候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

冷凉经济是指在中国西部冷凉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经济状态结合了绿色消费的世界潮流,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曲东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被认为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产业类型

1.冷凉蔬菜种植:这些地区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蔬菜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病虫害相对较少,使得蔬菜品质优良,如在甘肃的一些高原地区种植西兰花等冷凉蔬菜,产品远销国内外。

2.花卉种植:部分冷凉地区的光照和温度条件适合一些特殊花卉生长,比如郁金香,在冷凉环境下种植的郁金香色彩艳丽、花茎长,观赏价值高。

3.畜牧养殖:冷凉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并且动物疫病相对较少,像内蒙古的一些高寒草原地区,养殖牛羊等,产出高质量的肉类和奶制品。

二、优势

1.品质优势:产品质量高,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

2.错季优势:冷凉地区的产品上市时间往往和温暖地区错开,能弥补市场空缺,在蔬菜供应的淡季上市,从而获得较好的价格优势。

三、发展限制因素

1.交通不便:冷凉地区通常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差,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和损耗风险。

2.技术缺乏:种植、养殖技术相对落后,需要引进新技术来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应对策略

1.改善交通条件:政府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确保产品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运输到市场。

2.加强技术培训和引进: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支持。

五、影响

1.经济方面

(1)增加经济收入:冷凉地区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直接增加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例如,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销售利润。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2)促进产业多元化:除了传统农牧业,冷凉经济还会带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2.社会方面

(1)增加就业机会: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加工、运输、销售和旅游服务等环节,都能吸纳大量劳动力,降低失业率,减少人口外流,稳定当地社会结构。

(2)提升生活质量:居民收入增加后,能改善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会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3.环境方面

(1)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冷凉经济中的农牧业一般注重生态循环,如合理的畜牧养殖可以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生态旅游等产业也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当地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资源合理利用:冷凉地区的土地、气候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六、案例分析

1.甘肃榆中县

榆中县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是我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这里夏季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蔬菜生长周期长、品质好。

当地大规模种植菜花、甘蓝等蔬菜,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蔬菜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也吸引了不少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采摘、包装和运输等工作。

2.荷兰花卉产业

荷兰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冷凉。荷兰充分利用这一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郁金香等花卉在冷凉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其品质上乘。荷兰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高效的物流运输和完善的销售体系,使花卉产业闻名全球,占据了世界花卉市场的很大份额,成为荷兰农业的支柱产业,也为荷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该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寒冷,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原。当地利用冷凉气候发展畜牧养殖业。

这里养殖的牛羊以肉质鲜嫩、品质优良而著称。通过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管理模式,结合肉类加工和奶制品加工产业,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冷凉畜牧经济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一、人文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描述的思路

从时间变化及空间变化两方面去描述;再描述其变化幅度或变化速率;变化时间空间的极值。

(1)时间变化

包括数值的上升、下降、增大、减小,最大小值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幅度、变化率、增长速度。

(2)空间变化

包括范围、面积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等。考虑水平上的变化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及随空间变化的幅度和空间变化的极值分布。

二、产业经济地理现象变化的总体思路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是起初是以政策因素为背景而产生的变化;以劳动力、地租、市场因素变化为直接因素;以技术因素为支撑和动力;从而加速土地商品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由此引发产业结构变化,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并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业态变化。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区域联系形式变化,生活方式及地理景观的变化。

三、影响产业企业的经营战略的主导因素

从利润和效益角度看,要紧扣产业链各环节即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去分析。

从成本看除了考虑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生产外,地价、运费、劳动力工资、税收政策、基础设施投入、原料成本、其它交易成本、治污费用等都对产业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四、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问题

要从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的面积空间,地形特点、开发成本包含地价、土地未来的规划优势及开发潜力等角度去分析或评价。

五、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思路

①保护耕地资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守住耕地红线,保证耕地规模和耕地质量,藏粮于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②土地利用按因地制宜原则,合理规划农业用地,改良利用废弃土地,经营模式达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③走生态农业模式,利用农业科技,改良耕地,兴修水利,减灾防灾,培育良种,防止耕地污染,减少土地的水蚀和风蚀,节约用地,防止丢荒弃耕。改造废弃旧房用地,增加耕地面积。

④采用先进农业耕作方式,保持耕地生产力。

六、农村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生产绿色无公害的产品;

2.打造品牌;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4.扩大种植规模,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能够实现稳定的供给,维持住市场;

5·完善交通及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减灾防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6.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7·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

