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4年9月15日清晨,朝鲜平壤城头的薄雾还没散尽,清军士兵已经握紧了手中的洋枪,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对准了城外的日军阵地。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守城战,会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从“稳赢局”变成“耻辱局”——1.5万吃饱喝足、弹药管够的精锐清军,守着固若金
1894年9月15日清晨,朝鲜平壤城头的薄雾还没散尽,清军士兵已经握紧了手中的洋枪,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对准了城外的日军阵地。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守城战,会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从“稳赢局”变成“耻辱局”——1.5万吃饱喝足、弹药管够的精锐清军,守着固若金汤的坚城,居然被1.6万里迢迢赶来、饿到一天只能啃俩饭团的日军,打得全线溃败!
更让人气到吐血的是,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清军主将叶志超居然吓破了胆,腿一软下令全军撤退。那哪里是撤退啊,分明是把1万多条人命扔在地上让人随便踩!近6000名最精锐的淮军士兵,没战死在守城的炮火里,没牺牲在对攻的刺刀下,反而窝窝囊囊地死在了逃跑的路上,被日军追着屁股砍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1.5万精锐为何挡不住疲惫之师?叶志超到底有多怂?这场溃败背后,藏着多少让人揪心的细节和历史的教训?今天咱们就把这页屈辱的历史翻开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这场“天胡开局”的守城战,是怎么被一个怂货主将,彻底搞砸的!
1、甲午风云起:平壤成必争之地,清军集结1.5万精锐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一年,日本明治维新已经搞了26年,国力蒸蒸日上,早就觊觎着朝鲜和中国的领土;而清朝虽然搞了30年洋务运动,建了北洋水师,买了洋枪洋炮,看似兵强马壮,实则外强中干,官场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
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成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日军先是借“东学党起义”之机,强行派兵进入朝鲜,随后又突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甲午战争。而平壤,作为朝鲜半岛的政治、军事中心,地势险要,城墙高大坚固,是清军在朝鲜的重要据点,也是阻挡日军北上的关键防线。
清政府深知平壤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部队,驰援平壤。这次调集的军队,可不是什么杂牌军,而是李鸿章一手打造的淮军主力,堪称当时清朝最能打的部队!
咱们来看看清军的“豪华配置”:
• 兵力:总共有1.5万人,分别由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四位将领率领,加上主将叶志超,五路大军齐聚平壤,兵强马壮。
• 装备:清军装备了大量先进的洋枪洋炮,包括德国毛瑟步枪、英国恩菲尔德步枪、法国哈奇开斯机枪,还有数十门克虏伯大炮、格鲁森速射炮,弹药储备充足,足够打一场持久战。
• 后勤:平壤城内粮草充足,清军士兵每天都能吃饱饭,还有肉吃,相比之下,日军的后勤简直惨不忍睹。
• 地形:平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墙高达10米,厚达5米,城墙上布满了射击孔和炮台,易守难攻,堪称“固若金汤”。
而日军这边呢?简直是“惨不忍睹”:
• 兵力:日军总共调集了1.6万人,分成四路,分别从不同方向进攻平壤。看似人数比清军多一点,但长途奔袭让他们疲惫不堪。
• 后勤:日军从日本本土出发,经过海运到朝鲜,再长途跋涉1.6万里,赶到平壤城下。一路上补给线拉得太长,粮食和弹药都严重短缺,士兵们每天只能吃两个饭团,有时候甚至连饭团都吃不上,只能靠挖野菜、抓老鼠充饥。
• 装备:日军的装备虽然也不错,但比清军还是差了一截,尤其是火炮数量和威力,远不如清军的克虏伯大炮。
• 状态:经过长途跋涉,日军士兵个个疲惫不堪,很多人脚上磨起了水泡,还有不少人得了痢疾、脚气等疾病,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时的清军士兵,一个个士气高昂,都觉得这场仗稳赢。有士兵在日记里写道:“日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粮草不济,而我军以逸待劳,装备精良,坚守坚城,此战必胜!” 就连主将叶志超,一开始也信心满满,在给李鸿章的电报里说:“平壤城防坚固,兵力充足,日军虽众,但疲敝之师,不足为惧,臣定能守住平壤,重创日军!”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场“天胡开局”的守城战,最后会变成一场耻辱的溃败。而这一切的根源,都要归咎于清军主将——叶志超。
2、主将叶志超:早年“猛将”,为何沦为“怂货”?
