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欧阳修西湖办书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14 1

摘要:与当时以科举应试为核心的官方“府学”不同,西湖书院更注重学术自由,致力于打造一个以读书、讲学、研讨和文化传播为主的开放空间。

阜阳城的读书声,是有根的。

在它深长的根须中,有一条重要的根脉,便牵系于近千年前的颍州西湖。

而这,还要从一代文宗欧阳修初到颍州任知州说起……

那是公元1049年,欧阳修来到阜阳,刚一上任,就被颍州西湖的美景和本地淳朴的民风吸引。

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

为振兴文风,他决定在颍州西湖畔,创办一所书院。

几经选址,书院最终建在颍州西湖南湖畔,并被命名为西湖书院。

书院建筑格局严整,前有露台,后有梧月柳风堂,两翼为学舍,后方湖畔建有择胜亭。

西湖书院不仅是阜阳最早集读书、讲学、藏书于一体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理念也颇具特色。

与当时以科举应试为核心的官方“府学”不同,西湖书院更注重学术自由,致力于打造一个以读书、讲学、研讨和文化传播为主的开放空间。

在办学模式上,西湖书院开创了“官民合办”的先河。由官府倡导,地方乡绅捐出田地设为“学田”,佃农耕种,地租用于维持书院运营。书院设“山长”主持事务,并聘请真才实学之士担任讲师。

作为文坛宗师,欧阳修不仅亲自在书院讲学,还广邀名士好友共同论道。吕公著、刘原甫、王深甫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教。

欧阳修兴办西湖书院,也使得一批本土文士、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知名的学者与官员,如焦千之、常秩等才俊。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一时间,阜阳“儒风颍学,蔚为国华”,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崇尚文风的欧阳修,当时还将前任知州晏殊所建的清颍阁更名为“聚星堂”,在其中收藏历代文人贤士吟咏阜阳的诗文,供学子观摩学习。这一举动也极大地激发了本地学子的向学之心,读书风气日渐浓厚。

欧阳修离任后,继任知州的吕公著、苏轼等人接续,大力支持西湖书院办学。

苏轼更是在此留下诗作,被学子刻于择胜亭中,朝夕研读,成为佳话。

当时的西湖书院,也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书院建筑与西湖美景、学子读书声与潺潺水声交相辉映,成为文人墨客的流连之所。

只是,好景不长。北宋末年,金兵入侵,颍州西湖因黄河改道而淤积。南畔的西湖书院虽经过多次修缮,但近乎荒废。直至清乾隆年间,西湖书院被迁建到文昌阁下,并取名清颍书院。清咸丰年间,清颍书院毁于兵祸,后移建于西城文德街。清光绪年间,清颍书院改为“清颍中学堂”,后易名为“颍州府立中学堂”,也就是阜阳三中的前身。

西湖书院虽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却在阜阳文学和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

来源:颍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