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擘画发展新图景 书写奋进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9:31 1

摘要:这片资源富集、文化深厚的土地,正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之于行,加快“一中心一样板两区”建设,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发展新局面中谱写曲靖新篇章。

曲靖中心城区航拍。本报通讯员赵会全摄

重机印象创意园筑梦工场。

麒麟区政务服务中心。本报通讯员赵会全摄

新发村村民在基地培育菌棒。本报记者隋鑫摄

富源县后矿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本报记者隋鑫摄

初冬的曲靖,从产业园区到项目工地,从城市街巷到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激荡着奋进的旋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曲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片资源富集、文化深厚的土地,正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之于行,加快“一中心一样板两区”建设,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发展新局面中谱写曲靖新篇章。

上午8时,曲靖市麒麟区文华街道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直播基地里,“90后”、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阿华已架好设备,镜头前,一饼饼普洱茶饼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在家门口做主播,既能推广家乡茶,每月还能挣4000多元。”阿华的指尖划过直播后台的订单数据,脸上的笑意藏不住。近日,记者深入曲靖一线,看到从产业园区到古镇街巷,从城市集市到乡村民宿,全会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具体实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民生福祉的生动答卷。

“一中心一样板两区”绘就发展蓝图

走进曲靖经开区,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之一,这里正加速聚集要素资源,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我们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千亿级产业,园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产业链关键企业落户。交通枢纽、物流网络、城市更新等项目同步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座更具吸引力、辐射力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在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河畔奏响。在腊者布依村寨,各族群众共同经营民宿,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表演织布、刺绣等传统技艺。“我们通过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打造‘一寨一品’特色业态,让绿水青山变成致富靠山。”乡干部介绍,今年国庆假期,村寨接待游客上万人,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曲靖以“珠源石榴红”品牌为抓手,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后,正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目前已建成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1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情感认同。

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临江社区的“重机印象”创意园内,曾经的机床厂老厂房被改造为集咖啡馆、文创商店、研学基地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我们保留原有风貌和工业元素,植入文旅、科创业态。在刚过去的国庆咖啡节期间,园区8天吸引游客26.5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724万元。目前,园区日总营收达17万元,年收入预计达6200万元。”临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丽芳介绍,目前园区已成功吸引75家商户入驻,创造就业岗位580个,累计接待客流近10万人次。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云南博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持续科技创新,正快速成长为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标杆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部经理高启介绍,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不仅建成了国家级的雨生红球藻种质选育保藏库,更构建了“生产一代,选育一代,储备一代”的领先藻种选育体系。截至目前,博欣生物已成功选育47株优质藻种,取得76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

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样亮眼。总投资10余亿元的云南曲靖呈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250毫米优特带钢项目以绿色智造为引领,成为撬动曲靖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曲靖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曲靖云铝淯鑫铝业有限公司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驰宏锌锗等企业获评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红日东升10.6万吨新型物理法制晶硅项目在今年入选国家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截至目前,曲靖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低碳正成为曲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烟火深处见温情共享发展新成果

集市的烟火气里藏着民生温度。每逢周三、周六,曲靖南城建材城内,80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个被称为“南城乡街子”的集市,已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打卡地,单日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从曾经的闲置空间到如今的经济热土,这一转变始于2023年8月。益宁街道与水寨社区借助城市更新契机,盘活建材城内的闲置巷道,将其打造为集农产品交易、特色美食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市场,市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实现爆发式增长:摊位从最初的90余个迅速扩张至800余个,带动1000余人创业就业。

夜幕下的“益·家”商圈驿站暖意融融。晚上8时,花柯社区商圈的驿站里依然灯火通明,外卖员张师傅正用免费充电桩给电动车补电,旁边的休息区里,几名快递员正翻看报纸。自运营以来,这个驿站已服务新就业群体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商铺夜间营业额增长30%,成为连接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的暖心桥梁。

在越州镇潦浒古镇,30余家制陶工坊沿街道分布,传承人正在教游客拉坯、上釉,窑火通明的场景重现了“九街十八巷,巷巷陶烟香”的历史盛景。

“我们依托省级‘十四五’文化旅游业规划,潦浒古镇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陶瓷文化创意园概念性规划,建成陶瓷一条街、文化景观4组9个、陶瓷博物馆2个及文化墙2400余平方米,实现从‘制造陶瓷’向‘文化陶瓷’的华丽转身。”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人员超2000人,年产值突破5亿元。本报记者张雯

2024年以来,曲靖市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抓手,创新推行“三级联动”抓统筹、“四种模式”招小商、“四项机制”强保障的“344”工作模式,盘活闲置厂房、车间、土地等资产,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三级联动

织密就业保障网

在沾益区龙华街道,云南瑞恒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家门口务工车间”的标杆项目,生动展现了曲靖市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成效。公司成立仅数月就吸纳8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推出“宝妈班”“弹性岗”等人性化管理模式,让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曲靖市以市级统筹抓,县级直接抓,部门联动抓三级联动,全链条织密责任体系。市级层面,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作为书记领办项目,组建工作专班,推动政策、力量、资金统筹。县级层面,为企业开展“一站式”“上门式”服务,通过在县城“办车间”、在乡村“办小厂”、在家庭“办作坊”等方式,满足就业需求。部门层面,统筹人社、农业、财政等部门力量支持车间建设。

通过三级联动机制,曲靖市让就业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全市352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照亮了5.4万群众的“就业路”。这些散布在社区乡村的就业站点让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又顾家”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四种模式

盘活闲置资源

在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里,村民通过从基地领棒、学技术,再到带回自家庭院种植的方式获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为当地创造56个长期岗位,带动日均70余人灵活就业。

