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天文、气象、三候、农事、花事、养生、文化习俗等七个方面,对每一个节气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力求在文献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上有所突破……”
作者:唐正鹏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李再兴
“从天文、气象、三候、农事、花事、养生、文化习俗等七个方面,对每一个节气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力求在文献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上有所突破……”
——《傍石话节气》后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歌》,以凝练的韵律勾勒出时节流转的轨迹,伴着炊烟、稻香、白雪,成为我童年最深刻的自然启蒙。长在农村的我,曾以为这只是指导农耕的口诀,直到年岁渐长,细读唐正鹏先生所著的《傍石话节气》,才真正读懂二十四节气背后是那沉淀千年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基因。
唐正鹏笔名傍石,曾是我共事的领导,也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老师、长辈。他以藏书、读书、写作为乐,深耕古典文史与新闻采编理论,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他始终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出学术殿堂,融入烟火日常,方能永葆生命力。《傍石话节气》便是他倾注心血的诚意之作——全书从天文原理、气象特征、三候现象、农事节律、花事景致、养生之道、文化习俗七个维度,对每个节气进行立体解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熔于一炉,让原本抽象的节气概念,变成了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指南。
作者的匠心,首先体现在对节气文化的系统性重构。他摒弃简单的知识罗列,以学者的严谨梳理脉络,以诗人的敏感捕捉神韵,为每个节气搭建起多维认知空间。从天体运行的规律到草木枯荣的细节,从春耕夏耘的节律到秋冬进补的学问,从诗词典故的意蕴到民俗礼仪的传承,他如同一位细心的“文化织工”,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节气碎片,编织成一幅完整瑰丽的节气文化画卷。更难得的是,他跳出传统农耕视角,巧妙衔接现代生活:惊蛰时节如何科学防虫、小满时节怎样应对干旱、立夏时节的养生要点、霜降时节的食补禁忌……让古老节气成为指导当下生活的实用智慧,焕发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这份用心,更是藏在文字里的敬畏与深情。作者以深厚学养为基,以炽热情怀为墨,其文字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文学温度。立春“乍暖还寒”,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融雪与阳光交织的清新;芒种“伯劳初啭”,提醒人们在忙碌中把握时序、播种希望;白露“鸿雁南飞”,既绘就秋日美景,也藏着“秋深天凉,愿君安康”的温情;冬至“亚岁迎祥”,寄予着“向阳而生,人间团圆”的美好期许。这般诗意表达,让节气知识不再是枯燥的常识,而是可品味的审美体验,读者在沉醉文字之美的同时,自然接纳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傍石话节气》更让我读懂了二十四节气的伟大。这套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时间体系,不仅精准契合地球公转的自然规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核心智慧。我们的祖先从不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主张道法自然、敬畏生命。这种独特的世界观,与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也难怪二十四节气会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份跨越千年仍能指导生活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大智慧”的生动佐证。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傍石话节气》给出了一个好的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故步自封,而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用传统智慧解答现代困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如唐正鹏先生这般的耕耘者,以真诚笔触搭建桥梁,让更多人看见其中的美丽、悟出其中的智慧;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以敬畏之心感知节气流转,以践行之力传承文化基因。当我们在春天播种希望、在冬日沉淀思考,当节气智慧融入衣食住行,文化自信便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