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花叶病毒病的症状识别与综合防控措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3:58 1

摘要:小麦花叶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类系统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20%~50%,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深入了解小麦花叶病毒病的症状特征、发生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花叶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类系统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20%~50%,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深入了解小麦花叶病毒病的症状特征、发生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种类及症状特征

小麦花叶病毒病并非由单一病毒引起,而是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导致的病害复合体,常见的致病病毒主要包括小麦黄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等。不同病毒侵染后表现出的症状虽有差异,但均具有系统性、传染性和季节性等特点,症状多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显现,后期病情发展逐渐减缓。

(一)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冬小麦产区发生最普遍的花叶病毒病之一,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引起,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传播。

- 苗期症状:小麦播种后2~3周,即出苗至三叶期开始显现症状。最初在新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至黄绿色的点状或条状斑驳,随后逐渐扩展为不规则的黄花叶斑块,叶片边缘略微卷曲,植株生长缓慢,株高明显低于健株,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减少、变褐。

- 拔节期症状:随着小麦进入拔节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叶片上的黄花叶症状更加明显,部分叶片出现坏死条纹,植株分蘖减少,有效穗数降低,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下降。

- 后期症状:抽穗后,病株穗部发育不良,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籽粒瘪小,品质变差。严重病株可能无法抽穗,或抽穗后结实率极低。

(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由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同样以禾谷多黏菌为传播媒介,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等小麦产区发生较重。

- 典型症状:病害主要在小麦返青后显现,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淡绿色至黄绿色的梭形或条状病斑,病斑长度通常为1~3厘米,宽度0.2~0.5厘米,病斑之间界限较为明显,呈典型的“梭条斑”特征。

- 病情发展:随着病情进展,梭形病斑逐渐变为黄色或黄褐色,部分病斑中央出现坏死,叶片逐渐枯黄、早衰。病株分蘖减少,生长迟缓,拔节期推迟,穗部变小,籽粒不饱满,减产幅度显著。

- 复合侵染症状:当与小麦黄花叶病毒复合侵染时,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叶片上同时出现黄花叶和梭条斑,病情加重,减产更为严重。

(三)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由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引起,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播媒介为禾谷多黏菌,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 叶片症状:病株叶片上出现浅绿色至黄绿色的花叶症状,呈不规则的斑块状或条纹状,叶片质地变薄,柔韧性下降,容易折断。部分品种在病斑边缘会出现紫色晕圈,这一特征可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参考依据。

- 植株整体症状: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根系短小、发黄,后期易早衰。抽穗期病株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四)症状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小麦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易与生理性缺素、冻害、药害等非侵染性病害混淆,需注意区分:

- 病毒病症状具有传染性,会在田间呈点片状分布,逐渐向四周扩散;而非侵染性病害多呈均匀分布,无传播蔓延特征。

- 病毒病叶片上的斑驳、条纹等症状具有系统性,全株多个叶片会陆续显现症状;生理性病害多表现为局部叶片异常,且症状出现时间较为集中。

- 病毒病病株常伴随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等整体生长异常;缺素症多表现为特定元素缺乏的典型症状,如缺氮叶片发黄、缺磷叶片发紫,补充相应元素后症状可缓解。

二、小麦花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与影响因素

(一)传播途径

小麦花叶病毒病的传播主要依赖生物媒介和农事操作,其中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禾谷多黏菌是一种专性寄生在小麦根系上的土壤真菌,病毒可在其休眠孢子中存活,当土壤温度、湿度适宜时,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系,同时将病毒传入植株体内,完成侵染过程。此外,病毒还可通过带毒种子、农事操作中的工具接触等方式传播,但传播效率较低。

(二)发病规律

- 时间规律:病害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冬小麦播种后,土壤温度在10~15℃、土壤湿度较大时,禾谷多黏菌开始活动,侵染小麦根系并传播病毒,苗期即可显现症状;冬季气温降低,病情发展缓慢;春季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病情再次加重,至拔节期达到发病高峰;抽穗后,随着气温升高,小麦植株抗性增强,病情逐渐稳定。

- 空间规律:病害在田间多呈点片状分布,初期在低洼潮湿、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随后逐渐向四周扩散。连作麦田、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地块,土壤中禾谷多黏菌和病毒积累量多,发病较重;而轮作地块发病较轻。

(三)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

1. 品种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差异显著。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中,多数常规品种抗性较弱,而部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和杂交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抗性,抗性品种可显著降低发病程度。

2. 土壤条件:土壤质地、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禾谷多黏菌的活动和病毒侵染。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湿度较大的地块,禾谷多黏菌萌发率高,病毒侵染机会增加;土壤温度在10~15℃时,最适宜禾谷多黏菌侵染和病毒复制,发病严重。