曲靖市创新推行承接东部企业产能转移、推动现有车间增量扩容、回引本土能人返乡办厂、依托融资服务信用平台扶持创业“四种模式”,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机。

回引本土能人返乡创业蔚然成风。富源县逐村摸排在外经商能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叩门招商”,引进10余家企业回乡投资,吸纳1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在富源县胜境街道后矿社区,曾经沉寂的矿区正焕发新的生机。原后所煤矿52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通过引进亿富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构建起“家门口务工车间”聚集区,累计带动3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出台《‘招小商’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谋发展。”富源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加稳说。居民田丽对如今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这里离家近,时间自由,能安心陪伴家人。”

四项机制

破解就业难题

在马龙区月望乡的“零工驿站”,工作人员运用“云表通”平台为企业和劳动力“牵线搭桥”。月望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根据人员技能特长进行精准分类,企业需要用工时,系统可以精准筛选推送合适的劳动力资源。”

截至目前,月望乡“零工驿站”已对辖区内54家农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及9300余名农户劳动力信息进行标记。在蓝莓采摘旺季,月望乡通过平台精准调配1200余名采摘工,以数智赋能实现了企业用工不愁、群众务工不忧、稳定增收不愁三方共赢。

曲靖市创新建立“四项机制”,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动态监测破解就业难,全市对38万余名脱贫劳动力、近11万易地搬迁劳动力等实现动态监测,返乡回流再就业率达96.4%。麒麟区、经开区开展“AI+就业”试点,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圈”。

精准培训破解“用工难”,创新“11131”定制就业服务机制,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让务工人员上得了岗、干得了活,推动务工群众和用工企业双向奔赴。帮扶企业破解“发展难”,以政银企保担对接、降本增效提质、企业用工对接等“9个助企活动”为抓手,协助企业做好厂房选址、项目建设、招工管理等工作,让企业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

本报记者隋鑫

曲靖市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通过数据赋能减负、矛盾源头化解、多元协同共治,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治理向“数字智理”转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据赋能为基层“卸包袱”

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官坡社区,智慧门禁伫立,高清摄像头全天运转。这个常住人口8600余人的社区,通过571套智慧门禁、620个高清摄像头,构建起“地面巡查、空中监视、数字门禁、手机预警”的立体防控网络。

“过去靠人工摸排,治理难度很大。”社区党委书记陈艳玲说。为此,社区投入300余万元推进智慧化建设,实现重点区域智能设备全覆盖。如今,智能前端每日采集数据千余条,形成精准管控数据库,配合AI摄像头、烟雾感应器等设备,实现警情与火情自动识别和智能预警,基层治理真正从“人海战术”转向“绣花功夫”。

智慧治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社区安防上,更改变了基层工作方式。面对基层干部长期被表格填报消耗精力的困境,曲靖市以党建引领,依托“云表通”马龙区试点,通过精简报表、整合数据,让基层干部从“围着表格转”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成效是显著的,“云表通”工作专班推进“三个一批”改革,将市级27家行业部门报表由859张精简至165张,精简率达80.8%。马龙区探索“5634”模式,旧县街道九龙社区整合634名房东、615家商户信息,构建精准治理网络;月望乡为54家企业和9300名劳动力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实现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全面提升。

源头治理筑牢平安“防火墙”

曲靖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富源县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342”工作机制,坚持“四级联防”,按10户为单位设立“睦邻微格”,配备“吹哨人”担任基层治理的“前哨眼睛”。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吹哨人”5分钟内抵达现场开展先期处置,小组干部10分钟内抵达,村干部30分钟内到位,辖区民警30分钟内赶到,形成环环相扣的处置链条。

在后所镇杨家坟村,这一机制得到深化运用。村级巡回调解专班创新“四见”工作法,通过见人见事见物见地点开展现场调解,并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有效破解多起历史遗留纠纷。

傍晚时分,沾益区炎方乡炎方村党总支书记顾华芳接到当天第三起纠纷调解任务,她立即与网格员赶赴现场。“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最影响邻里和睦,”走在乡间小路上,顾华芳说,每次看到矛盾化解、村民握手言和,就觉得这份辛苦特别值得。

沾益区构建党委领导、政法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通过实施积分激励机制,变固定补助为积分激励,网格员通过基层治理App上报矛盾纠纷,系统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赋分,有效激发了基层活力。

曲靖市正通过源头治理创新,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曲靖绽放绚丽光彩。

多元共治绘就治理“同心圆”

曲靖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探索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马龙区九龙社区创新“网格+社会力量”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全科网格”体系。社区划分7个网格,配备28名专责兼职网格员,让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联用、问题在网格联治。

此外,社区吸纳由房东组建的“房东服务网格员”,通过“查、看、听、问”点对点收集民意,实现异常情况主动询问、主动调解、主动报告。同时整合商户群体参与治理,构建“商会+社区+企业”融合模式,整合多元治理力量实现24小时治理全覆盖。

麒麟区构建起“1+11+N”联动模式,由政法委牵头,公安、法院、检察院等11个部门常驻,群团联盟等根据需要“随驻”,实现解纷“只进一道门”。寥廓街道打造“基层+专业+部门”三维队伍,组建78人专业调解队伍,成立6个行业性调委会,引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周二律师值班日”等专业力量,形成复杂矛盾处置合力,实现矛盾一站办结。

通过党组织引领,曲靖市成功将各方力量凝聚成基层治理的最大合力。多元主体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各展所长,共同绘就了生动温暖的治理“同心圆”。

本报记者隋鑫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