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6年6月13日,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他在杭州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甚至比英语说得更好。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他曾说:"我是一个中国人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一位与中国命运交织的杭州人
司徒雷登与杭州的深厚渊源
1876年6月13日,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他在杭州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甚至比英语说得更好。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他曾说:"我是一个中国人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与中国教育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参与浙江大学前身——杭州育英书院的建立。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他领导这所教会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归葬杭州:未完成的遗愿与最终归宿
1962年司徒雷登去世时,他的遗愿是将骨灰安葬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但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经过多年努力,2008年11月17日,杭州市当局决定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于杭州城郊半山安贤园,实现了部分归葬故土的愿望。
司徒雷登的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虽然简单,却概括了他最重要的身份。正如文章作者所言,墓碑上还应该加上"杭州人司徒雷登"——这座他出生、成长的城市,与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历史评价的多面性
司徒雷登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可能是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的形象——"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司徒雷登的名字在中国一度成为负面符号。
然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闻一多却对他评价极高。在《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称赞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后出版物中关于司徒雷登的正面评价被尽数删除。
司徒雷登的晚年与遗产
1949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后不久便病倒,卧榻13年直至1962年去世。在这段凄凉晚景中,他始终眷恋着中国,常常望向中国的方向。他葬礼上播放的是中国名曲《阳关三叠》。
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中写道:"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份赤诚肝胆,150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动容。
正如与司徒雷登几乎同期来华的传教士戴德生所说:"我若有千磅黄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司徒雷登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种奉献精神,尽管他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无奈与遗憾。
司徒雷登表面上是教育家,但实际上是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执行者。他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积极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妄图维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他是美国侵略中国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所谓的“中国人民的朋友”。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真正为中国带来积极影响、怀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涌动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有这样一种真挚的情感曾被一位传教士表达过:“倘若我拥有千磅黄金,那每一两都愿为中国所用,供中国自由支取、尽情取用,助力中国在艰难的岁月中砥砺前行;倘若我拥有千条性命,我会毫不犹豫地将每一条都奉献给中国,绝不留下一条为自己保留。在这千条性命里,每一条都承载着对中国的坚定信念,每一条都蕴含着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而拼搏的决心。无论是面对风雨如晦的日子,还是在荆棘满途的道路上,我都愿用这千条性命化作守护中国的钢铁长城,化作推动中国前进的强劲动力,只为让中国能摆脱困境,走向繁荣昌盛。”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