8.加大技术研究,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技术,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9·因地制宜,采用公司十基地十农户模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依托现代交通物流,拓展市场;

10·反季节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七、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

1.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

2.土壤条件:土壤肥沃,土层厚含有某种微量元素;
3.病虫害少:温差大/气候干旱/低温;
4.绿色生产,水质好,污染小
5.技术条件:优质品种,技术先进。

八、建立产业链的作用

a通过深加工产品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分工合作,形成集聚效应,企业成本降低,产生规模效益。

c产业构成和发展多元化,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发展。
d形成企业创新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利于打造当地产品“品牌”。

e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f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九、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

1.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是技术进步;创新及研发能力形成了新产业,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生产效率,利于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2.市场变化(国际市场或国际贸易)--决定性因素;市场对于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市场对于第三产业如金融、物流、服务业的需求;市场竞争力强大表现为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高。

3.政策引导---影响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

4.区域的产业基础及区域间的互补协作-----根据区域比较优势,调度产业链互补,整合产业同质化资源,从而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通过区域间联动发展推动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弹性、系统完善的现代化产业链价值体系。

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1.重视技术,培养及引进人才,培训员工;

2,强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性,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升级,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挖掘,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链价值体系。

3.大力推进产业间联动发展,支持互补性和关联性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4.发挥城市群的“头雁效应”,为新产业格局提供动能示范。根据区域比较优势,调度产业链互补,整合产业同质化资源,从而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

5.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世界市场份额。

6.加强区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集群化建设。

十一.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具体措施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

2.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养新型农民在推进“互联网+”创新能力;

3.重视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发展智慧农业。

4.开展种养、加工、电商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5.政策引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加大资金投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6.拓展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及产量;生产绿色产品。

7.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多元发展,增加收入。

十二、不同地区的产业协同、产业关联的好处(意义)

①深度分工,分工细化,分工互补;

②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

③发挥比较优势,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产业链;

④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六,中国工业4.0

A含义

指互联网制造,其核心是智能制造,其意义是:

①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②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③由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制造向高科技绿色制造转变;

④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能型制造转变;

B工业4.0特点

①互联→将设备、生产线、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数据→连接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③集成→通过智能网络,使生产要素之间形成一个互联的纵横的端到端的集成。

④创新→创新研发贯穿过程,从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呈创新特征。

⑤转型→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过程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

十三、新兴工业区特点(高技术工业)

A以中小企业为主;

B产品更转换代周期短;

C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D研发费用高;

E产品轻薄短小,技术含量高,选择空运或高速公路运输方式;

F布局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近高等院校,人才聚集,市场稳定,有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十四、碳中和、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废弃物排放量化;循环化和淸洁生产。

十四、例题分析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疍家人指常年生活在水上的渔民,他们长期漂泊在水上,以船为家,生活艰难。珠海的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珠江出海口。S村依河而建,原是珠海市疍家人弃船上岸后的定居点之一,现绿树环绕,河道阡陌纵横,在2019年入选广东省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1979年、2020年珠江口海岸线分布图(a)和S村发展过程图(b)。

(1)指出当地海岸线近几十年来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简单推断疍家人弃舟登岸的原因。

(3)说明2010年S村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发展水产养殖的优势。

(4)指出S村的综合开发模式对我国其他区域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演变:由陆地向海洋方向推移的趋势(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原因:珠江入海携带的泥沙较多,受海水阻挡,易在入海口沉积;当地居民围垦促淤;当地位于珠江口西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珠江入海的泥沙主要随水流向西侧偏移。

(2)水上捕鱼生活的不稳定;当地淤积速度较快,原水域转化成陆域;养殖和围垦技术的进步。

(3)开拓销售渠道,稳定、扩大了产品市场;通过“公司”品牌进行销售,提高知名度;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养殖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的形式扩大市场、提高知名度;保护生态、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相关第三产业。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是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全球新冠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更是加速了送餐机器人、无人运输车、云办公等智能硬软件设施在城市人居环境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组织、交通出行、居民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网络化转型、形态虚拟化延展、功能区复合化演变、载体智能化升级等,进而驱动城市空间演变(左图)。右图为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的影响,其中甲、乙、丙代表城市交通空间类型。

(1)概括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产生影响。(6分)

(2)推测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趋势。(6分)

参考答案

(1)重塑道路空间;(2分)释放停车空间(减少停车用地);(2分)活化街道空间。(2分)

(2)工业用地更分散,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与公共服务用地更混合;(2分)传统商业、仓储用地减少;(2分)道路交通空间增加。(2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来源:西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