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啥意思, 有什么说法讲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6 06:04 1

摘要:李家的老大建国,是村里顶能干的后生,一身力气,笑起来像晒场上的日头,明晃晃的。他娶了邻村的秀英,新媳妇过门那天,穿着红袄子,脸盘像刚剥壳的鸡蛋,羞怯怯的。小叔子卫东那会儿才十六,还是个半大小子,躲在人群后头偷看嫂子,被伙伴们起哄,臊得满脸通红,一溜烟跑了。谁承

李家的老大建国,是村里顶能干的后生,一身力气,笑起来像晒场上的日头,明晃晃的。他娶了邻村的秀英,新媳妇过门那天,穿着红袄子,脸盘像刚剥壳的鸡蛋,羞怯怯的。小叔子卫东那会儿才十六,还是个半大小子,躲在人群后头偷看嫂子,被伙伴们起哄,臊得满脸通红,一溜烟跑了。谁承想,建国在矿上出了事,好端端一个家,塌了天。

秀英哭得没了人形,卫东蹲在院门口,一夜之间,脊梁骨像是被抽走了,佝偻了下去。丧事办完,家里的空气就胶着住了。婆婆开始唉声叹气,眼神在秀英和卫东之间来回地瞟。村里那些“老规矩”的议论,像夏天的蚊子,嗡嗡地,赶也赶不走。

终于有一天,婆婆把两人叫到跟前,话没说出口,泪先流了下来:“卫东……你哥没了,你嫂子……这家里没个男人,日子怎么过?你们……就凑一块儿过吧,啊?”

卫东猛地抬起头,眼睛赤红,像头被困住的兽。他看了一眼旁边苍白着脸、手指绞着衣角的秀英,喉咙里咕噜一声,什么也没说,转身冲出了院子,直到半夜才带着一身河边的水汽回来。

没有婚礼,没有鞭炮,只在一天晚饭时,婆婆多炒了两个菜,把秀英的碗筷,默默挪到了卫东旁边。那顿饭,吃得像嚼蜡。秀英低着头,一粒一粒数着米饭。卫东则一直偏着头,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夜。两人的影子被煤油灯拉得老长,在墙上泾渭分明,中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他哥的影子。

日子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过了下去。卫东拼了命地干活,像是要把他哥那份也干出来。他待秀英不能算不好,吃穿用度,从不少她的,但话极少。秀英也默默地操持着家务,伺候公婆,只是脸上再难见当初那抹羞怯的红晕。他们像两头被套在同一副犁上的牛,朝着一个方向使力,却从不交流。

直到秀英生下一个儿子,那眉眼,活脱脱像他死去的大哥建国。

孩子满月那天,卫东喝了很多酒。他抱着那孩子,坐在他哥以前的屋子里,对着墙上那张模糊的旧照片,喃喃自语:“哥……你看,你儿子……我给你养着了……” 他说着,眼泪就滚了下来,大颗大颗地,砸在孩子的襁褓上。秀英站在门外,听着里面的呜咽,也捂着嘴,泪流满面。

那一刻,横在他们中间那道叫“建国”的墙,仿佛被这混合着悲伤与新生的泪水,冲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后来,秀英的妹妹玉芬也出了事。她男人开拖拉机翻进了沟里,没救过来。玉芬带着个三岁的女娃,回到娘家,整日以泪洗面。而玉芬的小姑子,那个叫春燕的姑娘,刚说了婆家,却硬是退了亲,收拾了包袱住到了哥哥家。村里人又说开了:“看吧,姐死妹填房,春燕这姑娘,仁义!”

我见过春燕一回,她正挽着袖子在院里给她侄女洗衣服,动作利索,眉眼间有一股豁出去的刚强。她嫂子玉芬坐在门槛上,呆呆地看着。春燕洗好衣服,站起身,甩了甩手上的水,走到玉芬跟前,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嫂子,别怕,这个家,我跟你一起扛。咱把妞妞拉扯大。”

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长,最后融在了一起。

我忽然就明白了老槐树下那些话的真正分量。那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老规矩”,那是苦难的生活里,人们能想出来的最笨拙,也最坚韧的法子。用一桩新的姻缘,去堵命运的窟窿;用一个活人,去填另一个死人留下的空缺。这里面有无奈,有辛酸,甚至有眼泪,但归根结底,是活下去的念头。

就像那田埂边的野草,被车轮碾过,被风雨打过,只要根还连着土,总要挣扎着,换个姿势,重新长出来。

老人言:“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和讲究吗?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哥哥去世后,弟弟(在古代家族排行中,弟可称“叔”)娶自己的嫂子为妻。姐姐去世后,妹妹(有时也指妻子的妹妹,即小姨子)嫁给自己的姐夫,填补姐姐留下的“空位”。

古人为什么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主要认为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维系家族稳定与利益。

在农耕时代,一个家庭的劳动力是生存的根本。如果哥哥去世,嫂子改嫁到外姓人家,对于原家庭来说是双重损失:既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她所生的孩子(家族的香火)也可能被带走。让弟弟娶了嫂子,就能把劳动力、孩子和财产都牢牢留在家族内部。

弟弟娶嫂子或妹妹嫁姐夫,通常不需要再支付高昂的彩礼或准备丰厚的嫁妆,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过去,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寡妇和孤儿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生存极其艰难。这种“转房婚”在客观上为她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是一种迫于现实压力的互助形式。

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老一辈观念。

女性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家族的“财产”,其生育能力和劳动力是家族资源的一部分。让这种资源在家族内部流转,被认为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最优解。它也是一种对“香火”延续的极端重视,确保家族血脉和姓氏能够稳定传承。

总之,“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旧社会特定经济基础和社会观念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在生存压力下,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幸福的价值观。

但在今天,这句老话已经过时了,我们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由、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婚姻的基础应该是爱情和自愿,而不是家族的利益计算。

来源:鸿雁深蓝在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