说起叶志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草包。但实际上,叶志超早年可不是这样的,他曾经也是个能打硬仗的“猛将”。
叶志超,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838年,家里是农民,从小就跟着父亲种地。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叶志超加入了淮军,跟着李鸿章南征北战。他作战勇猛,不怕死,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很快就从一个普通士兵提拔成了将领。
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他率领部队追击捻军,在河南汝宁遇到了捻军的主力。当时捻军人数是清军的三倍,叶志超毫不畏惧,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身中数枪,依然坚持战斗,最后终于击溃了捻军。李鸿章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冠三军,可堪大用”。
凭借着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功,叶志超一路升迁,历任正定镇总兵、直隶提督等职,成为了淮军的重要将领。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的“猛将”,到了甲午战争时期,竟然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怂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 贪图享乐,腐化堕落:随着地位的升高,叶志超越来越贪图享乐,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训练、带兵打仗。他在天津的府邸豪华无比,妻妾成群,每天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他还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士兵们对他十分不满,士气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 缺乏远见,畏敌如虎:叶志超虽然打过不少仗,但都是镇压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和外国列强的军队交过手。他对日军的战斗力一无所知,只知道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心里早就犯了怵。在平壤之战前,他就多次给李鸿章发电报,说日军如何强大,请求朝廷增兵,甚至还想放弃平壤,退守鸭绿江。
• 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安危:叶志超这个人,极度自私自利,凡事都以个人安危为重。他之所以愿意担任平壤之战的主将,并不是想为国效力,而是想趁机捞取更多的功名和财富。一旦遇到危险,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指挥军队作战,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
就这样,一个曾经的“猛将”,在贪图享乐和自私自利的腐蚀下,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畏敌如虎的“怂货”。而让这样一个人来担任平壤之战的主将,无疑为这场战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血战平壤:三路日军被打退,胜利就在眼前
1894年9月15日凌晨,平壤之战正式打响。日军分成四路,对平壤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 第一路:由大岛义昌率领,进攻平壤城南的船桥里;
• 第二路:由野津道贯率领,进攻平壤城西的普通江;
• 第三路:由立见尚文率领,进攻平壤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
• 第四路:由佐藤正大率领,进攻平壤城东的大同江。
日军的进攻十分猛烈,炮火密集,士兵们一个个像疯了一样,冒着清军的炮火往前冲。可清军士兵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先进的武器,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进攻。
咱们先来看城南的船桥里之战。这是平壤之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日军大岛义昌部共有3600人,他们架起浮桥,试图渡过大同江,进攻船桥里的清军阵地。清军将领马玉昆率领2000名士兵,早已在船桥里布下了防线。
当日军的浮桥刚架到一半时,马玉昆下令开火。顿时,清军的火炮和机枪一起轰鸣,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日军。日军士兵纷纷中弹倒下,浮桥被打得千疮百孔。可日军并没有退缩,他们一次次架起浮桥,一次次发起冲锋。
马玉昆身先士卒,亲自站在阵地上指挥战斗。他挥舞着大刀,大声喊道:“兄弟们,杀贼报国的时候到了!让小日本看看咱们淮军的厉害!” 清军士兵们受到鼓舞,一个个奋勇杀敌,有的士兵甚至跳出战壕,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这场战斗打了整整五个小时,日军先后发起了八次冲锋,都被清军打退了。日军伤亡惨重,死伤超过1000人,大岛义昌本人也被清军的子弹打伤了大腿,不得不下令撤退。船桥里之战,清军大获全胜!
