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迎“速冻”暴击!雨雪大风齐袭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09:13 1

摘要: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变化来得又快又硬。周六夜里到周日上午,这股冷空气把雨、雪、风、降温一股脑儿地送到辽宁:中东部大多是小雨,北部先是雨夹雪,很快就转成了能看得到的雪花,路能见度和行车条件都跟着走下坡。沿海风更猛,早晨最低温直降到零下好几度,很多人周五还穿着薄外套

辽宁从周末开始被一股强冷空气拍到墙上: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变化来得又快又硬。周六夜里到周日上午,这股冷空气把雨、雪、风、降温一股脑儿地送到辽宁:中东部大多是小雨,北部先是雨夹雪,很快就转成了能看得到的雪花,路能见度和行车条件都跟着走下坡。沿海风更猛,早晨最低温直降到零下好几度,很多人周五还穿着薄外套,周日一早就得把羽绒服从衣柜深处拖出来,温差把人弄得措手不及——社交平台上有人笑说,“秋裤刚安排,羽绒就上线了”。

说点数据,气象台在11月14日发了紧急专报,提示15日晚强冷空气将到。整体降温幅度普遍在8到10摄氏度,局部地方甚至达到14度。预报还说,17到18日清晨,全省大部分地区最低温会落在-8到-4度,山区更低可到-12度。跟前几天比,个别地区一天之内温差可能接近20度,早晚出门务必多添件衣服。

风力也不小。内陆最大阵风有7到8级,海区阵风能到7到9级。对岸上车辆、户外广告牌,以及海上的小船都有影响。渔民被提醒提前回港避风,港口码头要把能被刮走的物品固定好,船只靠岸、索具检查、系缆都不能马虎,别等出事了再忙。

路面安全是大家最先挂心的。雨雪后路面会湿滑,夜里低温还容易结冰变成黑冰,早高峰通勤风险更高。沈阳交警提醒:雪天开车放慢速度、拉大车距、亮尾灯,别猛踩刹车或猛打方向;有条件的司机提前把冬季胎或防滑链准备好。步行的人也别大意,穿防滑鞋底,走路注意看路面反光,别在结冰的地方急刹脚。

农业和畜牧这块影响也挺明显。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要加固,顶棚的雪一层层压下去容易塌,及时抖雪、加固支撑是必须的。还没播完冬小麦的农户,被冷空气催一下赶紧收尾;已播种的要注意覆盖和保温保墒,避免幼苗受冻。养殖户里家禽、家畜的防寒也要到位,棚舍缝隙要封严,增加垫料,必要时用取暖设备短时保温。

生活上能做的事也不少。老人和小孩尽量少出门,体弱者外出时要多穿,帽子、围巾、手套别落。家里供暖还没完全稳定的,就把厚被掏出来,睡前热水袋、暖脚器或者电热毯可以用起来。实在冷得慌,煮点生姜红糖水暖身,这些老办法挺管用。开车的人顺手检查一下雨刮、灯光和胎压,阳台上松散的花盆、晾衣架先收起来,别被风一吹成麻烦事。

社区和有关部门也在忙活。交管、海事、农业部门纷纷发提示,海港提前安排停泊,公路部门备好撒盐除冰物资,农村里组织加固大棚。居委会会提醒独居老人检查取暖设备,物业则检查地下车库的排水和出入口是否通畅,必要时拉响临时警报或发布出行提示。

网上的反应既有吐槽也有互助。大家一边抱怨“秋裤都还没晒干呢,羽绒就要出场了”,一边贴出自家加固大棚、为小鸡加毯子的照片。有人分享除冰的小技巧,比如门口人行道撒些细沙或猫砂增加摩擦力;也有人提醒用硅胶密封条堵窗缝,省了不少热量。实用的小招多了,有的简单得让人会心一笑,有的确能立刻用上。

针对不同场景,给几条比较接地气的建议:开车的,出门前让发动机暖一两分钟再走,雨雪天刹车要稳,遇黑冰车速降到安全线;住在高层的,阳台花盆和晾衣杆先收,窗缝用纸条或旧毛巾临时堵一堵;家有老人小孩的,把常用的防寒衣物放在沙发旁或床头,半夜起身别光着脚踩地;养殖户别等到雪厚了再铲,积雪一厚清理就麻烦,趁着还没结成厚块赶快去抖。

有几点别忘了:官方通知才是硬依据,遇到撤港、封路等决定时听从专业部门安排;别信一些来路不明的“断言”或夸大了的预报,按权威渠道发布的预警和指南去做。大家互帮互助很重要,遇到需要帮忙的邻居,比如独居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能伸把手就别吝啬。

你那边降温到位了吗?出门路上注意安全,家里需要加固的东西先处理了,顺手把窗户缝隙堵一堵。遇到更专业的问题,听官方发布的最新气象和应急提醒,按照提示去做。你有什么实用的保暖或防滑小技巧,发出来大家互相借鉴。

来源:小波看天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