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坂城邂逅荒漠精灵黑尾地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9:36 1

摘要:11月14日一早,记者跟随网友“天天”和七八名鸟友赶到达坂城区的一处戈壁滩上,等待邂逅罕见的新疆荒漠特有物种——黑尾地鸦,鸟友们站在一块洼地,镜头齐刷刷对准前方戈壁滩,等待定格黑尾地鸦的身影。

正在打斗的黑尾地鸦。(鸟友“天天”供图)

飞行中的黑尾地鸦。 (鸟友“天天”供图)

正准备觅食的黑尾地鸦。(鸟友马鸣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风裹着细沙掠过达坂城的戈壁,碎石摩擦声似在翻读一本厚重的沙砾之书。

11月14日一早,记者跟随网友“天天”和七八名鸟友赶到达坂城区的一处戈壁滩上,等待邂逅罕见的新疆荒漠特有物种——黑尾地鸦,鸟友们站在一块洼地,镜头齐刷刷对准前方戈壁滩,等待定格黑尾地鸦的身影。

羽毛颜色与戈壁滩相近

约十日前,“天天”观鸟途中路过这片戈壁,无意间瞥见几道与土黄色相融的小小身影,凑近辨认才发现是黑尾地鸦。

此后几天,他每天会早早赶来,悄悄观察它们的行踪,随后,他又将消息分享给几名相熟的鸟友,一同前来定格这难得一见的画面。

以前这里有没有黑尾地鸦不得而知,这次是鸟友无意中发现的,由于它们的羽毛颜色与戈壁滩极为相近,很难被察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说:“黑尾地鸦本就踪迹难觅,这次能被发现实属幸运,也说明这片区域或许一直是它们的栖息之所,只是我们此前未曾留意。”

“看,那一堆石头旁,最多时候有六七只。”“天天”声音压得极低招呼大家。

仔细看,三四道与戈壁土黄色近乎相融的小小身影,正从不同方位的沙砾间灵活跳跃而来。

伴随着鸟友们的拍摄,镜头里的画面满是生机。

黑尾地鸦像分工明确的“小侦探”,各占据一片地盘,尖细而弯曲的喙如同小铲子,时而刨开表层细沙,时而探进岩石缝隙,偶尔用爪子扒拉碎石,动作麻利又透着机灵。

没过多久,黑尾地鸦们有了新动作。它们找到食物后伸长脖子四下张望,确认安全后,各自叼起食物或草籽,有的钻进岩缝深处,有的把食物埋在植物根部松软沙土里,还有一只把草籽塞进一块碎石凹陷处,再用细沙轻轻盖住。

蹲在一旁的马鸣轻声解释:它们找的植物根茎、草籽、昆虫乃至老鼠,都是维持生命的关键能量源。而藏粮行为,是冬季缺少食物时,它们应对荒漠环境的生存智慧。

荒漠里食物来源不稳定,一场风沙可能就会掩埋觅食地,所以它们会把食物分散藏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地点,且对藏粮点记忆准确,哪怕过一两个月,也能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找到。

拥有和骆驼一样的“抗旱能力”

“分类学上黑尾地鸦属于雀形目鸦科地鸦属,是地鸦属中颇具代表性物种。”马鸣说。

观鸟多年,他曾著书《荒漠地鸦》,专门从“播种大自然”的视角,书写这类荒漠鸟类与生态的羁绊。

黑尾地鸦通常在新疆干旱区域活动,是荒漠“探险家”,多栖息在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开阔多岩石荒漠及灌丛中,但数量稀少,分布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一对。

在马鸣眼中,黑尾地鸦是沙漠“探险家”,有着和骆驼一样的“抗旱能力”。

他分析,它们生活在荒漠地带,很少能喝到地表水,主要依靠食物中的水分存活:啃食植物根茎能汲取汁液,捕食虫子能获取体液,沙漠里只要有零星积雪,就能安然度过旱季。这种生存模式和能力,值得深入探究。

“鸦科动物大多聪明,黑尾地鸦也不例外。”马鸣侧耳倾听着沙丛中传来的清脆鸣叫,那声音像银铃在空旷戈壁上轻轻晃动,传出很远。

荒漠生态的“守护者”

聊起与黑尾地鸦相关经历,“天天”瞬间来了精神。他一边比划一边回忆:前不久在这片戈壁,曾见过一场“以小斗大”的精彩对峙。

当时,一只红隼突然从天上俯冲下来,目标是一只正在觅食的黑尾地鸦。那只地鸦一点不慌,猛地压低身子贴地疾跑,速度快得惊人,红隼几次盘旋俯冲都被躲开,它偶尔还会回嘴还击,最终成功脱身。

黑尾地鸦的翅膀短而圆,不适合长时间高飞,这让它们进化出了贴地疾跑的本事,最快速度每小时30公里。凭借熟悉地形,逃出生天。

“黑尾地鸦嘴巴又尖又长,遇见猛禽也不怵。”马鸣补充道。

谈及生态价值,马鸣说,黑尾地鸦也是荒漠生态的“守护者”。它们和粉红椋鸟在草原、绿洲捕食蝗虫控制虫害一样,在荒漠里捕食小型虫类,能减少害虫对荒漠植被的破坏。更为关键的是,它们藏草籽的行为无意间成了“播种者”,这些种子约40%能在次年春天发芽。

要知道,荒漠植被生长慢、繁殖难,这份“播种”作用,对改善荒漠植被、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不过它们生存也面临挑战。一次能见到一个黑尾地鸦小群体,非常罕见,这说明这片戈壁的生态还保持着较好状态。”马鸣坦言,黑尾地鸦的栖息地十分脆弱。荒漠生态本就敏感,一旦因过度开发、胡杨林退化导致栖息地碎片化,它们的觅食和繁殖会受到影响。

他呼吁,保护黑尾地鸦首先要守护好它们的栖息地,避免人为干扰,科学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

多说一句

保护“沙漠精灵”守护荒漠生态

这是我第一次跟随鸟友深入达坂城戈壁荒滩观鸟,夕阳下黑尾地鸦远去的身影,成了我此行最深刻的印象。

当那几只土黄色的小生灵扑棱着翅膀飞向土丘,渐渐与戈壁融为一体时,我和鸟友们一样,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久久不愿挪步,生怕打扰了它们。

此前只在资料里见过的“沙漠精灵”,此刻鲜活地展现在眼前:它们用尖喙刨沙觅食的灵巧,分散藏粮时的警惕,甚至面对猛禽时的机敏,都让我对荒漠鸟类有了新的认知。在这样干旱、贫瘠的环境,它们凭借着对水分的高效利用、对地形的精准把控,一代代存活下来。

每一个物种的存续,都与生态链的稳定息息相关。这场意外的邂逅,不仅让我们读懂了小生命的生存智慧,更让我们明白,这是生态健康的标志。保护它们,不仅是守护一群鸟,更是守护荒漠的生态。唯有心怀敬畏,才能让这戈壁上的生机长久延续下去。(江斌伟)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