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大汉开始,一直到晚清之前,我华夏正眼看过这些小日子吗?现在,我们已经重新振兴,可以说是五千年来,最强大的时候。可是,咋就养出这么多没骨头的人呢。老祖宗在地下都得气的蹦高啊。
当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前往日本的值机柜台前,排起长队的中国人。估计心情复杂极了。
有人称,怕死不是中国人。真是心态极好的。
日本人看到这个新闻,不知道会有啥感觉。像不像追女生的舔狗。我都动手了,你们还贴上来,这是干嘛?
真怕中日打起来了,某些精日分子会哭喊,去不了日本了。真塔玛的扭曲啊。
从大汉开始,一直到晚清之前,我华夏正眼看过这些小日子吗?现在,我们已经重新振兴,可以说是五千年来,最强大的时候。可是,咋就养出这么多没骨头的人呢。老祖宗在地下都得气的蹦高啊。
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喜欢日本”就概括了。你仔细琢磨琢磨,这支队伍里的人,动机五花八门。有拖着行李箱,准备去扫货的大妈,她们的清单上可能写满了各种药品、化妆品和智能马桶盖,这些东西在她们心中代表着品质和安心;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或许是去追一场动漫展,看一场偶像演唱会,或是体验一下传说中的滑雪和温泉,这是属于他们的文化消费;还有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步履匆匆,他们的行程表上排满了会议和谈判,关乎着生意和合作。把这么多复杂的个体,简单地贴上一个标签,似乎有点过于草率了。
但话说回来,公众的愤怒也不是空穴来风。去年某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时,社交媒体上还满是抵制的声音;今年核污染水排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发誓再也不买日本产品、不去日本旅游。可转头一看,浦东机场的长队依旧蜿蜒,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反差,难免让人觉得刺眼。就像抗日剧里常演的,先辈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就是为了让后人能挺直腰杆,可如今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私欲,就把历史的伤疤抛到了脑后,也难怪会被骂“没骨头”。
不过仔细想想,旅游和爱国,真的是对立的吗?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日本人派“遣唐使”来长安学习,那时的华夏人,既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自信,也有包容万物的胸怀。他们不怕别人学,因为相信自己足够强大;他们愿意交流,因为明白文化因碰撞而精彩。可现在,为什么一场跨国旅游,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
关键或许不在于“去不去日本”,而在于“带着什么心态去”。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去年去日本旅游时,特意走访了多个博物馆,收集了大量关于抗战时期的史料,回来后整理成文章分享给学生,告诉他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看清差距”。这样的旅行,不仅不丢人,反而值得点赞。可如果只是抱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盲目追捧日本的一切,甚至贬低自己的国家,那可就真的本末倒置了。
再看看那些被吐槽的“扫货党”,其实很多人追捧的日本商品,不少都是“中国制造”出口转内销。就像智能马桶盖,核心部件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的工厂,只是在日本组装贴牌,价格就翻了好几倍。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国人对本土品牌的不信任,也是我们民族工业需要努力的方向。与其指责消费者“崇洋媚外”,不如想想怎么让中国制造变得更靠谱、更贴心,让大家不用漂洋过海,就能买到放心的好产品。
来源:木子默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