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二甲双胍,牢记这五点,否则对身体的伤害或会越来越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0:1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6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患2型糖尿病已经7年了。多年来,她一直在坚持服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得也还算平稳。然而最近,她却总觉得胃不舒服、饭后泛酸,连走路都有些乏力。

去医院一查,医生说她出现了乳酸性酸中毒的早期迹象,还伴有维生素B12缺乏。而这一切,和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有关。

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把二甲双胍当成“保命药”天天吃,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副作用清单”。二甲双胍虽然是经典的口服降糖药,但长期使用,确实有不少地方需要注意。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话说清楚:长期吃二甲双胍的5个关键提醒,个个都关乎健康,一定要知道!

很多刚开始吃二甲双胍的人,都会出现腹泻、腹胀、恶心、食欲差等症状。有人习惯了,就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这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为什么会这样?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主要在肠道代谢。但它同时也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排空,从而引发不适。尤其是空腹服用时,副作用更明显。长期忽视这些症状,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胃炎、胃动力减弱等问题。

建议:

饭后服药,减少对胃的刺激;

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应及时就医;

可考虑改用缓释制剂,副作用更轻。

提起二甲双胍的“黑历史”,就不得不说它那罕见但致命的副作用——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一种高致死率的代谢紊乱,表现为:呼吸急促、乏力、恶心、意识模糊,严重时甚至导致昏迷。

虽然发生率非常低(约为每10万人年3例),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30%–50%。(数据来源:中国药典委员会2020年《二甲双胍说明书》)

高危人群包括:

肾功能不全者(尤其是eGFR<30 ml/min)

肝病患者

酗酒者

近期做过大型手术或感染严重者

建议:

定期查肾功能、肝功能;

出现感染、脱水、剧烈呕吐等情况时,应暂停服药;

避免与其他可能影响乳酸代谢的药物合用。

你有没有出现过手脚发麻、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别急着怀疑自己是不是“老年痴呆”,也许是维生素B12缺乏惹的祸。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群中,有高达30%以上存在B12水平下降的风险。

为什么?二甲双胍会影响小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时间久了,就容易缺乏,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

建议:

每年查一次血清维生素B12;

若发现偏低,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出现神经症状要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二甲双胍不是“多吃多降”,它讲究一个“度”。

常见用法是:

成人起始剂量为500mg,每日2次;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每周调整剂量,最大每日剂量不超过2500mg。

很多人一听说“二甲双胍还能减肥”,就偷偷加量,甚至空腹吃——这样做,不仅不能健康降糖,反而容易引发低血糖、胃肠不适,甚至乳酸性酸中毒。还有人为了节省时间,把二甲双胍和其他药物一起吞下去,殊不知有些药物可能会干扰其代谢或增强副作用

建议:

严格按医生建议服药,不要自行加减剂量;

避免与酒精、利尿剂、碘造影剂等同时使用;

血糖稳定后,也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

很多糖友一开始听医生讲“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点头答应得利索。可一拿到药,就觉得“有药兜底”,该吃吃、该躺躺。这其实是把车开到了反方向。

二甲双胍虽然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它不能替代健康生活习惯。长期依赖药物,不仅控制效果有限,还容易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聚集、合并症增多

建议: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

控制主食总量,减少高糖、高脂肪食品;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石药物,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为一线推荐用药。它安全、经济、有效,但也不是“吃一辈子都没事”的万能药。长期服药,关键在于会吃、懂吃、查得勤、查得早。

日常生活中,若出现持续胃肠不适、神经症状、全身乏力等异常反应,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硬扛。毕竟,药是帮你“控糖”的,不是让你“中招”的。为身体负责,从了解自己每天吃的药开始。

参考资料:

《二甲双胍说明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2023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杨文英等.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对维生素B12水平影响的研究.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7, 33(6): 456–460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22年

Bailey CJ, et al. Metformin: effects on micro and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Diabetologia, 2019; 62: 1610–16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香河牛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