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癌,脖子先知?颈部若出现3种异常,或是癌症在靠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6 04:07 1

摘要:日常中,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身体内部器官的重大疾病排查上,却大大忽略了身体外在部位的健康信号,使得大家对脖子关注不多,但有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脖子症状,反而可能意味着癌症在靠近。

日常中,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身体内部器官的重大疾病排查上,却大大忽略了身体外在部位的健康信号,使得大家对脖子关注不多,但有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脖子症状,反而可能意味着癌症在靠近。

提及癌症两个字,总是不免让人心生恐惧。尤其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与各种检测手段的普及,加上现代人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久坐、吸烟等)的影响,使得该类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蔓延。它已不再是老年群体的专属,也不再局限于遗传高风险人群。

2025年《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研究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从1990年的900万例激增至2023年的1850万例,预计2050年将突破3050万例,增幅达60.7%。而人寿2025年上半年理赔数据显示,18-30岁人群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出险率显著上升,31-45岁女性恶性肿瘤占比高达31.84%,远超同年龄段男性。

其实,相比于外部检测仪器,我们的身体反而是更早发出异常信号的。

就比如当出现胸口疼或是心悸的时候,我们常会联想到是否是心脏出现了问题;当腹部疼痛,我们会联想到肠胃不适;当出现久咳不愈,我们则会联想倒肺部问题。

但还有一个部分发出的关键信号常常很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脖子

提到这个区域的癌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估计都是甲状腺癌了。毕竟这个形似蝴蝶的器官,本身就存在于脖子气管前侧。作为最关键的内分泌系统器官,它无时无刻的在精细调控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与能量代谢。与其他一些深藏于体腔内部的器官不同,甲状腺的位置相对表浅,这使其一旦发生病变,更容易在早期就被患者本人或医生通过触摸察觉,所以也就成为了这个部位最常见的原发癌症。

但其实脖子在我们人体生理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关键要道。在这段狭小的空间里,不仅仅有调控新陈代谢的甲状腺,还密集分布着我们的呼吸要道(气管)、消化入口(食管)、负责大脑供血的主干血管(颈动脉、颈静脉)、传递全身指令的神经网络(脊髓和神经),以及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的免疫系统网络(淋巴结)。当人体内部出现一些恶性肿瘤的时候,脖子上同样也常常会是最先出现异常的。

就比如在我们的脖子上分布着密集的淋巴结,它是人体免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但如果体内存在癌细胞,那这里也会成为最先被攻击的区域。这是因为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区域扩散的时候,最先进入的就是周围的淋巴液。

脖子上,尤其是颈深淋巴结群,位于淋巴回流的枢纽位置,成为癌细胞最容易滞留和增殖的场所。这也就使得,六成以上发生在头颈部的癌症,其首发症状并非在口腔、喉咽等原发部位,而是表现为脖子上的异常

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头颈部丰富的淋巴循环解剖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转移行为本质上是癌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斗争,癌细胞通过表达特定表面蛋白实现免疫逃逸,从而在淋巴结这个本应是免疫细胞激活的场所潜伏并繁殖。

一个看似孤立的颈部淋巴结异常,背后可能隐藏着全身性的疾病。

就拿鼻咽癌来说,从生理结构来看,鼻咽腔结构隐匿,深藏在鼻腔的后面,其原发肿瘤往往非常微小且没有什么症状。但这个部位又拥有极其密集的淋巴管网,这些淋巴管可以顺理成章的将恶性肿瘤细胞输送到脖子上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本人可能一点鼻部不适都没有,却因发现脖子上长了一个无痛性肿块而前来就诊,最终通过检查确诊为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这种“病症分离”的现象,使得脖子成为了发现鼻咽癌的重要窗口

对于来自此类疾病高发地区,或有家族史的人群而言,对脖子的定期观察与检查,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对患病部位的直接检查。

其实除了头颈部区域,脖子作为一个全身淋巴液最终回流入血的关键节点,也常常成为胃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远处恶性肿瘤的转移终点。就比如说胃癌,恶性的肿瘤细胞可能刚开始侵袭的会是胃周的淋巴结,然后沿着胸导管逆流而上,最终在左锁骨上淋巴结上定居。

当在此处发现这些来自远处器官的转移灶时,通常意味着癌细胞已经突破了原发器官,进入了全身播散的阶段,疾病往往也就已经进展到了晚期(IV期),病情变得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倍增。

所以,关注颈部异常变化,实际上是在把守一道重要的健康防线。日常生活中,这个部位如果出现了一些异常表现,那极有可能是癌症的预警。

1、颈部围度异常增粗

一般,我们健康成人的脖子围度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男性≤38cm,女性≤35cm)

如果发现衣领突然变得紧巴巴的,或是感觉脖子在短期内突然很明显的变厚了,特别是中年以后出现的这种并非全身性体重增加,而是局部进行性增粗的状况,极有可能是身体某些部位发生了病理性改变,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就比如,最常见的甲状腺癌。从外观上看,患者的脖子前面位置会出现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十分明显的凸起,就像是鼓出来一个大包一样。

