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外长的风采(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4:36 1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共产生了十一任外交部部长,其中有五任由国务院领导人所兼。继周总理之后,陈毅副总理兼第二任外长,他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位开拓者,有“元帅外长” “诗人外长”之美誉。


作者简介

李景贤 曾任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在苏联、俄罗斯联邦工作长达36年。

本文内容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共产生了十一任外交部部长,其中有五任由国务院领导人所兼。继周总理之后,陈毅副总理兼第二任外长,他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位开拓者,有“元帅外长” “诗人外长”之美誉。

陈毅同志既有金戈铁马的人生传奇,又有青松不怕大雪压的豪放气质,还有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犀利风趣的外交风采。

毛泽东“布子”,陈毅踌躇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部部长一职就由周总理亲自兼任,但他的政务活动过于繁忙,又事必躬亲,劳心、劳力、劳神。大约4年过后,毛主席为减其负,萌生出“外交换帅”的念头,并暗中“布”下一“子”,将其“锁定”在井冈山时的老战友陈毅同志身上。

1949年8月,陈毅在法电工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图源:上观新闻

在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心目中,陈毅同志人才难得,政治上强,既有战略头脑,又有外交才华。

1954年秋天,陈毅同志从上海市市长的岗位上被调到北京,担任副总理一职。他当时就有一种预感:毛主席将让他接替周总理所兼任的外长一职。

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一中全会上,陈毅同志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其副总理的分量明显加重,由他兼任外长,已是铁板钉钉的事。不过,陈毅副总理并没有立即挑起这副重担,这事出有因。

当年他在西藏考察时,因高原反应而头疼不已,返京后不久,在印度驻华大使举行的一次电影招待会上突然晕倒,无法继续正常工作,便向中央告假,疗养了一年。

疗养期间,他提出请外交部派名英语干部帮他进一步掌握英语。担当起此重任的江承宗,第一次见到陈毅同志时,问他如何学,他“轻松”地说:“我们就从《共产党宣言》开始学吧!”江承宗就住在他家里,他一有空就跟着练英语。其夫人张茜同志也从这位翻译那里掌握了英语。1958年2月,陈毅副总理才开始兼任外长一职。

面对毛主席亲自点将,一向心胸坦荡的陈毅同志曾一度忐忑不安。他这个人有自知之明,对能否挑起、挑好外交这副重担,觉得心里没底:一是因为作为新中国首任外长的周恩来同志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多年,被公认为全世界罕见的外交全才、奇才,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二是因为陈毅同志深知自己有一个好感情用事的毛病,觉得这种不良习性对一个外长来说是致命的,担心会因此“砸锅”,误党和国家的大事。

在接过外交这副重担之前,他曾坦荡荡地推辞说:“我这个陈毅,有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在我们内部,对同志有什么伤害,可以对同志解释;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就砸锅了。”

对其夫人张茜同志,他说得就更直:“我兼任外长,可能有四种结果:第一个是干出成绩,第二个是一般化,第三个是犯错误,第四个是得大病。”

陈毅同志在“中国外长”这一岗位名义上工作了十三四年,直至1972年辞世。但是在“文革”开始后,他就逐渐被非法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在只有七八年的“有效工作时间”内,这位元帅外长在国际大舞台上,与周总理一样叱咤风云,为新中国外交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他原来所预期的第一个“结果”。

元帅外长铁骨铮铮

我进入外交部工作后,曾有幸做过他的俄语翻译,还有机会在许多场合零距离目睹了这位元帅外长的风采。将近50年过去了,敬爱的陈老总那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

1965年秋天,亚洲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毛主席提出请陈老总出来向中外记者讲一讲。当时他正在外地,得知主席这一指示后立即往回赶,在回京的火车上就开始紧张地准备了起来。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即9月29日,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中外记者会。外交部翻译处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五大语种都派出了超一流的高翻去进行同声翻译,领导让我也到“前方”去体验和学习。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宣布记者会开始后,就请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讲话。

1965年9月29日,陈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有关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问题的重要讲话。 图源:网络

他首先欢迎外国记者们来华采访,随即调侃道:“各位记者阁下,你们要警惕啰,这次到中国来,存在一次被洗脑的危险!”话音一落,就引得我们这些在场的中国人哄堂大笑。

那一天,偌大的一个会场被三四百人挤得水泄不通。答问时,陈老总讲到了十五六个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他几乎都是即兴讲,时而阔论世界大势,时而推挡刁钻的问题。在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记者们所提各式各样的问题,陈老总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足见他对国际大势、国别关系与我国对外政策之精通。

这次记者会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老元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十六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销!

这几句传颂了将近半个世纪、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掷地有声的硬话,被誉为这位诗人外长“铁铸的诗句”。

陈老总的话音一落,在场的所有中国人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激动和振奋之情。老元帅在“一切都报”这句老话后面特意加一个“销”字,加得实在之妙:总有一天,会把世界上所有的“害人虫”统统都给“报销”掉!

据说陈老总的记者会一开完,工作人员就给中南海送去录音带。当毛主席听到“一切都报销”这五个字时,不禁击掌称好,说:“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啊,是位真正的外交部长!”

2008年春,央视播放了一部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大型专题片,其中有一组回顾周恩来同志与陈毅同志兄弟、战友情深的镜头。我看着看着,没想到荧屏上出现了上述记者会的画面,而且还对陈老总当年“一切都报销”那声怒吼刻意进行了渲染。

这位老元帅是位诗人, “诗如其人”,诗人那首脍炙人口的《青松》,赞美的是中国人民“压不垮”的英勇气概,也是这位元帅诗人的自我写照。

陈老总这次记者会时间之长、声势之大、涉及问题之多、答问之精彩、影响之深广、全国人民受感染之浓烈,在共和国60多年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我在这个记者会上听俄语高翻李凤林的同声传译,感到老元帅的骨气、陈式语言的那种“虎气”,全都给译出来了。

来源:红色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