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0块的面霜能在脸上挂18小时,韩国人在进博会摆出的这个数字把国货敏感肌柜台直接逼到墙角。
150块的面霜能在脸上挂18小时,韩国人在进博会摆出的这个数字把国货敏感肌柜台直接逼到墙角。
上周逛完展馆,最深的感受是货架逻辑彻底变了。
过去韩妆靠粉色外壳和男团海报就能秒空,现在他们把42位皮肤科医生、4100家合作诊所的名单贴在灯箱上,旁边再摆一台透皮吸收检测仪,谁路过都被拉去测角质层。
数据当场打印,红区面积超过20%的人拿到的是试用装,不是宣传单。
这种先吓唬再喂糖的手法,比直播间的321上链接狠多了。
他们把王牌瑷丝特兰放在C位,199元50ml,折扣价149。
成分表前几位是神经酰胺NP、角鲨烷、胆固醇,顺序和人体皮脂比例1:1:1对照,官方说法叫“第二道皮肤”。
现场用荧光标记做演示,半小时后残留量81%,换算成持效时间刚好18小时。
这个数字被印成橙色标签贴在瓶身,一眼就能看到。
国货薇诺娜同规格售价188,玉泽活动价159,都没有把时长标出来,韩方直接戳痛点:干痒翻红的人最怕半夜被痒醒,一夜稳住就能减少抓挠,第二天脱屑量肉眼可见下降。
有人质疑150块能买到什么高科技。
工作人员把韩国医院收费单拿出来,一次面部屏障修复治疗折合人民币1200,面霜等于把术后护理带回家,价差八倍。
现场四十台收银机,半天刷掉四千瓶,排队人群里三成穿着白大褂,是隔壁医疗器械展区的采购。
医生都下单,观望的散户更慌,手机搜索记录全是“瑷丝特兰中国备案”“敏感肌面霜排名”,流量瞬间冲顶。
爱茉莉太平洋公布的内部数据显示,这款产品在韩国本土药妆店复购率58%,高于同类平均37%。
他们没请明星,而是让诊所把空瓶回收箱放在门口,患者用完顺手丢进去,满箱就寄回公司,邮费到付。
三个月收回来十二万只瓶子,拍照做成拼图挂在门诊走廊,真实用户用量一目了然。
这套玩法照搬到中国,首批十万瓶先铺医院周边药房,收银系统跟医院HIS打通,刷医保卡就能买,单日销量冲到天猫同品类第一,国货旗舰店只能把赠品堆成小山对冲。
国货不是没技术,而是不会把技术翻译成大白话。
薇诺娜的马齿苋提取物、玉泽的PBS植物仿生脂质,论文发了一堆,柜台前依旧讲“舒缓”“修护”,消费者听完没概念。
韩方把“18小时”印在最显眼位置,再补一句“等于给脸穿件紧身衣”,形象瞬间落地。
护肤品进入功效内卷时代,谁先把实验数据变成生活语言,谁就掌握钱包。
毕竟大多数人记不住分子量,却记得住一夜不痒。
渠道也在变。
过去韩妆靠免税店+电商,现在他们把柜台搬进医院皮肤科候诊区,病人坐着无聊就会逛货架,医生开完药顺手一指“配合这个用”,转化率比直播间高十倍。
国货还在线上拼折扣,线下只铺屈臣氏,场景差了一截。
接下来半年,爱茉莉计划把合作诊所从目前的300家扩到1800家,重点覆盖长三角和珠三角,那里敏感肌人群密度最高,人均年护肤支出比全国均值高42%。
有人担心韩国品牌又来割韭菜。
2017年限韩令后大批韩妆退市,库存甩卖价低至一折,不少人囤了三年都用不完。
这次他们换了打法,价格锚定国货,技术锚定医院,不再用偶像代言,而是把论文和专利摞在柜台,任君翻阅。
成本结构也做了调整,瓶体换成可回收塑料,单瓶包材成本降8%,广告预算砍掉60%,省下的钱全部砸进医院渠道返点,医生推荐一瓶能拿25元,比卖进口敷料利润高。
消费者其实不关心哪国品牌,只关心脸能不能快点好。
晚上红烫到睡不着,谁有真本事就站谁。
韩方把韩国医院42位医生集体签名的白皮书摆在那里,现场扫码就能看原文,首页一行粗体:连续使用28天,经表皮水分流失下降32%。
数据摆出来,比喊口号有用。
国货要是也能把临床报告贴在货架,谁还会盲目追洋牌子。
接下来战场会升级。
敏感肌人群在中国已经超过4亿,年均增速15%,比母婴市场还猛。
瑷丝特兰只是先遣部队,爱茉莉后面还有针对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的院线系列,全部拿到中国备案才上架。
国货如果想守住阵地,得把医院、药店、电商三盘货做成一个逻辑,别再线上讲情怀,线下讲折扣。
毕竟脸只有一张,没人愿意拿它试错。
150元价格带现在被外资盯上,下一轮比拼的就是谁先把临床数据变成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再放到离患者最近的地方。
来源:智者沙滩RTF9W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