再来看城西的普通江之战。日军野津道贯部共有4000人,他们试图渡过普通江,进攻平壤城西的清军阵地。清军将领卫汝贵率领3000名士兵,在普通江沿岸布下了防线。
日军的进攻同样猛烈,但清军的防守也十分顽强。卫汝贵下令炮兵猛烈轰击日军的阵地,同时让步兵躲在战壕里,等日军靠近了再开火。日军士兵在渡江过程中,遭到了清军的猛烈打击,很多人被淹死在江里,还有不少人被清军的子弹打死。
这场战斗打了四个小时,日军死伤超过800人,始终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野津道贯见久攻不下,士兵们疲惫不堪,粮草也快耗尽了,不得不下令撤退。普通江之战,清军也取得了胜利!
然后是城东的大同江之战。日军佐藤正大部共有2400人,他们试图进攻平壤城东的清军阵地。清军将领丰升阿率领1500名士兵,在大同江沿岸布下了防线。
日军的进攻相对较弱,因为他们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南、城西和城北。清军士兵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先进的武器,轻松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佐藤正大见进攻无效,不得不下令撤退。大同江之战,清军再次获胜!
短短几个小时内,日军的四路进攻,就被清军打退了三路。只剩下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此时的平壤城,虽然城北的战斗还在继续,但整体局势对清军十分有利。日军三路溃败,伤亡惨重,士气低落,而清军士气高昂,弹药充足,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彻底击溃日军,取得平壤之战的胜利。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城北的牡丹台失守了!
4、悬念迭起:牡丹台失守,一小股日军摸进玄武门,主将该如何抉择?
城北的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控制着玄武门的入口,是平壤城防守的重中之重。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领2000名士兵,驻守在牡丹台和玄武门。
日军立见尚文部共有3000人,他们深知牡丹台的重要性,于是集中了所有的炮火,对牡丹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日军的炮火十分密集,牡丹台的城墙被打得千疮百孔,清军的炮台也被摧毁了好几座。
左宝贵是清军将领中少有的血性汉子,他深知牡丹台一旦失守,平壤城就危险了。于是,他亲自登上牡丹台,指挥士兵们抵抗日军的进攻。他穿着黄马褂,戴着红顶子,站在炮台最高处,大声喊道:“兄弟们,牡丹台是平壤的门户,绝不能失守!我们要与牡丹台共存亡!”
清军士兵们受到左宝贵的鼓舞,一个个奋勇杀敌。可日军的进攻实在太猛烈了,清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左宝贵身中数枪,鲜血染红了黄马褂,可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最后,一颗日军的炮弹落在了他身边,左宝贵当场壮烈牺牲。
左宝贵牺牲后,清军士兵们失去了指挥,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日军趁机发起了冲锋,终于攻占了牡丹台。攻占牡丹台后,日军立见尚文部派出了一支数百人的小分队,沿着城墙摸进了玄武门。
此时的玄武门,清军士兵已经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很快,日军就攻占了玄武门,打开了平壤城的北大门。
消息传到清军主将叶志超的中军帐里,叶志超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他本来就畏敌如虎,现在听到牡丹台失守、玄武门被攻占的消息,更是魂飞魄散。
此时的平壤城,虽然玄武门被攻占,但局势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清军主力尚存:城南、城西、城东的清军部队都完好无损,兵力还有1万多人,而摸进玄武门的日军只有数百人;
• 援军即将赶到:清军的援军已经在路上,预计当天下午就能到达平壤;
• 日军疲惫不堪:日军三路溃败,伤亡惨重,粮草和弹药都严重短缺,已经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只要叶志超能够稳定军心,下令城南、城西、城东的清军部队回师增援玄武门,消灭摸进城里的日军小分队,再坚守到援军赶到,平壤之战依然有胜算。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叶志超此时已经吓破了胆,他根本没有心思指挥军队反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跑!
那么,叶志超会不顾部下的劝阻,执意下令撤退吗?他的这道命令,会给清军带来怎样的灾难?近1.5万清军精锐,会因为他的懦弱而全军覆没吗?
