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伙的千亿赌局:离开百度9年,成为英伟达最忌惮的中国对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0:35 1

摘要:十年过去了,2025年的今天,他创立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截止2025年11月18日 09:46:00 ,地平线机器人的股票7.730港元,总市值1133亿港元),

“共识要么是错的,要么是没价值的。”2015年,39岁的余凯离开百度创立地平线时,脑海里反复回响的就是这句话。

这位江西南昌出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有建树的科学家,选择了一条几乎无人看好的路径——做人工智能芯片。

十年过去了,2025年的今天,他创立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截止2025年11月18日 09:46:00 ,地平线机器人的股票7.730港元,总市值1133亿港元),

成为了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域首个突破千万套交付量的企业。截至2025年8月,地平线累计出货量正式突破1000万套,在国内自主品牌智能辅助驾驶计算解决方案市场占据32.4%的份额,蝉联第一。

2015年初夏,北京海淀区上地十街的百度大厦内,余凯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

这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的创始人和常务副院长,刚刚第三次获得百万美元级别的“百度最高奖”,却正在酝酿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

“当时我说要做人工智能芯片,连投资人都觉得我疯了。”回忆往事,余凯嘴角带着标志性的微笑。那时,他刚刚谢绝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再三挽留,也婉拒了多家互联网巨头的高薪邀约。

出生于1976年11月的余凯,此时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近二十年。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再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的职业生涯遍布微软、西门子、NEC等科技巨头。2012年,他放弃美国NEC实验室主任的职位回国加入百度,创建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个顶尖研发机构——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

在百度期间,余凯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关键问题:“当时我们发现,GPU运行深度学习算法的效率是CPU的几十倍。

这让我意识到,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加速芯片,可能会带来算法效率的质的飞跃。”这个想法在当时可谓“离经叛道”。

2015年,人工智能创业热潮初起,但绝大多数创业者都选择从应用层切入。做芯片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极高的失败风险。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被英特尔、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垄断的领域,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想要分一杯羹,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但余凯看到的不仅是困难,更是时代的机会。“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做自己的硬件。”他引用计算机大师Alan Kay的名言解释道,“软硬件深度结合可以带来1000倍效率提升。”

这个判断源于他深厚的技术背景。早在2009年,余凯带领的团队就赢得了第一届ImageNet竞赛的冠军。

“可以说,在2012年AlexNet之前,我们用非监督的卷积深度学习算法做图像识别,是被广泛证明的最好的算法。”

2015年7月,地平线正式成立。余凯给公司起名“Horizon Robotics”,寓意要做“机器人时代的Wintel”。

公司最初同时布局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但在2019年,余凯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砍掉AIoT业务,全部投入汽车赛道。

“表面上我砍掉了一个赚钱的业务,但实际上让公司的整个经营亏损就一下子就改善非常多。我们当时等于有更多的资金去打什么呢?我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超级赛道,其实就是我们的新能源车这个赛道。”

余凯的决策背后,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必须有一个大产业,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人才、产业链上的玩家,把技术做成熟、成本打到最低,把产业击穿。”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公司内外的诸多质疑,但余凯看得更远。在他看来,汽车将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而车载计算正是机器人共通的三大计算任务——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的核心。一旦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相关能力就能外溢到无数的智能终端。

余凯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江湖气”,这在他的团队管理上展现无遗。一位与他相熟的人士透露,“凯哥用人、识人、团结人的能力非常强,是一个‘江湖气’很重的人,善于‘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这种“江湖气”并非只是处世风格,更是一种战略智慧。在地平线成立初期,余凯就意识到,要与英特尔、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竞争,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他提出了“开放共赢、全维利他”的生态战略,将地平线定位为二级供应商,向“生态伙伴”提供标准化的芯片和底层软件,由他们为车企做交付和服务。

这个战略很快显现出效果。2019年8月,地平线发布第一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0”,开始寻找车企合作伙伴。然而,初创公司的身份让地平线处处碰壁。

“几乎所有的车企都会质疑地平线,‘怎么证明芯片可以在车上跑?’、‘选海外大厂,出问题了采购可以甩锅,选创业公司出问题了,采购怎么向上交待?’”一位早期员工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长安汽车。在当地平线为找定点徘徊不前时,长安汽车伸出了橄榄枝,拿下了长安汽车UNI序列首款车型UNI-T的订单。