3. 栽培管理: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病毒和传播媒介积累越多,发病越重;播种期过早,小麦出苗后遭遇适宜病毒侵染的环境,发病概率增加;施肥不当,如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会导致小麦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病情加重。

4. 气候条件:冬季温暖湿润,有利于禾谷多黏菌越冬和病毒存活;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水多,田间湿度大,会加速病情发展和传播。

三、小麦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病毒传播规律、发病因素和小麦生长特性,采取农业防控、化学防控、抗病品种应用等多项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实现对病害的有效控制。

(一)农业防控措施

农业防控是小麦花叶病毒病防控的基础,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毒传播和侵染的环境条件,增强小麦植株抗性,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致病病毒种类,选择经过区域试验证明抗性较强的品种,如济麦22、鲁麦21、烟农19等。同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导致病毒变异和抗性丧失。

2. 合理轮作倒茬:实行轮作倒茬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禾谷多黏菌和病毒的积累。可与非禾本科作物如大豆、棉花、油菜等进行2~3年的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能显著降低土壤中传播媒介的数量,减轻发病。

3. 优化播种管理:

- 调整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开禾谷多黏菌侵染的适宜时期(土壤温度10~15℃),减少病毒侵染机会。一般冬小麦可在10月中旬至下旬播种,具体时间根据当地纬度和海拔调整。

- 提高播种质量:采用精量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因播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加。同时,播种前深耕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排水能力。

4. 科学水肥管理:

- 合理施肥:遵循“重施基肥、轻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和复合肥,避免偏施氮肥。拔节期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 水分管理:避免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禾谷多黏菌的活动。干旱时合理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

5. 清洁田园: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毒和传播媒介的越冬场所。同时,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因为杂草可能成为病毒的中间宿主,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二)化学防控措施

化学防控主要用于杀灭土壤中的传播媒介禾谷多黏菌,或在病毒侵染初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发展。化学防控应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定,合理选择药剂,掌握最佳施药时期和方法。

1. 土壤处理: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常用的药剂有甲基异柳磷、噻唑膦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甲基异柳磷: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300毫升,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然后深耕翻土,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

- 噻唑膦:每亩用10%噻唑膦颗粒剂2~3公斤,与细土或有机肥混合均匀后,撒施在播种沟内,覆盖土壤后播种。

土壤处理应在播种前7~10天进行,确保药剂在土壤中充分扩散,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药剂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

2.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预防病毒侵染。常用的药剂有吡虫啉、噻虫嗪等,具体方法如下:

- 吡虫啉: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克,兑水100~200毫升,均匀喷洒在10公斤小麦种子上,搅拌均匀后晾干播种。

- 噻虫嗪: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5克,兑水100毫升,拌种10公斤,晾干后播种。

种子处理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毒和传播媒介,同时在小麦苗期形成保护膜,阻止病毒侵染。

3. 叶面喷雾: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当田间出现病株时,及时进行叶面喷雾,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常用的药剂有宁南霉素、吗啉胍·乙酸铜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宁南霉素:用2%宁南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每亩喷洒50~60公斤,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 吗啉胍·乙酸铜:用20%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亩喷洒50公斤,连续喷洒2~3次,间隔7天。

叶面喷雾应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强光下施药,提高药剂利用率。同时,可在药剂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增强小麦植株的抗逆性。

(三)生物防控措施

生物防控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抑制病毒传播或侵染,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1. 利用有益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多种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通过拮抗作用抑制禾谷多黏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病毒传播。可在播种前或土壤处理时,施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菌肥,每亩施用量为20~30公斤,与土壤混合均匀,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抗病能力。

2. 植物源农药防治: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杀虫作用,可用于小麦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用0.5%苦参碱水剂300~500倍液,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叶面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四)监测预警与检疫措施

1. 病情监测:建立小麦花叶病毒病监测网络,在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等关键生育期,定期对各小麦主产区进行病情调查,记录病株率、病情指数等数据,分析病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开展防控工作。

2. 植物检疫:加强小麦种子的检疫工作,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带毒种子,防止病毒传播蔓延。对调入的小麦种子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带毒种子立即销毁,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四、防控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 坚持综合防控:小麦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防控措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应坚持农业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相结合,构建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防控效果。

2. 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合理选择药剂、控制施药剂量和施药时期,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同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 注重品种抗性鉴定与推广:加强小麦品种的抗性鉴定工作,筛选出更多抗花叶病毒病的优良品种,并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抗病品种的种植比例,从根本上控制病害发生。

4. 加强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户普及小麦花叶病毒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提高农户的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五、结语

小麦花叶病毒病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其防控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病害的发生规律也在不断变化,需要持续加强对病害的研究,探索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同时,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技术推广,提高农户防控能力,切实保障小麦高产稳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