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墙之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法为尺丈量迷途;以心为药疗愈创伤;以情为墨书写新生。他们,是内蒙古监狱系统的教育改造民警——一群在“特殊战场”上默默耕耘的“灵魂工程师”。
高墙之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法为尺丈量迷途;以心为药疗愈创伤;以情为墨书写新生。他们,是内蒙古监狱系统的教育改造民警——一群在“特殊战场”上默默耕耘的“灵魂工程师”。
即日起,大墙内的“改造能手”专栏正式开启。我们将走近这些平凡而不凡的民警,记录他们用教育改造点亮新生的坚守。让我们一同见证,那些高墙里的温暖与力量,那些关于救赎与重生的答案。
蔺中旭 巴彦淖尔监狱二监区教育干事
他们身着藏蓝警服,值守在高墙之内,既是维护法律尊严的 “钢铁卫士”,又是重塑灵魂的 “引路人”。他们以日夜不息的坚守与春风化雨的智慧,在法度与人性之间架起一座通往新生的桥梁。巴彦淖尔监狱教育改造干事蔺中旭与服刑人员闫某的故事,正是监狱民警履职担当的生动缩影。
迷途的灵魂,特殊罪犯的改造困境。闫某曾是监区管教工作中的一道难题。因犯故意杀人罪入狱的他,长期精神压力,时而在监舍内自言自语,时而因琐事与其他服刑人员激烈冲突。“他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把自己困在绝望的泥潭里。” 回忆起初见闫某时的情景,蔺中旭的语气中带着沉重。
蔺中旭主动承担起对他的教育改造工作。起初的沟通如同在荒漠中播种,无论蔺中旭如何耐心开导,闫某始终以抗拒的姿态回应 —— 有时是沉默的对峙,有时是歇斯底里的喊叫,表达抵触。“是方法不对路,还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心在作祟?” 夜深人静时,蔺中旭反复琢磨着这个问题,办公桌上的《罪犯心理学》被他翻得卷了边。
破冰的暖流,用真诚敲开紧闭的心扉。“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不能靠‘硬办法’,得用‘软智慧’。” 蔺中旭在工作笔记中写下这样的感悟。他改变了以往的说教模式,尝试用更贴近闫某需求的方式建立信任。
一个清晨,蔺中旭带着安全笔和一叠白纸走进监舍,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温和地将纸笔递到闫某面前:“如果不想说,就把心里的事画下来吧。” 出乎意料的是,闫某没有拒绝,接过纸笔后,他猛地在纸上乱涂乱画,线条扭曲而杂乱,仿佛要将所有的痛苦与愤怒倾泻其中。画完后,他一把将纸撕碎,纸屑散落一地。
这一幕让同去的民警有些沮丧,但蔺中旭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他愿意动手,说明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 几天后,一个更具温度的举措悄然实施 ——监区特意为闫某安排了亲情会见。当隔着玻璃看到许久未见的亲人时,这个平日里暴躁易怒的汉子突然安静下来,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会见结束时,闫某深深鞠了一躬,这个动作让在场的民警们眼眶发热 —— 那既是对亲人的愧疚,更是对民警关怀的无声回应。
重塑的力量,在爱好中找回生命的价值。亲情的暖流成为改造的转折点,但蔺中旭深知,真正的转化需要长效的支撑。他通过查阅档案和日常观察发现,闫某入狱前曾有毛笔书法和绘画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突破口,要让他在创作中找到自我价值。”
蔺中旭立刻向监区申请为闫某购置笔墨纸砚和书画教材,亲自送到他手中。起初,闫某只是胡乱涂鸦,但在蔺中旭 “今天的线条比昨天稳了些”“这个字的结构有进步” 的鼓励下,他渐渐沉下心来。每当闫某完成一幅作品,蔺中旭都会认真点评,还特意在监区的 “文化角” 为他开辟了展示区。
与此同时,蔺中旭积极协调监狱心理矫治中心,为闫某申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每周一次的心理疏导,配合书画创作的疗愈作用,闫某的精神状态日渐稳定。他开始主动参加监区组织的集体活动,甚至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现在的他,眼神里有光了。” 蔺中旭欣慰地说。
在巴彦淖尔监狱,像蔺中旭这样的民警还有许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值守中,诠释着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的监狱工作方针。清晨的点名、深夜的巡逻、细致的思想教育、耐心的技能培训…… 在这片特殊的天地里,坚守与救赎的故事,正日复一日地书写着,为更多迷途的人点亮重返光明的希望之路。(巴彦淖尔监狱)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