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左边张望,山坡上一片竹林,被秋雨刷洗得翠绿欲滴。山坡下,两栋别致的连廊灰砖建筑矗立。沙田溪村是黄自元(1837年-1918年)的故里,为纪念他而设立的书法陈列馆就在此处。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灰色的建筑仿佛洇出了湿润的墨色。
位于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的黄自元书法陈列馆。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黄自元书法陈列馆展示的作品。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刘瀚潞
下了平洞高速口,车辆平稳地驶入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张清癯的面容——那是村中建筑外立面所彩绘的清末书法家、“字圣”黄自元的形象。
向左边张望,山坡上一片竹林,被秋雨刷洗得翠绿欲滴。山坡下,两栋别致的连廊灰砖建筑矗立。沙田溪村是黄自元(1837年-1918年)的故里,为纪念他而设立的书法陈列馆就在此处。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灰色的建筑仿佛洇出了湿润的墨色。
他的字,是当时的“模范”
“闭户自精开卷有益,垂露在手清风入怀。”一副带着书香的对联把我们引入馆内。
馆内一楼,是自元书屋。6000册图书涵盖政治、文学、艺术、少儿、农技等门类,随时欢迎村民借阅。书屋一角设有黄自元书法艺术专柜,黄自元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临本)、《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临本)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黄家是当地望族、书香门第。黄自元祖父黄德濂,致力于经世之学,后历任山西、云南等地知府。其父黄渥天,精诗文,擅书画。相传黄自元自幼跟随祖父黄德濂学习书法,在习字初始,多承其家学。
随手取阅黄自元的字帖,可知他尤以楷书名世。黄自元楷书初学颜体,取其线条,后学柳公权,取其结构,再学欧体,取其中宫紧凑,形成了结构严谨、笔力雄强、章法疏朗、气韵端庄的独特风格。尽管楷书法度森严,但黄自元楷书形成了个人风格,自成一派,取诸家之长,得当朝者喜爱。
走上二楼,即是黄自元书法陈列馆。在这里,观众可以跟随布展,详细了解“字圣”的生平。黄自元是“学霸”,清同治七年(1868年),29岁的他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村党支部书记黄勇华指向一方半人高的牌匾,上以擘窠大字书“榜眼”二字。“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黄勇华笑说,这块匾额是在黄自元已倾颓的老宅门楣上发现的,是由当时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多位高官联合赠予。此外,黄自元家族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他的父亲、祖父以及堂伯皆中进士。
同治皇帝生母去世,黄自元奉诏进宫书写《神道碑》。他跪地悬腕,依然不动如山,将字写得端庄俊美。皇帝见此,御赐“字圣”美名。一时间,黄自元的楷书成为社会通用字范,甚至是科举考试的书法标准。
他实业家的身份,少有人提及
作为书法艺术的展示和传承平台,陈列馆不仅展示了黄自元的书法作品,还在一旁开辟了书法体验区。在体验区的长桌之上,几本黄自元临摹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摆放整齐。
“字形结构何以为美”是书法形式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一本全面研究和剖析汉字结构的组合规律,再总结归纳出有九十二种汉字书写结体的方法的书。它既是相对完整实用的法帖,也是初学者书法学习的参考范本,对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正是黄自元的临摹使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广为传播,使之成为当时的课徒蒙本,广泛影响了后世书家。
陈列馆完善的设施,使得沙田溪村的知名度持续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书法文化。目前,沙田溪村邀请知名学者和书法家定期驻场,面向村民和前来研学的学生开设书法培训班、讲述黄自元生平。
黄自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和实业家。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委派黄自元参与筹办机器制造公司“宝善成”,“长沙的第一盏电灯就是由他创办的企业点亮!”黄勇华说。后来,黄自元又主讲专注于经史考据之学的湘水校经堂。
“字圣”故里的竹韵
通过连廊,来到黄自元文化服务中心的另一栋建筑。推开门,是一间宽阔的礼堂。我们立刻被礼堂一角的陈列吸引了目光。墨盒、粮票、证明票、竹制茶壶等物件被精心组合摆放着,极具时代感和烟火气。“这是我们的村史展。这里陈列的物件,大多都是村民自愿捐献出来的。”
一只带有磨损痕迹的墨盒,一本民国时期刊刻的黄自元临摹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佐证了村民练书习字之风的盛行。
而那把带有精致雕花和刻字的竹制茶壶也有讲究。“这是过去村民上山劳作时带黑茶喝的器具,由本地竹子制作。我们安化除了黑茶知名外,竹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县竹林面积超过百万亩。我们村致力于发展竹产业,通过引进竹炭加工厂、拉丝厂等,实现了对竹子的全株利用,解决了近150人的就业问题。”黄勇华说。
礼堂的另一边,则立着一块黄自元的卡通形象立牌。在这里,这位大书法家呈现出亲切的塾师模样,这是由沙田溪村与省动漫游戏协会合作设计的。他们还签署协议,将传统书法文化与现代动漫游戏相结合,共同开发设计黄自元相关文创产品、书法研学线路、竹文化体验项目,进一步丰富当地的文化旅游内涵。
根据馆内统计数据,自2024年5月份正式开馆以来,陈列馆陆续接待了国际友人、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文学创作者以及外来散客累计一万余人次,还举办了十多场各类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墨香与竹韵,为沙田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