但征程2在前期测试就遇到诸多问题,地平线往重庆派驻了数十名核心工程师。

“工程师们在现场连续工作15个月,最终才顺利做完第一个量产项目。当时地平线几乎每天都给长安新版技术方案,除了地平线,几乎没人这样做,整个团队都在疯狂转动。”这位员工说。

第一个项目的成功为地平线打开了局面。余凯向车企承诺“地平线是世界上离你距离最近的芯片公司”。

“说白了,当你的产品一开始不是那么标准化的时候,连清晰明确的使用说明书都没有,你就只能自己扑上去做服务。”余凯坦言。

随着合作的深入,地平线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21年,地平线升级了“成就客户”的价值观,进一步拓宽合作生态。

公司不仅能单独卖芯片,也可以提供整套智能驾驶方案。这个转变让地平线的业务快速起势:2020年到2023年4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达到300万颗,仅仅过了四个多月,这一数字就涨到了400万颗。

截至2024年9月,地平线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量产速度最快、合作品牌最广、量产车型最多的智驾科技企业,连续四年最大规模量产落地:出货量达600万,获得290款车型定点,成功量产超过130个车型。

2025年,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截至8月,地平线累计出货量正式突破1000万套,成为中国首家突破千万交付量的智驾科技企业。

目前,公司征程系列芯片已完成低、中、高阶辅助驾驶场景的全面覆盖,获得27家OEM(42个OEM品牌)采用,其中前十大中国OEM均为地平线客户,赋能合作车型近400款,服务600万车主。

在地平线副总裁吕鹏看来,这种生态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地平线本质是软件公司,我们以软件定义芯片可以发挥更好的效能。”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余凯坦言,“整个创业的过程,我认为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逆境中——因为本质上创业意味着破局、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去改变现有的某种技术与产业格局。”

他打了个比方:“我觉得创业本身相当于垂直爬90度的坡:如果你不觉得难,或者不觉得身处逆境,那说明第一你不够努力,第二你选择的目标可能不够大。”

理想汽车成为地平线征程3和征程5这两代产品实现首次量产的客户。回忆起与理想汽车的合作,余凯记忆犹新:“到2020年的时候,他们一开始用的是Mobileye辅助驾驶的计算方案。

当时,他们跟Mobileye在合作上也不是完全谈得拢,临时要改方案,地平线机器人那时选择挺身而出。”

从2020年9月开始合作,到2021年5月实现量产并交付给消费者,地平线与理想汽车的合作成果迅速成为了爆款。这个成功案例为地平线打开了更多车企的大门。

但是,挑战接踵而至。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地平线面临着来自技术、供应链、人才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技术方面,地平线始终坚持软硬件一体化的研发路径。余凯解释说:“我们每一代平台都要有全栈的能力,但不能赚全栈的钱。”这种策略虽然加大了研发难度,但为地平线赢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021-2024年,地平线营收从4.7亿元大幅增长至23.8亿元,CAGR高达72.2%。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总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67.1%。

其中汽车解决方案收入15.16亿元,同比增加66.1%,汽车产品解决方案收入更是同比大增250%。

亮眼业绩的背后,是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过去三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44亿、18.8亿、23.66亿元。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4.2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投入。高额的研发投入虽然导致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却为未来积累了强大的技术优势。

在供应链方面,地平线也面临过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全球芯片短缺期间,保证稳定的芯片供应成为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此,地平线建立了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并与多家晶圆代工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人才是另一个关键挑战。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地平线不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为技术人才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

“在我们这里,工程师可以参与到从架构设计到量产落地的全流程,这种成就感是很多公司无法提供的。”地平线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

随着地平线的成功,一个特殊的群体——“地平线系创业者”开始在创投圈崭露头角。2025年11月,无界动力完成首轮3亿元天使融资,其创始人兼CEO张玉峰,曾任地平线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裁。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前地平线智能驾驶总裁余轶南离职创立了维他动力;地平线前十号员工单羿和都大龙分别创办了鉴智机器人;前AIoT团队负责人王丛则创立了地瓜机器人。

一位VC朋友打趣道:“只要地平线的技术员工传出创业风声,很快就能收到投资机构的TS(投资意向书)。”

和暄资本总裁兼管理合伙人张梦涵分析,余凯在地平线内部一直强调,任何部门、业务的负责人,都要具备能够独立完成商业闭环、搞定客户的能力。“所以地平线出来的人才创业,都有非常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2025年4月,地平线发布了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其中征程6P芯片堪称“智驾最强六代机”。这颗芯片配备了4核BPU Nash核心,最高算力达到560TOPS,一颗顶两颗NVIDIA Orin-X。

