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威尼斯电影节刚落幕,辛芷蕾凭《日掛中天》拿下影后,本该是皆大欢喜的事,结果“赵涛为辛芷蕾撕奖”的热搜直接盖过了演技讨论。
9月威尼斯电影节刚落幕,辛芷蕾凭《日掛中天》拿下影后,本该是皆大欢喜的事,结果“赵涛为辛芷蕾撕奖”的热搜直接盖过了演技讨论。
紧接着11月东京电影节,王传君凭着“几乎没多少戏份”的角色拿了影帝,白百何一条微博引发连锁反应,郝蕾朋友圈直接开炮,一连串大戏让“国际大奖”这四个字彻底没了以前的高贵感。
以前提起金狮奖、金棕榈奖,大家都觉得是电影人的最高荣誉。
现在再看这些奖项,不少人心里都打了问号。
这些看似光鲜的奖杯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博弈?
所谓“撕奖”,说穿了就是评审团内部的意见之争,这次威尼斯电影节终审,赵涛作为中国评委,力挺辛芷蕾,认为她的表演更有突破性。
但部分欧洲评委更倾向本土演员,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辛芷蕾全票封后。
消息一出,网上立马分成两派,有人夸赵涛为东方美学据理力争,比自己冲奖还卖力;也有人质疑,评委这么情绪化争吵,奖项的公正性能保证吗?
其实“撕奖”早不是新鲜事,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张艺谋为了李安的《色・戒》,在评审闭门会议里“拉片”七个小时。
他一帧一帧讲解影片里的东方意境,还有人物之间那种克制的情感,用导演的专业视角说服其他评委理解其中的“分寸美学”。
2005年柏林电影节,顾长卫和蔡明亮的作品同时入围,最后双双获奖。
当时的评委白灵后来回忆,她那时候就像个“讲解员”,不停跟西方评审科普东方影像的表达,那些不以情节取胜、全靠氛围烘托情绪的片子,得让他们慢慢get到点。
那时候大家聊起这些幕后故事,满是民族自豪感。
觉得中国电影人在海外为华语片奔走,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实力。
可到了2025年,风向完全变了,同样是“撕奖”,网友不再一味叫好,反而开始追问评审标准到底是什么。
为啥会有这么大转变?主要是信息变透明了。
以前电影节的内部讨论都是秘密,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评审间的争吵、意见分歧,分分钟就能传到网上。
大家看清了,原来所谓的“专业评审”,也会带着个人偏好和情绪投票。
而且观众的认知也升级了,不再把“拿国际奖”和“为国争光”绑在一起,更在意这个奖是不是真的颁给了最好的作品。
前两年就有个国际电影节评委公开说,投票时难免会受个人情感影响,这话一出来,更让大家觉得评审结果没那么绝对。
如果说“撕奖”还带着点理想主义的较真,那“运作”这事儿就显得现实多了。
这次东京电影节的风波,全靠白百何一条微博点燃。
11月3日,她发了句“还能这么操作…”,配了三个捂眼、捂耳、捂嘴的猴头表情。
没指名道姓,但刚好赶在奖项公布前,大家自然就联想到了“黑幕”。
随后网上就传出截图,说沪圈资本给评委文晏施压,让她把男主奖给王传君。
理由是如果不照做,以后就不投资她的电影。
而王传君在《春树》里的戏份还不到40分钟,比女配刘丹的戏份都少,这让作为大女主的白百何觉得很不公。
紧接着郝蕾在朋友圈直接开撕,说国际电影节早就失真了,还暗指赵涛为辛芷蕾撕奖的事,那句“威尼斯凭借一个女演员扯头发就可以得影后”,直接把争议推到了顶点。
面对这些质疑,辛芷蕾发长文回应,里面有句话挺耐人寻味。
她问“可以运作的话为什么要14年才给我运作了一个威尼斯的影后?”
这话看着是自证清白,其实反而暗示了“运作”在业内是存在的,只是需要合适的机会和条件。
国际电影节的评审机制看着严密,其实漏洞不少。
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偏好,戛纳就喜欢作者电影,柏林更关注社会议题,威尼斯这几年明显在扶持女性叙事和亚欧视角。
评委的组成直接决定了审美走向,他们选的不是最好的电影,而是最符合自己立场的电影。
而且除了艺术考量,还有很多非艺术因素在起作用,政治氛围、文化取向、资本力量,这些都在悄悄影响评审结果。
业内早就有不成文的规矩,片方会在评选前宴请评委,公关公司会专门负责联络评委、安排放映时段。
有消息说,有些片方花在公关上的钱,比电影制作费还多。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得奖不是因为作品好,只是因为评委喜欢你。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冲国际奖都有了“模板”。
只要把灰蒙色调、极简对白、女性凝视这些元素凑齐,再选个冷门主题,好像就能摸到国际电影节的门槛。
近几年不少华语片照着这个模板拍,确实入围了不少奖项,但回到国内上映,票房和口碑都惨不忍睹。
观众不傻,好不好看自己能感觉到,不会因为挂着“国际获奖”的名头就买账。
今年辛芷蕾拿下威尼斯影后,《日掛中天》在国内上映后,票房直接遇冷,口碑也是两极分化。
放在以前,要是看不懂这种文艺片,大家可能还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不懂艺术。
现在大家直接坦诚“不好看”,不再为所谓的“艺术滤镜”妥协。
不光是电影节,连曾经的大师级导演也被祛魅了。
王家卫之前一直被奉为“东方美学巅峰”,结果曝光的录音里,他对演职人员满是控制和傲慢。
那种神秘的艺术家气场瞬间消失,大家才发现,艺术背后可能也藏着不那么体面的东西。
如此看来,2025年的这些风波,其实是一个信号。
国际电影节的神话被撕碎了,观众不再盲目迷信奖项。
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
以前大家把太多精力放在冲奖、公关上,反而忽略了电影本身。
现在观众更看重作品质量,更在意自己的观影体验,这会逼着创作者把心思放在剧本打磨和拍摄制作上。
当观众不再被奖项绑架,当行业不再执着于“冲奖套路”,电影才能回归本质。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