用手去摸,能特别清楚的感觉到那里有硬邦邦的东西,不像周围正常的肉那么软,它和周围正常组织之间就像有个明显的分界线似的能很容易区分开

而且,随着它的不断长大,当压迫到食管时,食物在通过食管时会受到阻碍,患者可能会感觉吃东西时食物卡在喉咙处,难以顺利咽下;当压迫到喉返神经时,会影响声带的正常振动和发声功能,患者的声音可能变得低沉、沙哑,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发声。

淋巴系统肿瘤同样会引起此类异常变化,不过患者通常会是整个脖子区域均匀的变粗,没有明显的局部突起。癌细胞顺着身体里的淋巴管会流入脖子,使这里原本小小的淋巴结增生变大、变硬,最终会融合成一个粘连在一起的大硬块。

摸起来就感觉脖子上都是质地韧实,活动度差,且不易被推动的疙瘩。

同时,像在胸腔上部的纵隔内生长的肿瘤,当它们生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向上挤入脖子的根部,就会使锁骨上窝以及脖子下半部分变得异常粗壮。

还有就是当肺癌、淋巴瘤等压迫上腔静脉,患者就会出现脖子、头部的进行性水肿,这种水肿不是短暂性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最初可能只是轻微的肿胀,随着时间的延长,脖子会变得明显浮肿,皮肤紧绷发亮。同时,由于上腔静脉受到压迫,血液没有办法正常的流动,就会在静脉中积聚,使脖子的静脉血管明显的扩张,也就会出现真性、弥漫性的肿胀增粗。

所以,平时我们不妨定期做个脖子围度的小测量,具体的可以将软尺放在喉结上方2厘米左右的地方,平绕脖子一周。如果连续两周测量数据增加超过1厘米,或发现它的轮廓有明显的改变,一定要及时就医。

2、颈部皮肤颜色异常变黑

还有一部分人的脖子可能会莫名其妙的变黑,就像是总也洗不干净一样,尤其是脖颈子上。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晒得,也有老年人会觉得这只是普通的色素沉着、老年斑,不用太过在意。但如果这些黑色皮肤如果只是局限在脖子上,还是呈对称分布的,摸起来还很粗糙,那问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种情况一般在比较胖的人身上最容易出现,当身体中脂肪堆积的太多,它们会干扰正常的身体代谢,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胰腺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一来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就会异常升高,它们会与皮肤真皮层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错误的结合,发出异常的增殖信号。

它们会对皮肤产生直接的作用,刺激皮肤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还会激活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使它们大量合成黑色素并在皮肤上积累

由于脖子上的皮肤摩擦比较频繁,湿度也高,受体也就更为活跃,自然也就更容易颜色变深。

所以,当一个肥胖者如果发现自己的脖子变黑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其体内已经存在或正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严重代谢紊乱。而它们本身也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源性猝死、脑卒中)及其他多种并发症的关键诱因之一。

而如果是排除了明显的肥胖因素后,突然出现黑棘皮症,其背后隐藏恶性肿瘤的概率就非常高了,尤其是胃癌、胰腺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这些狡猾的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转化生长因子-α),其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类似,它们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同样会与皮肤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刺激角质细胞疯狂增殖和色素沉着

与良性病变不同的是,恶性病变往往突然出现,且进展非常的迅速,可在短期内迅速出现脖子颜色加深,通常呈深褐色或黑色;且范围广泛,不仅是脖子,还会快速扩展至腋窝、腹股沟、肘窝、脐部等部位;甚至累及口腔、外阴等黏膜部位

所以,一旦发现脖子皮肤的颜色在短期内不明原因的迅速变黑,特别是伴随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持续的食欲减退或厌食、全身持续性乏力等全身症状时,应高度警惕。

3、颈部出现赘生物

再有就是有时候脖子上还会出现一些小斑点或是小肉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赘生物中,有一部分其实也是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比如一些半透明、带有蜡样光泽的小丘疹,仔细看还可以从表面看到一些细微的毛细血管扩张,它们极有可能就是好发于头颈部的基底细胞癌

尽管它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形成中央溃疡,对周围组织造成破坏。

还有一些表面粗糙且容易出血,外观有时类似菜花状的红色硬结或角化斑块,则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此类癌症特别容易在原有慢性瘢痕或放射性皮炎的皮肤上发生,其起源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相比基底细胞癌,它更具侵袭性,且存在一定转移的风险,长期紫外线损伤、慢性炎症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

同时,还有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黑痣,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近三分之一的黑色素瘤,正是由这些看似无害的黑色素痣恶化演变而来。其早期可能表现为色素不均匀的扁平皮损,具有不对称性、边缘不规则、颜色深浅不一、直径大于6毫米等特点,且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明显变化。

所以,脖子上一旦出现一些赘生物,尤其是出短期内快速增大、表面破溃或容易出血、伴随瘙痒或刺痛感、颜色加深或分布不均、边缘呈现不规则浸润等特征的,都应立即就医。

总而言之,可千万别小瞧了脖子,它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关乎着全身健康。一旦发现脖子变粗、变黑,或是长了赘生物,都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王瑞先,张志扬,刘村.小"疙瘩"大"麻烦"[J].癌症康复, 2022(4):27-29.

[2]田培.脖子粗与多种疾病"挂钩"[J].家庭科学, 2022(009):000.

[3]孟昭群.脖子发黑洗不净,当心黑棘皮病[J].医食参考, 2022(10):24-24.

来源:血液科徐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