5、临阵脱逃:主将吓破胆,一道命令毁全局
叶志超在中军帐里,吓得浑身发抖,坐立不安。他对着身边的参谋人员大喊:“完了完了,牡丹台失守了,玄武门被攻占了,日军马上就要进城了,我们快跑吧!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参谋人员们纷纷劝阻:“大人,不能跑啊!虽然玄武门被攻占了,但我军主力尚存,只要我们下令回师增援,一定能把日军赶出去!而且援军马上就到了,我们再坚持一下,就能胜利了!”
将领马玉昆也急匆匆地赶到中军帐,对叶志超说:“大人,城南的日军已经被我们打退了,我愿意率领部队回师增援玄武门,消灭进城的日军!请大人下令!”
将领卫汝贵也说:“大人,城西的日军也被我们打退了,我也愿意率领部队回师增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守住平壤!”
可叶志超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劝阻了,他像疯了一样,大喊道:“你们懂什么!日军太厉害了,我们根本打不过他们!再不走,我们都要变成日军的俘虏了!”
说完,叶志超不顾部下的反对,当场写下了撤退命令,盖上了自己的大印,然后对传令兵说:“立即把命令传下去,全军放弃平壤,连夜撤退,退回鸭绿江!”
马玉昆和卫汝贵等人见叶志超执意要撤退,都急得直跺脚,可他们也没有办法,毕竟叶志超是主将,军令如山,他们只能服从命令。
可叶志超的这道撤退命令,简直是一场灾难!他没有制定任何撤退计划,没有安排掩护部队,也没有规定撤退路线,只是让全军士兵各自突围,退回鸭绿江。
更让人愤怒的是,叶志超为了自己能够安全逃跑,竟然下令炸毁平壤城的粮仓和弹药库,烧掉了所有的粮草和弹药。他还让士兵们脱下军装,扔掉武器,扮成老百姓的样子逃跑。
这样一来,清军士兵们彻底陷入了混乱。他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也不知道该如何逃跑。有的士兵跟着叶志超往鸭绿江方向跑,有的士兵则四处乱窜,还有的士兵干脆放弃了逃跑,留在城里向日军投降。
而日军这边,本来已经疲惫不堪,伤亡惨重,正准备撤退。可他们突然发现,清军竟然放弃了抵抗,开始四处逃跑。日军将领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没想到清军会如此不堪一击。
于是,日军将领们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发起追击。日军士兵们虽然疲惫,但看到清军逃跑,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像饿狼一样,追着清军士兵砍杀。
一场原本可以获胜的守城战,就这样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6、溃败惨状:6000精锐死于奔逃,耻辱刻进历史
夜幕降临,平壤城外的道路上,到处都是逃跑的清军士兵。他们没有武器,没有粮草,没有指挥,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而日军则跟在他们身后,一边追一边砍杀,惨叫声、哭喊声、求饶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咱们来看看这场溃败有多惨烈:
• 自相践踏:清军士兵们为了逃跑,互相推搡、踩踏,很多士兵不是被日军杀死的,而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有士兵回忆道:“当时天黑,看不清路,只能跟着前面的人跑。突然有人摔倒了,后面的人来不及刹车,就踩着他过去了。我看到很多人被踩得血肉模糊,太惨了!”
