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为花高价买了官方快速通道,结果却跟着导游在园区快速赶路,热门项目依旧要排长队……”今年8月,在第三方平台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售票页面,小敏下单了累计价值上万元的“1日票+8项快通+快速入园”套餐。她原本期待能畅快游玩一场,没想到最后成了“花钱买罪受”。
“以为花高价买了官方快速通道,结果却跟着导游在园区快速赶路,热门项目依旧要排长队……”今年8月,在第三方平台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售票页面,小敏下单了累计价值上万元的“1日票+8项快通+快速入园”套餐。她原本期待能畅快游玩一场,没想到最后成了“花钱买罪受”。
小敏的遭遇并非孤例。在上海、北京等地热门IP景区周边,类似“踩坑”经历时有发生。这种体验折射出旅游市场深层的信任危机——消费者怀揣对高效服务的期待,却遭遇精心设计的文字陷阱,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侵蚀行业生态根基。
“快通”本是景区提升体验的善意设计,却在利益驱使下异化为“割韭菜”的工具。部分商家深谙游客心理:首次到访者不熟悉规则,假期里“优速通”秒空又催生焦虑,于是用“项目快通”“快速游玩”等模糊词汇混淆视听,在套餐说明里埋下“歧义陷阱”。一些无证“黑导游”打着“快速游览”的幌子,玩起了“文字游戏”。他们将普通排队包装成“VIP尊享”,用抢票器倒卖官方“优速通”,加价上百元牟利。
乱象背后,是多方主体责任的集体失守。景区虽非直接作恶者,却难辞其咎。放任合作名单外的商家打着“官方授权”旗号招摇撞骗,无异于为虎作伥。第三方平台则更显冷漠,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套餐宣传玩“擦边球”,客服入口藏得比“快通”权益还深,摆出一副“售出概不负责”的架势。
而监管部门虽已开展整治,但“黑导游”仍如野草春风吹又生,暴露出治理的碎片化。上海浦东检查客运大巴、北京通州打击插队翻栏,这些行动固然值得点赞,却未能触及深层病灶。为何“文字游戏”能屡试不爽?为何消费者维权总遇“踢皮球”?症结在于,旅游市场的“负面清单”尚未建立,虚假宣传的违法成本太低,平台连带责任未压实,游客投诉时往往陷入“商家推平台、平台推景区”的踢皮球困局。
根治“快通”乱象,需用“组合拳”打碎利益链条。景区当守土尽责,严控合作渠道,官网醒目公示授权名单,对冒名者重拳出击。平台须扛起“守门人”之责,推行“第三方先赔后追”机制——游客投诉后,平台须垫付退赔,再向商家追偿,倒逼其审核套餐真实性。
监管部门不妨增设“旅游广告负面清单”,将“零元团”“快速游览”等未显著提示附加条件的套路列为典型虚假广告,从源头遏制文字游戏。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付出沉重代价。
而游客亦需擦亮双眼,购票时多问一句“是否官方授权”,多查一份合作名单,别让“快通”的诱惑蒙蔽了理性。此外,消费者应积极维权,遇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快通”变“痛通”,伤的不仅是游客的钱包,更是旅游市场的公信力。当满园狂奔的游客成了“快通”闹剧的注脚,我们更当反思:真正的“快通”,不该是商家钻营的漏洞,而应是服务升级的诚意;不该是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应是多方共治的成果。
唯有让“快通”回归本义,让“文字游戏”无处遁形,游客才能从“花钱买罪受”的无奈中解脱,真正享受“畅快无阻”的出游之乐。这需要景区、平台、监管部门和游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旅游市场环境。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