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桥镇:冬日果园管护忙 特色产业“蓄势”促增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0:33 1

摘要:冬日时节,吉州区兴桥镇的田间地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当地农户抢抓果树冬管关键期,施肥、修剪、松土,为来年丰产夯实基础。近年来,兴桥镇立足资源禀赋,以“一村一特色”布局水果产业,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让特色种植成为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重要支撑。

攻坚战就是硬仗,现场就是战场!

今天播出第十六期

《兴桥镇:冬日果园管护忙

特色产业“蓄势”促增收》

冬日时节,吉州区兴桥镇的田间地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当地农户抢抓果树冬管关键期,施肥、修剪、松土,为来年丰产夯实基础。近年来,兴桥镇立足资源禀赋,以“一村一特色”布局水果产业,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让特色种植成为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重要支撑。

在泉塘村精品果园,王娟挥着锄头开挖施肥沟,黑褐色的鸡粪有机肥均匀撒入沟中,泥土清香与肥料气息在田间弥漫。“现在主要忙冬管,松土、下肥,都是自己发酵的鸡粪有机肥,这样果子糖分更高、更甜。”泉塘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娟说。这片果园种有阳光玫瑰和金秋砂糖橘,前者周期短、效益高,当年种当年即可收获,行情好时一亩能挣3000至4000元;后者虽需四五年才能挂果,但后续可持续结果,管理成本低,今年初挂果后每亩净利润约两三千元。

这片如今的“希望田”,曾是一片闲置地。2018年,泉塘村尝试传统种植收益甚微,村支书肖夏生考察多地后,选定“短周期高收益+长周期稳收益”的品种组合,并引入有种植经验的王娟成立家庭农场。村里提供土地、争取240万元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王娟负责经营,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

“如果全靠村集体投钱,经营者没动力,产业难长久。”泉塘村委会书记、主任肖夏生说,“现在家庭农场模式,每年给村集体带来8.4万元租金,还带动村民务工,一年务工费就有十几万。2017年前村集体年收入才几万块,现在光这果园就撑起大半。”

在东塘村200亩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钢架大棚在冬日下格外醒目。52岁的赖伟琴戴着防晒帽,手持弧形剪刀修剪火龙果枝条,“我种了5亩火龙果,好的时候一亩能挣七八千元,平时平均也有4000元。”赖伟琴说,“现在家门口干活,还能照顾家里。”

这片年产80万元的基地,曾是村民“不愿碰”的零散地块。为破解产业薄弱难题,东塘村成立合作社,集中村民土地,争取130万元资金统一建设大棚,选定红心火龙果与葡萄作为特色产业。但起初,村民因“怕风险、缺技术”不愿参与。

“当时村民观念保守,担心投入没回报。”东塘村委会村委委员万子强说,“村干部带头试种,第一年就见了效益,村民看到赚钱了,第二年、第三年慢慢跟着种,现在形成了200亩规模。”

村里还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指导,优化种植技术。如今,“合作社统购统销+农户精细管理”的模式,让52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1万多元,曾经的“低产田”变成了“致富棚”。

“全镇已打造19个特色水果基地,涵盖阳光玫瑰、火龙果、蓝莓等30多个品种,形成‘四季有果’的供应体系,年产值约2000万元。”兴桥镇乡村振兴站站长汤文麒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推动品种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既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壮大,也保障中心城区水果供应。”

记者手记

兴桥镇的水果产业发展之路,印证了“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的深刻道理。这里没有“一刀切”的产业模板,只有“量体裁衣”的精准施策;没有“等靠要”的消极观望,只有“干部带头干、村民跟着上”的实干劲头。当特色产业扎根沃土,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唯有立足资源禀赋、激活内生动力,才能让土地生金、让百姓增收,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来源:微吉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