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全面清零,昔日破损的山体已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所覆盖。这是记者日前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得的消息。
“十四五”期间,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全面清零,昔日破损的山体已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所覆盖。这是记者日前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得的消息。
废弃矿山变身公园的背后,是我市充分发挥“山城相连”的地理环境优势,探索形成“修复+乡村振兴”、“修复+文旅”等多元化生态修复新模的努力。
我市通过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修武县崔庄一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建成了以老丁沟矿山公园、南太行·花海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沿山公园。
“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是我们的目标。”该局一位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恢复耕地4.76万亩;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项目38个,累计投入资金23.724亿元,完成修复治理范围达7784.6公顷。
且看规划引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66.49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总体格局;编制完成《焦作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焦作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两个指导性规划;编制完成《焦作市北山废弃矿山修复利用规划》等7个实施性专项规划。
且看多元修复:以创建绿色矿山为抓手,强化持证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修复”主体责任。目前在产的6家矿山已全部创建为绿色矿山,累计投入生态修复基金8574.26万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3.6公顷。
且看严管严控:建立健全“人防+技防”全覆盖监管体系;提升违法成本,形成多部门联合、联动查处工作机制;采用“行政处罚+刑事判决+民事索赔”联合处置机制,实现了对本体损害、附加损害和生态损害的整体追偿。2021年,两家石材加工公司非法越界开采破坏山体案件,涉及企业赔偿生态环境损害金额9969万元。该案例入选了河南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记者李晓军)
本文来自【焦作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