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公交车、老年人家中,或陪爸妈体检时,总能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有人说是汗味、有人说是药味,也有人觉得那是时间留下的味道。
但你知道吗?这种“老人味”,其实有科学解释。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背后的“祸首”,和我们每天吃的、用的、做的很多事有关。尤其是过了50岁,有些习惯最好赶紧改!
别急着皱眉头,所谓“老人味”,并不等同于不讲卫生。这是一种生理变化的结果。
根据《日本体味研究中心》的研究,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皮肤表面会分泌一种叫2-壬烯醛(2-Nonenal)的物质,这种物质气味刺鼻、类似油耗味,就是“老人味”的根源。
而且这种物质不是外来污染,而是身体自己“制造”的——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开始分泌更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空气中被氧化,就会产生2-壬烯醛。
这不是个别现象。研究发现:40岁以后,2-壬烯醛的水平开始明显上升,50岁以上人群最为显著。——《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这味道,洗也洗不掉。就算天天洗澡、喷香水,也很难完全去除,因为它是从皮肤深层“冒”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老人味”就是老人不爱洗澡。可实际上,饮食习惯才是关键推手。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营养健康论坛上指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会加速脂肪氧化,提高体内2-壬烯醛的生成风险。
尤其是这些你以为“香”的食物,其实是“老人味制造机”:
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腊肉
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油条
反复加热的剩菜:特别是含油大的菜肴
高糖高脂的甜点:奶油、蛋糕、奶茶
这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氧化物质,一旦进入体内,不仅容易引发慢性疾病,还会加剧皮脂氧化反应,让“老人味”提前到来。
有实验发现,长期摄入高脂饮食的中年人,其体味变化速度是普通人群的1.7倍。——《中国营养学杂志》
有些人觉得,味道不就是味道嘛,没啥大不了。可你知道吗?
2-壬烯醛不仅仅是个“味道问题”,它还可能是氧化应激、慢性炎症的“信使”。
这意味着,它可能和以下疾病有关联:
动脉硬化:脂质氧化是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诱因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发现,壬烯醛可引发脑细胞氧化损伤
皮肤老化:它会破坏胶原蛋白,使皮肤粗糙松弛
肝肾代谢负担增加:体内代谢垃圾增多,器官更容易“超负荷”
所以这股味道,其实是身体在“报警”。如果你发现爸妈身上味道变浓,或自己突然有异味加重的迹象,别忽视,可能是身体内部在悄悄变坏。
说到底,“老人味”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它是几十年生活方式的“堆积”。
但好消息是:它可以被延缓,甚至被减轻!
以下这3件事,越早做越好:
嘴巴的“享受”,往往是身体的负担。
建议:
切换早餐:油条换成全麦面包,豆浆不加糖
晚餐少荤多素:5分饱足矣,别再“夜宵续命”
控糖控油:用蒸、煮、炖替代煎炸
长期高脂饮食是“老人味”加速器,这一点别怀疑。
人老味先来,不动味更重。
运动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减少皮脂氧化,还能增强免疫系统。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搭配适度力量训练,保持肌肉活力
运动后及时清洁皮肤,防止汗液残留
不要小看流汗,它才是天然的“体内清洁工”。
有人一闻味儿大,就拼命搓澡、用香皂,其实适得其反。
过度清洁反而破坏皮肤屏障,让脂质分泌更旺盛,气味反而更浓。
正确做法:
选用温和无香的清洁产品
水温控制在37℃左右
每日洗澡不超过1次,避免频繁去角质
香味掩盖不了“体内信号”,别本末倒置。
其实,“老人味”不是羞耻,而是身体老化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在提醒我们——你该换种活法了。
就像院士们反复强调的那样:健康的身体,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吃出来、动出来、管出来的。
过了50岁,身体不再“自动续航”,早点告别“味源头”,才能活得更清爽、更体面。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