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秦腔现代戏《根据地》接连获得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奖、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等荣誉,得到业内与观众广泛认可;当澄城面花、富平手工茶席等作品在中国-中亚峰会上作为国礼,赢得四海宾朋盛赞;当华山云海间奏响“云端音乐会”的交响旋律,一曲曲激昂的交
5年,可以改变什么?
当秦腔现代戏《根据地》接连获得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奖、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等荣誉,得到业内与观众广泛认可;当澄城面花、富平手工茶席等作品在中国-中亚峰会上作为国礼,赢得四海宾朋盛赞;当华山云海间奏响“云端音乐会”的交响旋律,一曲曲激昂的交响乐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我们清晰地看见,渭南文旅正完成一场从“资源禀赋”到“品牌价值”的华丽蜕变。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5年来,渭南依托“山、水、城、陵、红”资源优势,锚定“一市两区三地”发展定位,全面实施“1458”战略。那些散落于秦东大地的文化明珠,正在被系统性地擦亮、串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循着时光的足迹,我们看到:
舞台之上,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时代主题和重大现实题材,精心创排《根据地》《惩恶扬善小哪吒》等一批内涵丰富、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群众喜爱的文艺佳作,让群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时代脉搏。
舞台之下,以创建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进程加速,中央、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日臻完善。随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孵化中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学院相继落户,皮影戏、木偶戏等非遗技艺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与此同时,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富平长春遗址入选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蒲城桥陵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魏长城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强力推进……深埋地下的文明印记,正在被科学的保护利用唤醒,向世人讲述更加生动的渭南故事。
漫步城乡之间,全市25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中心等星罗棋布,165处“家门口”的新型文化空间如珍珠点缀,城市“15分钟基本文化服务圈”和农村“1.5小时基本文化服务圈”交织成网,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进零距”工程、戏曲进乡村、农村基层电影放映等金牌惠民活动,5年间累计开展15.6万余场,服务群众超1036.2万人次,真正让文化暖流浸润人心。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根基与前瞻的战略布局。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链”式思维擘画产业蓝图,高规格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支持渭南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标准、实施细则,吹响了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冲锋号。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南线索道顺利竣工,为山水美景再辟通途;华山景区“一票通”改革,以数智化转型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链群发展更显澎湃动能。从华旅集团的龙头引领,到华阴文旅产业园的集群效应,再到华山、中华郡等头部景区的强势带动,渭南文旅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渭南文旅还与研学、康养、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独具渭南特色的主题线路、研学产品和演艺项目,释放出“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酒香也怕巷子深。渭南深谙品牌塑造之道,坚持内修实力、外塑形象。对内,以创建高品质景区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司马迁祠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渭南市博物馆、龙门钢铁景区等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优质旅游体验成为渭南文旅最佳口碑。
对外,将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紧密结合,“万里黄河看渭南”“华山云端上的音乐会”等30余场重大活动,联动19场海内外推介会,形成强大宣传合力。借助媒体平台与交通干线的高频传播,让“黄河华山·家在渭南”的品牌知名度实现跨越式提升。
5年耕耘,硕果盈枝。2024年,渭南接待游客9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0.58亿元,这沉甸甸的数字,是无数游客用脚步投下的信任票;2025年,6条重点文旅产业链总营收预计达910亿元,千亿级产业目标近在眼前。
如今的渭南,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作为华夏山水文脉传承地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交相辉映,文旅产业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一幅“山河织锦、文脉兴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