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7年的深秋,张巡站在睢阳城头时,没人知道他已经是生命中最后一次俯瞰这座城池。城外尹子奇的叛军像一片吞噬天地的黑潮,远远望去密不透风,仿佛天地都被他们挤得透不过气来。此刻的张巡不知道的是,他苦苦等待的王师其实已经夺回了长安,可这消息始终没能突破层层战火,
公元757年的深秋,张巡站在睢阳城头时,没人知道他已经是生命中最后一次俯瞰这座城池。城外尹子奇的叛军像一片吞噬天地的黑潮,远远望去密不透风,仿佛天地都被他们挤得透不过气来。此刻的张巡不知道的是,他苦苦等待的王师其实已经夺回了长安,可这消息始终没能突破层层战火,传到他这里。
很多人不知道,张巡其实完全可以过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他聪明绝顶,读书“一过不忘”,写文章不打草稿,为官清廉正直,做太子舍人也好,做县令也罢,都是人人称赞的能吏。他本应在开元盛世里安稳升迁,可他偏偏长了个不愿“低头”的性子,只愿和正直之人来往,对那套曲意逢迎的官场潜规则极度反感。这种性格让人尊敬,也让人担心:他这样的人,终究很难在权臣压顶的时代混得顺风顺水。
果不其然,当朝相国杨国忠恃权自重,身边所有人都劝张巡去示好,他却冷冷一句:“这是国家的灾祥。”这等硬骨头,自然不会被权贵喜欢,他马上就被发配到真源县。那地方出了名的被豪强把持,恶霸华南金横行乡里,连百姓都编歌谣取笑官府没本事。
张巡到了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华南金当场正法。连旁观者都吓了一跳,但当地百姓却第一次觉得这地方终于有了个像样的县令。要不是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改变了一切,张巡大概就会在这里做出一番政绩。
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震碎长安的那一晚,唐帝国从繁华跌入深渊。安禄山起兵,史思明响应,河朔风云骤变,被誉为“天下神都”的长安竟然被叛军直指心脏。官员们纷纷投降,张巡所在辖区的太守杨万石也跪倒在叛军脚下。张巡怒火中烧,他第一次意识到,有时候不是你想不想打仗的问题,而是时代会逼着你拿起刀。
他迅速集结民众举旗反叛,可他得到的不是同僚支持,反而听说近在眼前的雍丘县县令令狐潮已经准备向叛军跪下。百姓不愿意,于是锁死城门把他困在外面。雍丘群龙无首,于是派人来请张巡守城。
张巡一口答应,却没想到这次“答应”,会是他命运彻底的开始。
接管雍丘后不久,令狐潮带着四万叛军来报复。张巡手里只有一千精锐,可他偏偏从未怯过。**这位读兵书长大的县令,第一次真正把兵法用在了战场上。**他分队奇袭,从黑夜中杀出,叛军完全没反应过来,被冲得一败涂地。令狐潮原以为他来讨人头,结果自己差点被俘。
第二天再来攻城,张巡点火箭射得他寸步难行。几次下去,令狐潮不敢近城,于是尝试劝降。他说唐朝气数已尽,你守着座孤城,图什么?跟我投了,一起享富贵不好吗?
张巡听罢,只回了一句狠得戳心的话:
“为国而死,本就是天经地义。你弃国投敌,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的头挂在通衢之上,让后世耻笑。”
这句话不是说给令狐潮听的,而是说给自己麾下动摇的六名部将听的。第二天清晨,他在大堂悬天子像,让全军跪拜,然后当众处决了劝降的六人。这一刀砍断了所有人的犹豫,也砍定了这城的命运:不退、不降、不逃。
之后的战事愈发惨烈。箭没了,他就做草人当诱饵,让敌军自己射箭给他“补货”。粮没了,他又让五百死士突袭敌营,硬生生抢回粮草。那个草人借箭的桥段,后来被写进了《三国演义》。但历史上真正把这个战术玩得最狠的人,其实是张巡。
他每次都赢,但每次胜利都以消耗为代价。最终雍丘撑不住了,张巡只得弃城。他假意投降,让令狐潮撤军,竟然还真让对方信了。他带兵夜走,到达宁陵时,叛军才反应过来,怒追不舍。
张巡逃不了,他只能再战。他一路击退追兵,最终抵达睢阳,与许远会合。这座城市,就是他最终的战场。
后面的故事天下皆知。睢阳被围困十个月,七千守军对抗十三万叛军,城中粮尽至啖皮带,啖草根,到后来甚至——啖人。
张巡选择了把自己的肉身,变成守住长江以北的最后一堵墙。
这是历史上最凄烈的一幕:
不是战败的痛,而是忠臣被时代遗忘的孤绝。
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援军永远不到。
十月初九,睢阳最后一战。张巡披挂上阵前,只静静望了望东方。他不知道长安已经光复,不知道他的苦撑意义远超想象——他只是一个凭直觉守护大唐的县令,一个把“忠义”两个字写进骨头的人。
城破之时,张巡被俘。尹子奇问他:“你凭什么不降?”
张巡只说:“忠臣不事二主。”
此话一出,这位坚持十个月的将军被碎尸示众。叛军甚至把他的皮割下来,挂在城旁示众,以示威吓。
可历史从不善待好人,却从不忘记英雄。
多年后,唐肃宗下诏为他建祠;百姓以他为神;读书人把他写进诗里;甚至连叛军士兵都承认:
“睢阳若换他人守,十日必破;张巡守之,十月不克。”
张巡的一生,看似悲壮得毫无退路,但正是这种“无退路”的精神,让这段历史有了惊人的力量。
你若问,他值不值?
这不是给张巡的问题,是给后世的问题——
当时代压来,你愿意做令狐潮,还是做张巡?
来源:考古队炊事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