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下颌,同时调高鼻导管吸氧流量至10L/min面罩给氧高流量湿化鼻导管(HFNC)流量30–60 L/min,FiO₂ 0.4–1.0;可产生约2–5 cmH₂O的呼气末正压,改善肺泡复张;适用于大多数中-低危患者;对肥胖者效果有限,需密切观察。置入鼻咽通气道
常规监测与最低氧合目标
•持续监测SpO₂、NIBP、ECG、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建议尽量采样)。
•目标SpO₂≥94%;一旦SpO₂且>5s即视为低氧事件,立即启动气道干预流程。
呼吸支持策略
发生低氧血症的处理:
托下颌,同时调高鼻导管吸氧流量至10L/min
面罩给氧
高流量湿化鼻导管(HFNC)
流量30–60 L/min,FiO₂ 0.4–1.0;可产生约2–5 cmH₂O的呼气末正压,改善肺泡复张;适用于大多数中-低危患者;对肥胖者效果有限,需密切观察。
置入鼻咽通气道
通过鼻咽导管给予高频喷射氧(驱动压0.8–1.2 bar),可提供高FiO₂及部分呼气末正压。低-中危者可考虑;但Meta分析提示对低风险人群获益有限,且咽干、鼻出血等副作用增多(RR 5.25),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内镜专用喉罩
气管插管
递进式气道干预流程
术中发生低氧血症:
1. 立即:①调大氧流量→②抬下颌/头侧位→③面罩给氧→④(呼叫支援)高流量湿化鼻导管吸氧→⑤鼻咽通气道。
2. 30–60s无效:立即退镜,同时呼叫支援,面罩手控通气。
3. 仍SpO₂
操作细节:
镇静方案:丙泊酚(缓慢推注)+环泊酚/依托咪酯+阿片,目标Ramsay 3–4级;避免过量导致呼吸抑制。
胃镜进入前预给氧≥3 min;术中限制注气量、间歇吸引胃内气体,减少膈肌抬高。
高危患者取左侧斜坡位(Head-elevated 30°),可减少误吸与舌根后坠。
操作结束继续监测SpO₂≥30 min;OSAHS或肥胖者出室前必须达空气下SpO₂≥94%。
上气道梗阻——术前评估Mallampati≥Ⅲ级者主动选高流量吸氧、鼻咽通气道或喉罩置入。
反流误吸——术前禁食6h、禁清饮2h;对胃排空延迟者1.准备好快速序贯插管;2.清醒置入胃镜,充分抽吸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后,给予镇静药物(需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
呼吸暂停/严重低氧——准备好麻醉机、备齐口咽/鼻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囊、吸引器;双人协作,必要时立即插管。
喉痉挛——避免浅麻醉下刺激声门;发生即100%氧压通气+丙泊酚30–50 mg静脉推注,无效给琥珀胆碱0.3–0.5 mg/kg并插管。
(一)呼吸抑制
镇静/麻醉及麻醉恢复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及有无反常呼吸。如怀疑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应行托下颌手法,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同时应增加吸氧流量或经麻醉面罩给予高浓度氧。必要时嘱内镜医师退出内镜。
经口进镜时麻醉科医师辅助托下颌,可减少内镜对口咽部的损伤,并可预防舌后坠的发生。如果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85%,应立即处理。可通过大声询问和压眶刺激患者加深呼吸。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无效,则应给予辅助或控制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放置喉罩。如果患者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还可考虑立即静脉给予氟马西尼。
(二)反流与误吸
镇静/麻醉能使胃肠道蠕动减弱,加上某些胃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大量注气和注水,使胃肠道张力下降。如果患者伴有胃食管交界处解剖缺陷、口咽或胃内大量出血或幽门梗阻等均可增加反流与误吸风险。
无论固体或液体误吸入呼吸道均可造成呼吸道梗阻、气道痉挛、吸入性肺不张和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后果。因此应采取措施来减少胃内容物和提高胃液 pH值,降低胃内压使其低于食管下端扩约肌阻力以及保护气道等。当EUS(超声内镜)检查,胃腔内需要大量注水时,注意注水的部位,如位于食管、贲门等距咽喉部声门裂较近,应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一旦发生误吸,则应立即退出内镜并沿途吸引,尤其口咽部;同时立即使患者处于头低足高位,并改为右侧卧位,因受累的多为右侧肺叶,如此可保持左侧肺有效的通气和引流;必要时应及时行气管内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明视下吸尽气管内误吸液体及异物,行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
1. 对大多数患者,高流量湿化鼻导管给氧已能显著降低低氧事件;
2. 高危人群选择鼻咽通气道通气,可在镜检全程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安全有效;
3. 任何无创手段失败或出现严重低氧,应果断转入插管或喉罩保护气道;
4. “仔细评估+规范监测+风险分层+逐级干预”是保障无痛胃肠镜气道安全的核心。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