• 掉入陷阱:日军在清军逃跑的路上,挖了很多陷阱,还设置了路障。很多清军士兵不小心掉入陷阱,被日军活活打死。还有的士兵被路障绊倒,后面的日军赶上来,一刀就砍下了他们的脑袋。
• 渡河淹死:清军要退回鸭绿江,必须渡过大同江。当时天色漆黑,江水湍急,很多清军士兵不会游泳,却还是拼命往江里跳,结果被江水淹死。还有的士兵虽然会游泳,但被日军的子弹打死在江里,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 被俘被杀:很多清军士兵因为跑得太慢,被日军追上俘虏。日军对待俘虏十分残忍,他们要么当场把俘虏杀死,要么把俘虏押回日本,当作奴隶使唤。
叶志超作为主将,跑得比谁都快。他骑着一匹快马,带着几个亲信,一路狂奔,根本不管手下士兵的死活。据说,他在逃跑的路上,为了减轻负担,竟然把自己的行李和武器都扔掉了,甚至还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生怕被日军认出来。
这场溃败,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平壤城外的道路上、江水里,到处都是清军士兵的尸体,惨不忍睹。
根据史料记载,平壤之战,清军总共伤亡近6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死于逃跑的路上。而日军仅仅伤亡1600多人。清军不仅丢失了平壤城,还损失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元气大伤。
而叶志超,一路狂奔,只用了两天时间就逃回了鸭绿江对岸的中国境内。他回到国内后,不仅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向李鸿章谎报军情,说自己在平壤之战中“奋勇杀敌,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叶志超临阵脱逃的真相很快就被揭露了。马玉昆、卫汝贵等将领纷纷向李鸿章上书,揭发叶志超的罪行。朝廷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叶志超革职查办,押解回京,判处死刑。后来,由于李鸿章等人的求情,叶志超的死刑被改为流放新疆。
可就算是这样,也无法挽回平壤之战的失败,更无法弥补近6000名清军士兵的生命损失。这场溃败,成为了甲午战争中最耻辱的一页,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让人痛心的一场战役。
7、历史反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平壤之战的失败,给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它不仅让日军占据了朝鲜半岛,打开了进攻中国本土的门户,还让清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纷纷看出了清朝的虚弱,开始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
而这场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清军有一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主将——叶志超。正如古人所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支军队,哪怕装备再好,人数再多,一旦遇到一个懦弱无能、贪生怕死的主将,终究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平壤之战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 主将的重要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士兵的素质和装备的水平,更取决于主将的能力和担当。一个有骨气、有担当、有谋略的主将,能够带领军队克服困难,赢得胜利;而一个懦弱无能、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主将,则会把军队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军队的士气:士气是军队的灵魂,没有士气的军队,就像没有灵魂的人,根本没有战斗力。叶志超的临阵脱逃,严重打击了清军的士气,让清军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信心,最终导致了溃败。
• 国家的腐败:叶志超之所以会从一个“猛将”变成一个“怂货”,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腐败。官场的腐败让他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军队的腐败让他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导致士兵们对他不满,士气低落。一个腐败的国家,不可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平壤之战的耻辱,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依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曾经的伤痛和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有一批有骨气、有担当、有谋略的将领;而要培养这样的将领,就必须有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一个廉洁的政府。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耻辱,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在战场上的士兵们。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教训,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支强大的军队,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8、后世影响:平壤溃败敲响警钟,甲午战争改变中国
平壤之战的溃败,不仅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敲响了清朝灭亡的警钟,也让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意识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首先,平壤之战的溃败,让日军彻底占据了朝鲜半岛,打开了进攻中国本土的门户。随后,日军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东北,先后攻占了九连城、安东、大连、旅顺等重要城市。在旅顺,日军制造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杀害了近2万名中国平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其次,平壤之战的溃败,让清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此之前,清朝虽然已经衰落,但在国际上依然被视为一个大国。可平壤之战的溃败,让列强们看清了清朝的虚弱,纷纷加紧了瓜分中国的步伐。此后,列强们先后强迫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量的领土,赔偿了巨额的赔款,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再次,平壤之战的溃败,让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清朝的腐败和无能,已经无法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各种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相继爆发。这些运动虽然有的失败了,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们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平壤之战的溃败,也让中国的军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清朝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军队的落后状况。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进行军事改革,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这些改革虽然没有能够挽救清朝的灭亡,但为中国现代军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平壤之战的耻辱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一批有骨气、有担当、有谋略的将领;就必须有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一个廉洁的政府。
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耻辱,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在战场上的士兵们。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教训,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支强大的军队,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平壤之战的故事,虽然充满了耻辱和遗憾,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血性和骨气。左宝贵等将领的壮烈牺牲,马玉昆等将领的奋勇杀敌,还有那些虽然逃跑但依然热爱祖国的士兵们,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奋斗下去!
来源:历史科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