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课堂直播超级中学,老师变陪读,学生两极分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08 1

摘要:这几年,不少县城高中的教室里添了一块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是大城市名校的课堂内容,底下坐着本地学生,老师不再讲课,只是坐在后排批改作业,连走动都担心会遮挡屏幕画面,这种班级叫做“云班”,名字听起来很现代,实际上做法很简单,就是把优质中学的课程原样搬过来,让学生看

这几年,不少县城高中的教室里添了一块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是大城市名校的课堂内容,底下坐着本地学生,老师不再讲课,只是坐在后排批改作业,连走动都担心会遮挡屏幕画面,这种班级叫做“云班”,名字听起来很现代,实际上做法很简单,就是把优质中学的课程原样搬过来,让学生看直播,老师成了旁观者。

最早在2018年,就有媒体报道说这个能改变命运,后来政策一推广,资源一到位,全国各地的县中全都开始推行,武汉大学一个博士生团队跑了七个省份、上百所县中,发现这件事已经成了主流,不是偶尔用用,而是全年不停、从早到晚全程同步,连晨读喊口号都要和那些名校保持一致,学生盯着屏幕学,老师看着学生坐,谁也不敢打断。

不过这种班级不是随便就能进去的,通常只有年级排名前四十的学生才有机会,一个学校最多也就开设三四个班,说白了,就是把成绩拔尖的学生挑出来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学习集体。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班里排名靠前的学生确实能提高分数,有的还能冲刺清华北大,甚至在全国这类云班联考中进入前十名,但其他学生就跟不上了,节奏太快,没人关心也没人管,慢慢就掉队了,教育公平没实现,反而让成绩差的学生更落后,好的更好。

老师这份工作挺不容易,他们原本负责教书上课,现在却要花很多时间维持课堂纪律,学生不能随意提问或插话,连写板书的机会也少了,有老师开玩笑说自己就像个打杂的帮手,真正掌勺的大厨在很远的地方指挥,自己只能端盘子递碗,时间久了,连备课都变得生疏,教学研究的能力也跟着退步,很多老师心里觉得委屈,但又没有别的办法,校长还指望靠这样的方式提高学校成绩呢。

不只是上课内容要同步,连生活节奏也得照搬,几点起床、吃饭、自习,甚至桌椅摆放都得一模一样,学生们早上喊口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和衡中的同学就在同一个班级里,这种心理暗示挺有效,有人真的觉得身份变了,学习也变得更用功,但这根本不是教育,这像是集体催眠,你越像他们,就越容易被他们带着走。

为什么这么多县中还要继续搞这个项目,因为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全国有七千多所县级中学,学生人数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但是老师们很难留住,优秀的学生都往城市学校跑,经费也一直很紧张,校长们明知这种模式有问题,却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哪怕知道它不一定有用,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政府给资金支持才能维持下去,那些没钱的地方根本撑不起来。

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超级中学的课程是为基础扎实、自律能力强的学生设置的,县里很多孩子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硬让他们跟着别人的进度去学,结果就是消化不了,技术本身没有错,错在把它当成万能钥匙来用,大家以为照搬流程就能复制成功,其实连失败的经验也一起带过来了。

我见过一些云班的学生,有人真的逆袭成功,但也有人彻底放弃学习,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实在跟不上进度,老师讲得太快,屏幕上的内容一闪而过,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你落后了也没人帮忙拉一把,最后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基础好的学生,剩下的就成了陪跑的配角。

有人说这是教育创新,我觉得更像是无奈妥协,县中缺资源,少老师,没学生,只好借用别人的外壳,可壳再好看,里面装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学生变了样,老师没了劲头,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没人敢说穿这事,因为一旦停下来,就连这点希望也没了。

这就是现实,技术可以同步更新,但人的能力没法直接复制,学校把名校的课程搬过来,不代表能培养出同样水平的学生,有些问题不是直播授课就能解决的。

来源:巴山夜雨-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