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辣不一定是祸,关键在吃的方式。研究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那些坚持吃辣的人,尤其是长期适量摄入辣椒的群体,反而在多项健康指标上表现更好——甚至可能比不吃辣的人活得更长。
爱吃辣的病人,常常带着一点内疚走进我的诊室。他们说,医生啊,我是不是该戒辣?胃不好、嗓子疼、怕上火……我往往笑着摇头。
辣不一定是祸,关键在吃的方式。研究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那些坚持吃辣的人,尤其是长期适量摄入辣椒的群体,反而在多项健康指标上表现更好——甚至可能比不吃辣的人活得更长。
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对48.7万中国成人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随访时间长达7.2年。结果显示,每周吃辣6至7次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4%。
这不是一个模糊的感觉,而是经得起统计检验的结论。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保护作用不仅限于心脑血管疾病,对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乃至某些癌症同样有效。
辣椒的核心成分是辣椒素,它并不是单纯刺激味蕾那么简单。辣椒素可以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香草受体1(TRPV1),这种受体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心血管系统。
激活TRPV1后,身体会启动一系列抗炎、促代谢的反应。通俗点说,这种“微痛刺激”就像给身体打了个警钟,让它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加敏锐。
在临床上,我见过不少高血压患者在调整饮食结构后,血压控制得更稳定。而这些改善,常常出现在那些逐渐增加辣味摄入的方案中。
辣椒素具有轻度扩张血管的作用,还能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水平,间接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这并不是替代药物的魔法,但它确实可以成为辅助治疗的一部分。
但辣椒不是万能的,它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作用同样真实。长期吃辣方式不对,确实会引发胃炎、食管炎甚至胃溃疡。
我在门诊里最常看到的问题,是空腹吃辣、暴饮暴食后再进高脂油炸食物。这种组合对胃是毁灭性的打击。
辣椒素虽然能刺激胃黏液分泌,但也会增强胃酸释放,如果胃黏膜本身已有损伤,辣味反而加重病情。
有些人天生对辣椒素更敏感,轻微摄入就会出现口腔灼热、胃胀、腹泻等症状。这类人群往往有TRPV1受体表达过度兴奋的遗传背景。对他们来说,辣味不是寿命的朋友,而是健康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鼓励一刀切地推广“人人吃辣”。
一项2022年发表于《细胞代谢》的研究指出,辣椒素不仅激活TRPV1,还能通过AMPK途径调节能量代谢。
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影响脂肪合成与分解的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代谢综合征。这类研究虽然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它为“吃辣与长寿”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生物学解释框架。
不少患者担心吃辣会增加患癌风险,特别是食管癌和胃癌。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在某些地区,如中亚、南美和我国西北部分地区,确实发现高温、高浓度辣椒摄入与食管癌风险上升有关。
但这里的关键是“高温”和“高浓度”。不是辣椒本身致癌,而是反复烫食、刺激性进食方式破坏了食管黏膜屏障,为致癌物进入提供了通道。
辣椒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在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
一项2021年发表于《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辣椒素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协同效果更强。
从临床角度看,吃辣还对呼吸系统有益。辣椒素能刺激呼吸道黏液分泌,促进排痰,对慢阻肺、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天然的轻度“祛痰剂”。
我有位七十多岁的老烟民病人,坚持每天吃点小米辣,虽然肺功能没有明显提升,但咳痰通畅、急性加重减少了不少。
在慢性病管理中,我常提醒患者关注饮食节律与炎症状态的关系。辣椒素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能抑制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这对糖尿病、类风湿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稳定控制有间接帮助。剂量和个体差异仍是关键。
吃辣的方式,决定它是良药还是毒药。最推荐的方式是低温、搭配蛋白质类食物一起食用,如辣炒豆腐、
青椒炒鸡蛋、牛肉煮辣汤等。避免空腹吃辣,尤其不要在饭前就吃辣条、辣酱作为开胃,长期如此极易损伤胃黏膜。
关于长寿,不可能有单一的食物决定命运。但多项研究都指向一个方向:适度辣味摄入,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它背后的机制,与促进代谢、增强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辣椒素还能刺激唾液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老年人消化功能,间接提升营养吸收率。
长期观察中,我发现爱吃辣的老人往往更有食欲、情绪更活跃。辣味带来的轻微痛觉刺激,可以触发脑内啡肽和多巴胺释放,提升愉悦感,改善情绪状态。这种心理生理双重作用,是其他调味品难以替代的。
吃辣不能掩盖其他生活方式的短板。吸烟、久坐、睡眠紊乱等因素同样影响寿命。那些吃辣又长寿的人,往往也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节律稳定、精神状态积极。辣只是其中一环,不是全部。
临床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健康不是戒掉所有刺激,而是学会与刺激共存。辣椒不是避之不及的“坏东西”,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身体潜能的某个开关。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而不是是否使用它。
别忘了辣椒也是一种文化,它连着家的味道、连着食物的幸福感。在医学之外,这份味觉的满足感,同样值得被尊重。
若能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也许,比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吃、与谁吃、吃得是否愉快。
参考文献:
[1]LvJ,QiL,YuC,etal.Consumptionofspicyfoodsandtotal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J].英国医学杂志,2015,351:h3942.
[2]ZhengJ,ZhengS,FengQ,etal.Capsaicininducesapoptosisinhumancolorectalcancercells.[J].胃肠病学,2021,160(3):768-778.
[3]ZhangY,WangH,LiC,etal.Dietarycapsaicinanditsanti-obesitypotency:frommechanismtoclinicalimplications.[J].细胞代谢,2022,34(5):890-902.
来源:董医生健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