更为关键的是,征程6P可以对地平线自有算法进行效率强化——余凯一直认为通用芯片有极大的算力浪费——

所以征程6P的Transformer FPS可以比竞品O快17倍、比竞品Q2快33倍、比竞品Q1快40倍,这是绝对的性能领先。

与此同时,更强的性能下却有更低的成本,按照地平线给出的FPS/美元来计价,也就是每一美元可以买到的性能指标,征程6P大约是友商竞品的12倍、6倍、4倍。

这些技术突破不是偶然的。对于高阶智驾算法技术,地平线早在2016年便率先提出了自动驾驶端到端的演进理念,2022年提出自动驾驶感知端到端算法Sparse4D;

2023年,由地平线学者一作的业界首个公开发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UniAD,并荣获了CVPR2023最佳论文。

2025年,地平线又推出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该系统是地平线十年构建的软硬一体技术体系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版FSD”。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具备高速NOA及以上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销量占比只有8.6%。

但进入2025年形势陡然发生变化,在国内主机厂推动下,高阶智驾快速向中低价车型渗透。根据NE时代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中国L2++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还只有13.53%,到2025年上半年已增长到21.71%。

这一变化为地平线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025年上半年,公司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如支持高速NOA功能)出货量98万套,较去年激增6倍,

目前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已接近50%,此番产品结构升级直接推动公司单车价值量提升到去年同期的1.7倍。

与此同时,地平线在国际化布局上也取得突破。基于征程6B的产品解决方案已获得2家日本车企在海外市场的车型定点,预计将为公司带来全生命周期超过750万套的出货量。

此外,地平线还相继与博世、电装、大陆达成战略合作,通过链接全球顶级Tier-1供应商来扩展全球智能辅助驾驶生态。

“这表明继与大众集团合作之后,公司进一步成功拓展了产品的国际化布局,并提升了全球品牌影响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2025年,比亚迪推出了所谓的“智驾平权”,让10万元价位的车型都能够拥有智驾方案作为标配,在行业内部引发了巨大震动。

余凯看到了这一趋势背后的深远影响:“整个技术的变化是在加速的,这个拐点一旦出现的话,我估计3到5年内自动驾驶的发展会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

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预测:“3年完成100%hands-off(手放开),5年完成100%eyes-off(眼放开),10年完成100%minds-off(心放开)。”

这些预测背后是坚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亿欧智库的测算,2025年城市NOA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19.23%至57亿元,2026年进一步增长450.88%至314亿元。

与此同时,高速NOA的市场规模也将在2025年翻倍,达到338亿元。

对于未来的竞争格局,余凯判断智能驾驶将成为标准化功能,主机厂未来不会自研。“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是写入教科书的炫酷技术,不是放到嘴边的端到端、VLA这些,

真正的技术护城河是十年如一日的苦活、脏活、累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经验积累以及体系化的研发文化和流程。”

基于这一判断,地平线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技术。2025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面向入门级主动安全领域的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B,从回片上电到1V出图仅用时23分钟,再次刷新智驾计算方案点亮的行业速度。

同时,地平线的HSD全场景高阶智驾系统也已获得多家车企的10+款车型定点,并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启量产。

截至目前,HSD已获得多家车企的10+款车型定点,星途ET5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地平线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

在余凯的规划中,地平线的未来不止于智能汽车。“一旦用领先的计算方案、系统方案击穿它,这一能力将能够外溢到智能汽车之外无数的智能终端。”

2025年8月29日,地平线在成都国际车展举办“地平线征程千万量产见证仪式”,并提出未来3-5年,HSD要达成千万量产的目标。

与此同时,公司还计划拓展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和该领域的若干运营公司展开合作,提供技术基础设施。

十年创业,从无人看好到与英伟达试比高,这位江西小伙的千亿赌局,才刚刚进入下一章节。在他的规划中,地平线不仅要成为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的领导者,更要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我内心一直存在这样的驱动力,要把高深的技术带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个人因为我们的工作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是我们很清晰的使命。”余凯说。

在这个使命的驱动下,他和地平线仍在继续着他们的“千亿赌局”,而这一次,赌注是整个智能驾驶的未来。

来源:华商精英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