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冬天,关于甲流的问题就像雨后蘑菇,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尤其这几年,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不少,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自查+自救”,生怕一不小心就让病毒钻了空子。
“发烧39度,还头疼、肌肉酸,我是不是中了招?”
“吃点退烧药就行吧?还能吃火锅吗?我现在胃口还挺好。”
“听说不能吃鸡蛋?真的假的?”
一到冬天,关于甲流的问题就像雨后蘑菇,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尤其这几年,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不少,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自查+自救”,生怕一不小心就让病毒钻了空子。
流感病毒每年都来凑热闹,甲流在其中又是典型的“急性子”:来得快、发得猛,尤其是在学校、办公楼、地铁这些人多密集的地方,传播速度堪比“风火轮”。
很多人一被确诊甲流,第一反应是吃药、休息,但饮食往往被忽略了。吃什么、不吃什么,对恢复速度影响挺大。最近,著名感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也提醒了一句:得了甲流,吃错东西,可能会拖慢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咱今天就好好唠唠:得了甲流,有哪“7种东西”最好别碰。但在那之前,咱得先搞清楚:甲流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啥这么“烦人”?
甲型流感病毒,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物。它属于流感病毒的一种,最容易引起季节性大流行。每到寒冷季节,它就像闹钟一样准时上线,尤其是在人群中传播能力强,症状重,恢复期长。
最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乏力,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肺炎。小孩、老人、慢性病患者,尤其容易被它“盯上”。
根据2025年最新一项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冬季甲流病例同比增长了31.6%,其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学龄儿童感染率最高。而住院率也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意味着这次流行的强度不容小觑。
得了甲流,身体就像刚打完一场硬仗,免疫系统全线出动,体力消耗巨大。这时候,营养跟不上,或者吃了一些“添乱”的食物,很可能让病毒趁虚而入,恢复起来就更慢了。
那到底哪“7种食物”是李兰娟院士提醒的“别碰区”?慢慢说,咱一条条分析。
这应该是老生常谈了,但每年还是有人感冒时嘴馋喝奶茶、吃雪糕、凉皮……
这些生冷食物会刺激本就脆弱的咽喉和胃肠道,尤其在发烧时,身体要维持体温平衡已经很吃力了,再吃冷的,等于火上浇油。很多人吃完还会腹泻,原本的甲流症状没缓解,反而多了新的麻烦。
火锅、麻辣烫、重口味的烧烤,虽然诱人,但发烧、嗓子疼的时候吃这些,简直是“自虐”。辣椒、花椒这些成分会加重喉咙炎症,可能还会诱发咳嗽加剧。本来可以三五天好转的咽痛,愣是拖成了一周。
炸鸡、薯条这类食物虽然能让人短暂开心,但对免疫系统却是个负担。高糖会抑制白细胞活性,让“打仗”的免疫细胞变懒;油炸食品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恶心、腹胀。
人在生病时,肠胃功能比平时差很多,越是难消化的食物,越容易拖累恢复。
这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不是说生病要多补充蛋白质吗?
是的,适量的优质蛋白有助于恢复,但“过量”反而会造成肝肾负担,尤其是发烧时吃太多鸡蛋、牛奶、肉类,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导致体温更难控制。特别是小孩,吃太多鸡蛋反而会烦躁、腹胀,甚至呕吐。
鱼虾蟹这类海鲜虽然营养丰富,但其中的异体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尤其是在免疫系统本就“打仗”的时候,吃这些可能引发过敏性咳嗽、皮疹,症状更复杂,恢复更慢。还有像羊肉这类腥膻味重的,也容易加重上呼吸道刺激,不利于康复。
别以为喝点白酒能“杀菌驱寒”,这是个误区。酒精会扩张血管,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还会抑制免疫功能,让身体更难抵抗病毒。不少成年人感染甲流后饮酒,还诱发了心肌炎,这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
比如泡面、辣条、膨化食品、腌制品,这些东西看着方便,吃起来过瘾,但含有大量添加剂、防腐剂、盐分和反式脂肪。这些成分会加重身体代谢压力,还可能引起口干、喉咙痛加剧,恢复期反而被拉长。
说到底,甲流期间的饮食,目标只有一个:减轻身体负担,帮免疫系统轻松打仗。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到底能吃啥?怎么吃才科学?咱来划重点。
第一,清淡饮食为主。
像米粥、面条、蒸鸡蛋羹、煮蔬菜汤这些,既好消化又能提供能量。特别是在发烧阶段,胃口不好,不妨少量多餐,不强迫进食。
第二,多喝水很关键。
发烧会大量丧失水分,体内电解质也会失衡。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或口服补液盐,帮助补充流失的钠钾离子。
第三,补充维生素C和锌。
这两种营养素对免疫功能非常重要。新研究发现,在甲流感染早期补充维C和锌,有助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C的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草莓,也可以适当吃些坚果、瘦肉、豆类来补锌。
第四,睡觉是最好的“药”。
不是一句玩笑话。高质量的睡眠能有效促进免疫细胞修复。别熬夜、别刷剧、别打游戏,早点睡,身体才能有力气“打怪兽”。
甲流看似是个“普通感冒”,但真发作起来,很多人都吃过苦头。尤其是没有好好休息、吃错东西、乱吃药,最后拖成肺炎甚至住院的情况也不少见。
2025年国家传染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在住院的甲流患者中,有将近40%的人在发病初期没有规范处理,饮食混乱、抗病毒药物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说,得了甲流,别只想着靠药物“速战速决”,饮食和作息才是决定病程长短的关键一环。
写到这儿,再提醒一遍:“7不吃”,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为了让你早点好。身体不是铁打的,病毒来了也不讲情面。能靠吃对东西少受几天罪,何乐而不为?
最后一句唠叨:防胜于治。这波甲流高峰期,口罩还是要戴,手洗得勤,孩子们去人多的地方尽量短时间停留,疫苗也别忽视。别等发烧了才想起医生说的话。
健康这事儿,真不是等病来了才重视。咱们得把“养病”变成“养生”,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4周)[R].2025.
[2]李兰娟.病毒感染与免疫调节机制探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3):145-150.
[3]国家卫健委流感防控专家组.流行性感冒防控与治疗指南(2025年版)[S].202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急救健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